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葉腫瘤

顳葉腫瘤的發生率在大腦半球腫瘤中居第二位,僅次於額葉腫瘤的發生率。常見腫瘤為膠質瘤,另外轉移瘤等亦常在此部位發生。成年人多見。顳葉功能甚為複雜,有些部位的功能尚不完全明確。顳葉腫瘤的病程早期多無典型的臨床症狀。尤其腫瘤位於右側者,多數僅表現為顱壓增高症狀,其他症狀和體徵很少出現,因此臨床上亦曾稱為“靜區”或“啞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temporal tumour
  • 就診科室:神經科
  • 多發群體:成年人
  • 常見發病部位:腦
  • 常見症狀:視野改變,感覺性失語,癲癇發作,精神障礙等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臨床表現

1.視野改變
視野的變化常為顳葉腫瘤的早期症狀之一,有定位意義。當腫瘤位於顳葉深部時,由於影響或破壞視束或視放射,病初可出現對側同向性上象限1/4的視野缺損。腫瘤繼續增大時,象限性缺損即可發展成為同向性偏盲,這種偏盲可能是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兩側對稱或不對稱,如在顳葉後部腫瘤時偏盲多是對稱的。
2.感覺性失語
位於優勢半球的腫瘤損害顳上回41區、42區時,可出現感覺性失語。損害顳葉後部時,可出現命名性失語。這是診斷顳葉腫瘤最可靠的症狀之一。此類病人理解他人語言的能力和命名物品的能力均喪失,但保存說話能力,雖然如此,但常常用錯字、講錯詞、甚至有多言讒舌的特點。嚴重時病人的談話完全不能被人理解,同時病人也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另外,顳葉腫瘤向頂枕發展,還往往出現失讀、失寫、計算不能及視覺失知等症狀。
3.癲癇發作
顳葉腫瘤所致的癲癇大發作的發生率僅次於額葉腫瘤。部分病人還可出現局限性癲癇發作。顳葉癲癇發作的特點是先兆多樣,症狀複雜,可有神志恍惚、言語錯亂、精神運動性興奮、情緒和定向力障礙、幻覺、錯覺、記憶力缺損等。有的病人表現視物變形(變視症)和視物變大(巨視症)等視幻覺。聽覺的皮質代表區在顳橫回,病人幻聽時,可聽到聲音的變大或變小、鐘錶聲、歌聲、鼓聲、噪音等。幻聽常伴有前庭皮質性眩暈發作和發作性耳鳴。味覺代表區在中央前回最下部,該部受損很少造成味覺障礙,但受到刺激可能出現幻味覺。
自動症也是顳葉癲癇的一種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症狀,是一種發作性不受意識支配的活動,其中以傷人、毀物、自傷、裸體等精神興奮者較多見,少數病人常表現有咀嚼、咂嘴、吸吮,頭、眼發作扭轉等無目的動作。顳葉深部腫瘤時,可出現發作性行為異常,並常伴有夢幻覺,病人有夢幻感,猶如夢中奇異感,常與幻視並發,似回到童年時代,或驚恐等。
4.精神症狀
顳葉腫瘤精神障礙也是常見的症狀,僅次於額葉腫瘤。主要症狀是人格的改變、情緒異常、類偏狂、記憶力障礙、表情淡漠等。精神症狀較多發生於優勢半球顳葉廣泛而迅速生長的腫瘤。
5.錐體束征
顳葉上部的腫瘤,可以壓迫額葉及頂葉的下部而出現面部及上肢的運動或感覺障礙,壓迫對側大腦腳、內囊,可致腫瘤同側的錐體束征,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偏癱。
6.其他症狀
顳葉內側腫瘤,可以壓迫中腦而發生動眼神經麻痹。顳葉腫瘤壓迫頸動脈交感神經叢時,可出現霍納綜合徵。基底節受累時出現對側肢體震顫、舞蹈症、手足徐動症、麻痹性震顫綜合徵。侵犯島葉時可有自發性內臟痛等。

