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春曉

雪山春曉

《雪山春曉》是范上娥、格桑達吉創作於1981年的一首古箏獨奏曲。此曲描繪了西藏高原美麗的春天景色,表達了西藏人民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全曲旋律優美,風格獨特,內容豐富,感染力強,是一首深受箏家和廣大民眾喜愛的古箏曲目並成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箏八級考級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雪山春曉
  • 作者:范上娥、格桑達吉
  • 演奏樂器:古箏
  • 時長:4分37秒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演奏技巧,社會影響,作者簡介,范上娥,格桑達吉,

創作背景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著許多高聳的山峰,由於海拔很高,這些山上終年積雪,白茫茫一片,所以被形象地稱作雪山。每到春天,氣溫回升,山上的冰雪在壓力和溫度的作用下融化,匯成小溪緩緩流淌,最終成為河流的源頭。著名的黃河、長江,源頭都是在高原的雪山上。《雪山春曉》就表現了這樣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冰雪消融,匯成潺潺的小溪,溪水隨著山勢曲折流下,錯落有致,發出美妙的聲音。

樂曲賞析

樂曲以藏族民間音樂為基礎創作而成,分四個段落。第一段引子描繪了春天到來時,青藏高原上冰雪融化、萬物復甦,一派生機的景象;第二段表現藏族婦女踏著悠揚的節奏,揮舞長袖,翩翩起舞,表達對大自然的讚美和春天帶來的愉悅情緒;第三段,一群男子加入了舞蹈的佇列,跳起歡快的“踢踏舞曲”,歡樂的氣氛愈加濃烈;最後,音樂逐漸上揚,達到全曲最高潮,以一個果斷、強有力的結束音將情緒定格。

演奏技巧

這首曲子運用了多種古箏的演奏技巧,從引子的單音開始,依次使用搖指、琶音及刮奏等演奏技術, 展開了一幅天地銀妝的畫面,展示了西藏高原的寧靜與美麗;再配以五組三連音,由慢急進,由高到低,將畫面聚集眼前,展示了雪山的雄偉,映託了一 朵朵含苞待放的梅花的秀美;再起優美流暢的刮奏,漸強的搖指的運用,仿佛來到雪域高原,令人沉醉。緊接著引起主題,在主題部分出現了多次下滑音(樂曲的第三小節)、上滑音(樂曲的第十二小 節)、顫音(樂曲的第十三小節)及整段的搖指(樂曲的第二十六小節到第四十五小節),都是在書寫著西 藏高原雪山的雄偉壯觀,紅梅怒放。連線部分,使用的是刮奏,高低起伏,強弱有序,來襯托再現部主題。此樂段主要使用了大撮、托、抹、挑及掃弦(樂曲第八十六小節到九十三小節),描寫西藏鮮花盛開、冰雪融化的美麗景象。到了尾聲部分,再次運用掃弦、刮奏及搖指,表現了西藏人民對新生活的熱愛之情。此曲以抒情為主線,演奏技巧以滑音、搖指、刮奏等演奏技巧為主。
(曲譜來源:)

社會影響

是一首以景寄情的具有民族地區特點的樂曲,此曲技巧豐富,旋律優美,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演奏價值,為眾多古箏演奏者所青睞,是音樂會上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被認定為中國古箏名曲,被選入《中國古箏名曲薈萃》和《中國古箏考級教程》,並作為優秀古箏教學曲目,被選入《古箏教學法》。

作者簡介

范上娥

古箏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1954年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當時政府號召音樂“民族化”,她在1958年改學古箏,196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她師從著名的“浙江派”代表人物王巽之曹正郭鷹等古箏大師,刻苦努力,系統地學習了各流派的箏曲。 1966年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電影樂團擔任古箏演奏員。1981年,在香港音樂節上演奏《汨羅江幻想曲》,獲得極大好評。隨後范上娥逐漸出名,先後出訪日本、西歐、瑞典、加拿大等地演出。由她演奏的《紅旗渠水到俺村》、《梅花三弄》及古箏曲《汨羅江幻想曲》製成唱片、磁帶發行,1983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了《范上娥古箏獨奏》專輯。1987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她編寫的《郭鷹演奏的潮州箏曲選》。

格桑達吉

西藏歌舞團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西藏音樂家協會主席。1939年出生在四川省巴塘縣一 個普通的家庭,1951年參加了十八軍,作為三十九族地區組成的青年文工隊隊員,隨部隊徒步進西藏 ,1988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民族班學習作曲,1963年8月畢業後在西藏歌舞團任專業音樂創作,注重深入生活,虛心向藏族傳統音樂藝人學習,創作了《春風在心中蕩漾》、《洛巴展翅飛翔》 、《擠奶歌》 、《毛主席我們永遠歌唱您》 、《潔白的哈達獻給戰友》 、《布穀鳥兒歌唱》等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