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素耜

陶素耜(1650—1723),原名式玉,字尚白,號存齋,自號存存子、清靜心居士、通微真人,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初官員,道教人物。

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時人謂“才大如海,心細如髮,其置身於台諫,卓犖一時。”曾任廣西道監察御史,官至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罷官。早年雲遊四海,來往於霍同洞天,遇方外至人,傳以修養秘法,研習丹法要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與仇兆鰲有往來。著有《參同契脈望》、《悟真約注》,並修訂元朝陳致虛的《金丹大要》、明朝彭純一外丹書《承志錄》、明朝陸西星的《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集作《道書五種》——即《參同契脈望》三卷、《悟真篇約注》三卷、《金丹大要》一卷、《金丹就正篇玄膚論》一卷、《承志錄》三卷。晚年其事不詳。
按其好友丹家仇兆鰲所言,陶素耜得孫教鵉一派嫡傳,後來的西派李涵虛與之有極深的淵源,李所著《道竅談》一書,多引其說。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感仙師彭好古降筆,作《總詠金火標題》一首。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中秋,作《參同悟真注》自序,《雜義二十條》於妙蓮齋。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仲春,作《承志錄跋》。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歲旦,作《悟真篇約注》作《雜義》一篇。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蒲月,作《刻<金丹大要><玄膚論>緣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