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常

陳昭常

陳昭常(1868-1914年),字筒持(墀、池),一字平叔,廣東廣州府新會縣潮連鄉巷頭村(今屬江門市郊區)人。民國3年(1914年)10月15日,病逝於赴任途中,終年47 歲。著有《廿四花風館詩詞鈔》、《廿四花風館文集》行世。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昭常
  • 字號:筒持
  • 出生地:廣東廣州府新會縣潮連鄉巷頭村
  • 出生時間:1868年(一說1867年)
  • 去世時間:1914年
基本資料,主要事跡,人物評價,走同鄉路線,官運亨通,從京張鐵路到“間島”交涉,處決安慶起義領袖熊成基,從推行新政到離任,

基本資料

陳昭常(1868-1914年),字筒持(墀、池)或字諫墀(簡始、簡穉、簡持),字號平叔,廣東新會潮連鄉巷頭村(今屬江門市郊區)人。
陳昭常
光緒十五年(1889 年)中舉人,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一等編修等職, 後改任刑部主事,候選道員,隨駐英大使出洋,遍游英、德、法、俄、美、日諸國,考察洋務
1896年與張元濟發起教授新學的京師通藝學堂。1897年隨南海張蔭桓出使英國,遊歷各國,同年到廣西任洋務局會辦等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雲南總督奏調陳昭常回國到雲南供職辦洋務。當陳赴滇途中經廣西桂林, 卻被廣西巡撫截留任職,歷任廣西右江兵備道、督練公所督辦、洋務局總辦、 總理行營營務處,節制水陸軍。以剿辦廣西梧州郁州潯州各屬土匪有功,於光緒二十五年六月賞戴花翎。後奔母喪,留居廣州。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京,先後任長春知府、山海關道員。庚子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陷北京,陳昭常隨從西太后的鑾輿, 西走長安,得到護駕大臣和西太后的賞識。後回京,受到重用, 歷任京榆鐵路總辦、京張鐵路總辦、 郵傳部右丞等。
1903年,被袁世凱奏留赴天津隨同辦理商約談判。1905年任京張鐵路總辦,與詹天佑一起創辦第一條由中國人設計施工的鐵路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督辦延吉邊務兼吉林省各軍翼長、署琿春副都統
宣統二年(1910年7月23日)署吉林省巡撫,次年實授。 吉林省是新設定的省份,政務未上正軌,稅收尤多弊漏。他上任後, 訂出了“劃一稅目征於民,化公為私責於官”的措施,稅收得到整頓,點滴歸公, 年增收500餘萬兩。
民國元年(1912年),陳昭常被推舉為吉林都督, 次年兼吉林民政長。冬,以養病辭歸廣東,遊覽至上海, 接到任廣東省民政長的命令,他仍以病為理由,遲遲不到任。
民國3年(1914年)10月15日,病逝於赴任途中,終年47 歲。著有《廿四花風館詩詞鈔》、《廿四花風館文集》行世。

主要事跡

人物評價

嶺南人在東北揚名的,前有明末清初的東莞袁崇煥博羅函可大師(千山剩人),後有清末民初的新會陳昭常。說起陳昭常,如今知道的人不會多;但詹天佑吳祿貞廖仲愷總算如雷貫耳吧?這三位名人都曾是陳昭常的部下。清朝吉林巡撫、民國吉林都督陳昭常,1914年以47歲壯年病逝,後人對他的評價在兩極之間。

走同鄉路線,官運亨通

陳昭常1889年中舉人,1894中進士,1895年散館簽發刑部江蘇司行走。1896年曾隨同兵部尚書榮祿、都察院左都御史許應騤往密雲查辦事件,應該是得力於番禺許應騤提攜。同年,張元濟發起教授新學的京師通藝學堂,陳昭常與新會張蔭棠揭陽曾習經順德何藻翔、番禺周汝鈞共襄其事,為“酌定章程數十條”,可惜到戊戌政變時被迫停辦(孫淑彥《曾習經先生年譜》)。1897年隨南海張蔭桓出使英國,遊歷俄、法、德、美、日諸國,同年以道員發往雲南,到桂林時為廣西巡撫、香山黃槐森所奏留,任洋務局會辦。1901年春,陳昭常和同鄉多人攜帶大量貢品千里迢迢前往西安,向慈禧太后“表忠心”,太后召見時十分感動,說他們“情詞懇摯,出於至誠,深明尊君親上之義,洵堪嘉尚”,留下了極好印象(《光緒上諭檔》)。
1903年,陳昭常入京覲見,被袁世凱奏留赴天津隨同辦理商約談判,似乎也是出於同鄉香山唐紹儀的推薦。1905年任京張鐵路總辦,南海詹天佑任會辦。1907年任吉林延吉邊務督辦,與日本進行“間島”交涉,以吳祿貞為會辦,採取多項有力措施,維護了“間島”主權。1909年任吉林巡撫,任內抓獲安慶新軍起義首領熊成基,奉旨將熊處決。1912年民國成立,由吉林巡撫改稱吉林都督。1914年去世。