檢查

1.顱骨平片
可出現顱壓增高表現、腫瘤鈣化,出現於顳葉腫瘤的相應部位;顱骨局部破壞和增生等,也常於與腫瘤所在部位一致。上述顱骨平片的檢查,常是診斷顳葉腫瘤的可靠證據。
2.腦室造影
顳葉腫瘤時腦室造影主要是確定腫瘤所在的位置,其表現特點如下:
(1)前後位像 側腦室向健側移位。透明隔與第三腦室呈弧線形移向對側。前角之上外角變尖,指向外方或上外方。側腦室外側壁凹陷,橫徑變小。
(2)側位像 在側位像和前後像上,下角的變化明顯。腫瘤位於下角上方,則下角移位,移位可為全部或一部分;位於下角下方,則下角上移;腫瘤居於外側,下角內移;居內側,則外移。下角上移位,則下角與體部間距離變小。
3.腦血管造影、顳葉腫瘤的頸動脈造影
主要是以血管移位的情況而作腫瘤的定位。
顳葉腫瘤腦電圖檢查,局限性δ波發現率很高,約90%以上,δ波頻率較慢(0.5-2次/秒)並為持續性。背景α波多異常。
(1)顳前腫瘤 多形性δ波比較局限於顳前導聯。背景α波一般不受影響。棘波發現率較高。
(2)顳後腫瘤 多形性δ波主要出現在顳後部和顳前部,可波及到頂下部、頂部和枕部。腫瘤周圍有快波減弱和θ波。病側背景的α波常有節律紊亂,頻率變慢,波幅變低或消失等改變,這些特點可以用來與顳前腫瘤作鑑別。
(3)顳頂枕部腫瘤 在顳後、頂下、頂和枕部均可出現明顯的δ波,但一般以頂下部為著。兩側特別是病側α波有明顯的紊亂並混有散在性δ波、θ波。
5.腦超音波
顳葉腫瘤的超音波檢查,其定位陽性率最高。除出現腫瘤波外,中線波向對側移位最明顯。腦室擴大或腦積水時,側腦室波的振幅增大,側腦室波和中線波的距離變大。
6.同位素腦掃描
顳葉腫瘤同位素掃描,根據腫瘤的性質、部位、大小及供瘤血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顳葉腫瘤的掃描陽性率較高。
7.腦CT、MRI檢查
CT診斷顳葉腫瘤主要是根據腫瘤組織的密度改變和腫瘤對腦室系統的壓迫移位來判斷。有些腫瘤顯示密度高,CT圖像清晰;有的腫瘤因有鈣化沉著,對比清楚;有些腫瘤或因瘤組織壞死,或因病灶周圍水腫等變化而顯示為均勻或不均勻之低密度區。顳葉腫瘤多為膠質瘤和腦膜瘤,CT檢查多顯示為高密度區,亦有少數腫瘤有鈣化,囊變、壞死、水腫等顯示其不同的密度變化。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常見受壓、變形、移位等。而MRI則以其橫、矢、冠三維、多角度和T1、T2、彌散加權、增強等多參數對照等見長,對顳葉腫瘤的定性、定位診斷至關重要。

診斷

顳葉腫瘤位處“啞區”,早期症狀、體徵不明顯,常常需要影響學檢查才能發現。而晚期症狀雖有一定的特異性,但腫瘤的定性、範圍的確定以及手術方案的制定均離不開詳盡的影像學研究。

鑑別診斷

1.顳葉膿腫
顳葉腦膿腫,特別是顳葉慢性腦膿腫的臨床表現與顳葉腫瘤的臨床表現很相似,有時難以鑑別。但腦膿腫的臨床症狀,特別是全身感染症狀多發生在早期,絕大多數有感染病灶或近期感染史,常有脈緩,體溫雖有時增高,但大多數正常,血象白細胞及血沉可增高,腦脊液蛋白增高常較白細胞增高明顯。腦超音波檢查可出現中線波向對側移位和膿腫波。CT、MR檢查可有其較為特徵性的表現。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檢查,可資鑑別。個別難以鑑別的病人手術探查時才能確定診斷。
2.腦血管意外
某些顳葉腫瘤,特別是多形膠質母細胞瘤、轉移瘤,可以產生瘤內出血、壞死、囊性變而突然昏迷,有如卒中,特別是當病人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就更容易被認為是腦血管意外而忽略顱內腫瘤的診斷。但其臨床表現與腦血管意外出血比較,仍較緩慢些,且大多數發病前多伴有顱內壓增高症狀,病情逐漸加重。急診CT或MR有助於鑑別診斷。
3.蝶骨嵴腫瘤
蝶骨嵴部位最常見的腫瘤是腦膜瘤。依腫瘤所在的部位分蝶骨嵴外1/3、中1/3和內1/3三個部位。當腫瘤巨大時,可壓迫顳葉,出現相應的局限性體徵,如精神症狀等。顱骨平片可見到相應部位的骨質破壞或增生,腦血管造影和CT/MR檢查,都有特徵性的改變,易與顳葉腫瘤鑑別。

治療

顳葉腫瘤多為膠質瘤和腦膜瘤,治療均以手術為首選。腦膜瘤為良性腫瘤,若能手術全切,則可治癒;若有殘留,術後輔助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效果亦佳。但膠質瘤的手術效果則不僅僅取決於手術是否徹底,更重要的是腫瘤的病理類型,一般而言,低級別(1~2級)的膠質瘤預後較好,但高級別(3~4級)的腫瘤預後較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