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越弦

青海越弦

青海越弦又叫月弦、月調、背調、越調、座場眉戶等。是青海省的傳統曲藝曲種之一,青海越弦堪稱青海平弦的“姊妹”藝術。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盞兒,以梆子擊節。越弦的曲目多是短篇唱段,內容豐富。 2008年6月7日,青海越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越弦(月弦)
  • 遺產編號:Ⅴ-93
  • 遺產級別: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類別:民間曲藝
  • 申報地區:青海省西寧市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基本介紹,藝術特點,演唱形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分布地區,

歷史淵源

青海的越弦,約在清代中期由陝西傳入。青海著名越弦藝人郭福堂,早年曾在陝西馬大辮子門下學藝,足跡遍及陝、甘、青各地。越弦在青海的發展過程中,藝人們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民間小調 及古代小曲,從唱腔、道白、語言、風格諸多方面進行了豐富。
從人物描摹到歷史事件、新聞時事、山川景物,無一不在它表說的範圍。其顯著特點是反映現實生活十分敏捷。如反映清末湟中農民起義的《元山造反》、《董蠟匠》、反映民國初年西北地區政治混亂狀況的《國民軍到青海》、反映青海人民獲得新生的《解放青海》等,都是當時編唱,膾炙人口而廣泛流傳的作品。

藝術特色

基本介紹

青海省地方傳統曲藝之一,又叫“月弦”、“月調”、“背調”、“越調”、“座場眉戶”等。清代中期由陝西傳入,故其主要曲調的名稱、唱詞的句式規律等與陝西眉戶基本相同。流行於湟水流域各地。曲牌及主要曲調有50多個,伴奏樂器為三弦、板胡、二胡、水子(碰鈴)、梆子笛子等。
青海越弦青海越弦

藝術特點

青海越弦具有傳統民間文學語言特徵,詞語通俗生動,近如口語,表現力較為豐富,剛柔兼蓄,優美動人。唱詞中一部分是七字句為基礎的,上下對句或一、二、四句押韻的四句式 ;一部分是十字句為基礎的上下句子;也有一部分是七字、十字均能演唱的;還有許多曲調的格式是屬於長短句體例的。
青海越弦從人物描摹到歷史事件、新聞時事、山川景物,均為其表說的內容。 其顯著特點是反映現實生活十分敏捷。

演唱形式

青海越弦除坐唱形式外,也有走唱表演。演唱方式一般為一人,也有二人、三人聯唱的。一般座場演出,民眾圍聽。段子由前岔──前背宮──其它曲調(五更、西京、崗調、緊訴、慢訴、東調、剪靛花等)──後背宮──後岔組成。音樂部分的曲調與曲詞結合緊密,表達情緒手段有力,因曲詞受曲調的限制,格律比較嚴謹,要求曲詞合轍押韻,按其格律填詞。
越弦以表現傳統民間生活故事的題材見長,這是它為廣大民眾傳唱的原因之一。其曲目《小姑賢》、《馮爺站店》、《刻財鬼》等,均是廣為流傳的作品。越弦是聯曲體的一種曲藝形式。曲調流暢動人,它的曲牌和主要曲調有50餘個。
一個越弦段子一般由前岔——前背工——其它主要曲調五更、西京、崗詞、緊訴、慢訴、東調、剪能花等——後背工——後岔構成。作為音樂部分的曲調與曲詞緊密結合,是表達情緒的有力手段,所以曲詞受到曲調的限制,有著比較嚴謹的格律,要求曲詞合轍押韻,按其格律填詞。詞語要求通俗生動,近如口語,沒有咬文嚼字,冷僻酸澀的痕跡,具有民間文學語言特徵,表現力豐富。

代表人物

表現力豐富,剛柔兼蓄,優美動人。越弦著名藝人有李德明謝長德張其山陳玉德、李旺春等。

代表作品

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盞兒,以梆子擊節。越弦的曲目多是短篇唱段,內容豐富,有適應於喜慶祝頌的《東吳招親》、《滿床笏》等;有描繪勞動人民生活的《親家母打架》《傻娃賣布》《釘缸》、《下四川》等;有細膩地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梵王宮》、《姐兒探情》等;有敘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桃園結義》、《黑訪白》等。也有類似明代散曲的《世情》、《盼家鄉》等唱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
越弦的曲目多是短篇唱段,內容豐富,有適應於喜慶祝頌的《東吳招親》、《滿床笏》等;有描繪勞動人民生活的《親家母打架》、《傻娃賣布》、《釘缸》、《下四川》等;有細膩地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梵王宮》、《姐兒探情》等;有敘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桃園結義》、《黑訪白》等。也有類似明代散曲的《世情》、《盼家鄉》等唱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

分布地區

越弦流行於青海東部農業區,多為業餘演出,很多越弦愛好者也常在親友喜慶宴會上演唱。越弦屬於曲牌聯套體制,曲牌有〔前岔〕、〔後岔〕、〔背宮〕、〔皂羅〕、〔崗調〕、〔緊賦〕、〔大蓮花〕、〔五更〕、〔採花〕、〔剪靛花〕等10餘個。除習用的坐唱形式之外,也有走唱表演。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盞兒,以梆子擊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