從京張鐵路到“間島”交涉

1905年,袁世凱奏準修築京張鐵路,設京張鐵路局於天津,以陳昭常為總辦,詹天佑委會辦兼總工程司。這第一條全部由中國人設計、施工的鐵路,既凝聚著詹天佑的心血,也有陳昭常的領導協調之功。1907年,陳昭常卸任總辦,授“副都統銜,前往吉林延吉廳與日本會勘界務。”
日本侵略朝鮮以前,中朝邊界並無糾紛。清政府繼承了明朝的傳統,與朝鮮以圖們江為界,偶爾有些朝鮮人越界到中國沿邊地帶墾荒,最初將開墾地稱為“墾土”、“墾島”,音轉為“間島”。到同治年間,因朝鮮發生饑荒,墾民突然增加。吉林將軍銘安、邊務督辦吳大澄曾擬將韓民編入琿春、敦化民籍,韓王卻上書清廷,自願“刷還韓民”,但實際無法執行。日本侵朝以後,覬覦東北利權,藉機提出所謂“間島”主權未定論。
在整個交涉過程中,“潛伏”的革命黨骨幹吳祿貞是交涉主力,陳昭常則掌握大方向,給予實質性支持,如增設邊務公署及附屬營房,修築通往邊區的公路,調動兵力增援延吉地區防務,建設巡警隊伍,安撫越墾韓民等。這些決策以及跟東三省總督、中央政府的聯絡溝通工作,是身為總辦的陳昭常才能完成的。(蘇久青、苑宏光:《陳昭常與“間島”交涉》,《北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1909年9月4日,中日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亦稱《間島協約》),主旨是:中日共同認明圖們江為中朝國界,允許日本設領;準朝鮮僑民在圖們江北雜居,歸中國地方官管轄裁判,許日本領事官聽審;許日本修築吉會路。同年11月,日本撤除“朝鮮統監府間島派出所”,設立“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又在延吉、琿春等商埠設立分館,標誌著中日“間島案”結束。(孫艷姝、劉信君:《吳祿貞與中日“間島案”的解決》,載《吉林建省百年紀事1907-2007》)在當時中日實力懸殊、中朝歷來存在特殊關係的情況下,這是解決問題最為現實的做法。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向朝廷大力表彰,謂陳昭常能“固我國防,主權不失,實屬操縱鹹宜,有功斯土”。

處決安慶起義領袖熊成基

1908年,正當清廷召集南方各省新軍舉行太湖秋操的時候,傳來光緒、慈禧相繼下世的訊息,光復會會員熊成基趁機在安慶發動新軍起義,計畫是占領安慶以後開赴太湖,與新軍會合,除掉蔭昌、端方、朱家寶等頭面人物。11月19日,起義發動,參加起義新軍達1000多人。誰知安徽巡撫朱家寶提前回到安慶,組織起有效抵抗,並向清廷發出電報求救。清廷組織在太湖會操的部隊移師反擊,光復軍起義失敗。熊成基輾轉潛逃到了日本,加入了同盟會。
1909年9月,熊成基化名張建勛,來到東北活動。為了給革命籌措經費,鑒於日俄兩國的相互仇視,熊成基準備向俄國人出售一批日本的秘密軍事地圖。熊成基的居停主人臧冠三是他留日同學的父親。有一天,熊成基喝多了,向臧冠三透露真實名字,隨後前往哈爾濱。又回到長春。此時正趕上海軍大臣貝勒載洵抵達哈爾濱,傳聞熊成基謀行刺載洵,清吏懸賞5000元緝捕。臧冠三這才知道曾在他家居住多時的人乃是欽犯,向衙門告密。陳昭常派人跟臧冠三一起到哈爾濱逮捕了熊成基。
1910年1月31日,熊成基被押往長春審訊。熊坦白承認是安慶起義總司令,但拒絕供出“同黨”。審訊結束,愛好攝影的陳昭常派人給熊成基照相,熊親自在背後題字:“熊成基被捕後之肖像”。清廷得報,令安徽巡撫朱家寶派人到吉林“驗明正身。”當時,革命黨人廖仲愷、林伯渠都在吉林從事地下工作,若熊成基如實招供,恐怕都難逃厄運。2月下旬,陳昭常奉旨將熊成基處決。
1912年2月熊成基遇難三周年紀念日,由光復會會長章太炎發起在吉林舉行追悼會,章太炎宣讀了《熊成基哀辭》,將陳昭常比之於殺害秋瑾的浙江巡撫張曾敭,“其罪視曾敭且什百,民國政建,而猶宴居東表,專鎮一圻,斯實國家之恥”(《章太炎全集》第4集)。自章太炎視之,陳昭常乃民國罪人;自第三者看來,則當時各為其主,又何足深論?即如黎元洪武昌起義前夜,也曾親自殺死兩名革命黨人,事後黎氏不僅沒有受到追究,還被選為軍政府大元帥、民國副總統。章太炎此時聲名甚著,既是革命黨領袖又是著名學者,這篇演說的殺傷力極大,讓陳昭常下不了台,也為日後吉林地方勢力“驅陳”埋下了伏筆。

