馬來(越劇中的術語)

一副戲班或一個劇團內,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四個行當的頭肩演員,被稱為四柱頭,相當於一座戲台的四根台柱子,說明她(他)們對戲班演出營業的重要性。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四柱頭成了越劇戲班演員組合的基本體制,這是對初期越劇兩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體制的繼承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來西亞
  • 所屬洲:大洋洲
簡介,越劇的術語,六柱頭,肩與牌,並頭肩,畚斗與百搭,派場師傅(箍桶師傅),馬來、彎來,

簡介

一副戲班或一個劇團內,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四個行當的頭肩演員,被稱為四柱頭,相當於一座戲台的四根台柱子,說明她(他)們對戲班演出營業的重要性。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四柱頭成了越劇戲班演員組合的基本體制,這是對初期越劇兩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體制的繼承和發展。

越劇的術語

六柱頭

戲班內小生、花旦、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大花臉)六個行當的頭肩演員,被稱為六柱頭。初期越劇不重視老旦和大面,有老旦大花臉,吃飯拿銅錢的說法。
自1930年創辦的高升舞台科班開始,六個行當各有冒尖人才出現。以30年代中期起,一些陣容齊全的大戲班(劇團),乃有六柱頭的演員組合體制。這是四柱頭體制的發展。

肩與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越劇戲班、劇團對演員分工與地位之稱謂。肩用於內部分工,牌用於對外宣傳。肩原指肩挑份量之輕重,藉以表示演員所能勝任之角色份量。某一行當中,能任最重要角色者為頭肩,次之為二肩,余類推。
越劇戲班中,小生、花旦演員最多,故而有六肩小生、七肩旦之類。派場師傅或導演分配角色,即以肩為根據,某角色由頭肩擔任,某角色由四肩擔任,只須按例指派,不稱名道姓。小生、花旦中,三肩一般較難勝任,也較有希望冒尖,因為若頭肩因故不能演出,二肩戲份較重無法更換,往往才由三肩頂替頭肩出演。牌指對外掛牌宣傳的名位,不分行當,只取全班(團)中最有號召力的三個演員為頭牌、二牌、三牌(偶而亦有掛四牌的)。如40年代初,上海丹桂劇團的掛牌次序曾為:頭牌筱丹桂(花旦),二牌賈靈鳳(醜),三牌張湘卿(小生)。建國後,劇團體制變化,肩、牌稱謂隨之淡化。

並頭肩

指劇團內有兩位聲名、待遇相當的演員。如稱兩位頭肩花旦為並頭肩,稱兩位二肩花旦為並二肩。其他行當也依次類推。

畚斗與百搭

畚斗專裝瑣屑微末,百搭能與各種牌組合成局,早期戲班中借喻雜學各個行當、並無專長,但缺少不得的一類演員。其特點是戲路開闊,摹仿與應變能力強,善於同各類演員合作。但二者又略有區別,畚斗一般只演配角或旗羅傘報人物,往往本工小丑;百搭則除演配角以外,有時亦能充任主角,不限於小丑。後來成名的某些演員,出科後大多做過百搭。如尹桂芳1933年隨大華舞台戲班至寧波時,文武正反、男女老少,任何角色都演,至1934年才專工小生,擢升為台柱。

派場師傅(箍桶師傅)

早期越劇中分派演員、決定劇情場次的師傅。劇目上演之前,由其給演員講述劇情梗概、分場次序和全劇角色,並按角色行當分派演員,具體交代各個角色的身份、年齡、服裝、道具、如何上場、如何下場等,其職責類似於導演。演出過程中,派場師傅坐在上場門後側,一面注視台上演出,一面督促下場戲的演員做好準備,叫把場,其職責又近似舞台監督。
由於派場師傅的作用猶如將一塊塊分散的木板箍成一個整體,因而被戲稱為箍桶師傅。派場師傅適用於舊戲班演出幕表制路頭戲,自30年代後期起,越劇戲班逐漸改用編導制度,派場師傅也漸次完成其歷史任務,改為專教老戲的師傅。

馬來、彎來

越劇演路頭戲時,後台師傅示意台上演員加快表演進度的暗語謂馬來,囑台上演員放慢表演速度的暗語謂彎來。 【跳 槽 】
演員為了自身的發展,通過離開原劇團到另一劇團,來提高自己的藝術地位和生活待遇,行內稱之為跳槽。演員通過跳槽,往往二肩成了頭肩,三肩成了二肩,或者小劇團的二肩到大劇團去唱二肩,都不同程度地上了一個檔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