從推行新政到離任

1909年7月,陳昭常就任吉林巡撫之後,一方面要應付繁重的對日、對俄交涉,另一方面則注重修明內政,增強實力,為禦侮的根本之計。陳昭常振興實業的措施成效顯著,如在東北地區率先發展養蠶、繅絲,第一次在吉林創辦電燈事業,其他如釀酒豆油生產、開礦,都陸續發展起來,奠定了吉林省的實業基礎。陳昭常鑒於吉林自來地廣人稀,積極開展移民實邊、招租墾荒,從根本上解決對邊區的控制,抵制外國勢力的滲透。作為翰林出身又熟悉洋務的官員,陳昭常十分重視教育,在短短數年之內,建立了初小、高小、中學、初級師範、優級師範、法政、農業、巡警、陸軍國小等比較完整系統的教育體系。吉林地區傳統上由滿人將軍、副都統按軍事方式管理,民政、財政系統極不完善。陳昭常利用在內地任職的經驗,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和官員任用考核制度。
1911年10月16日武昌起義爆發,東北三省民眾要求獨立的呼聲甚高。陳昭常因應迅速,於1911年11月16日成立吉林保全會,吸收紳民參加,以保境安民為旗號,靜觀其變;接著又下令全省減免稅捐,以收買人心。民國成立後,撤下龍旗,換上五色旗,吉林巡撫改稱吉林都督,這種情況在民國初年實在不足為奇。在革命成功大局已定的時候,一些省份實現和平過渡,民眾可免除動蕩產生的痛苦,未始不是好事。此時南方民黨與袁世凱集團之間,就首都定於南京還是北京論辯不休,陳昭常致電孫中山,表明立場:“總統必須於北京受任”,南京參議院北遷。南方民黨發覺袁世凱勢力雄厚,無法再行拖延,只好勉強接受。
陳昭常因奉旨處決熊成基一事,在革命後十分被動,不斷向袁世凱請辭,為部分士紳所挽留。1913年,吉林省議會彈劾、控告陳昭常以私害公,後移交法院。北京大理院裁定陳昭常“不應由普通法院管轄”,予以駁回。6月,陳昭常再次因病請辭,袁世凱批准他辭去吉林都督,調任廣東民政長。22日,就在吉林軍政各界為陳昭常餞行之際,突有承法吏2人偕同法警10人,持傳票準備加以拘留。經護軍使孟恩遠出面調停,陳昭常方得離境。
陳昭常被吉林地方人士所驅逐,一是當年奉命處決熊成基,得罪了大批革命黨人;二是辛亥以後各省多出現武人當政局面,沒有自己基本部隊的陳昭常也難以繼續立足;三是清朝倒台以後,省籍迴避制度也相應作廢,各省議會多希望讓本省人出任長官。陳昭常走後,先由本省籍的齊耀琳接任,因與軍隊首領不和,也不安於位,做了沒多久也被迫離開。東北地區後來出現了軍閥、土匪把持政權的局面,民政、教育、實業皆難以開展,讓日本人的勢力迅速膨脹,武人統治恐怕要負一定的責任。
陳昭常書法詩詞兼擅,愛才若渴,幕府中勝流雲集,韓國鈞鄧邦述羅復堪皆一時俊彥。陳氏雖英年早逝,其詩詞仍被收錄於多家選本,可見公道自在人心。陳聲聰《兼於閣詩話》稱“其氣格風度,在疆吏中,實所罕覯”,誠非虛譽。錢仲聯《清詩紀事》選陳昭常詩6首,其一《述異》痛朝鮮之亡國、感東三省之危急,詩人憂心國事,情見乎詞。詩曰:
陳昭常墨跡陳昭常墨跡
海宇紛紛角群雄,箕子千年亡舊封。
雞林秋半忽地震,災異驚倒百歲翁。
相傳臥榻容酣睡,長夜沉沉入夢寐。
逼處潛生他族滋,振發寧非蒼昊意。
從來萇叔敢違天,孤忠碧血自年年。
不知東海多深淺,要取微禽木石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