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賽欽盆地

阿克賽欽盆地

阿克賽欽盆地(AksayqinPendi) 是青藏高原西端阿克賽欽區域的半封閉性山間盆地。位於和田南部崑崙山喀喇崑崙山間,地質構造上北為西崑侖山背斜帶,南為古生代褶皺帶。東南部的地表徑流歸宿于山間局部窪地,形成許多鹹水湖。中心在阿克賽欽湖區域。

大部分在新疆和田地區南部,小部分在西藏阿里地區西部的日土縣西北部。

它的西方是中國西藏的拉達克地區(被錫克帝國及其克什米爾地區、印度侵占)。

新藏公路上,北方的大紅柳灘過來,就進入阿克賽欽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克賽欽盆地
  • 外文名:AksayqinPendi
  • 地理位置:和田南部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間
  • 屬性:半封閉性山間盆地
  • 中心阿克賽欽湖區域
地形地勢,氣候特點,地貌荒涼,交通,資源,所謂爭議,

地形地勢

半封閉性山間盆地。
位於和田南部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間,地質構造上北為西崑侖山背斜帶,南為古生代褶皺帶。東南部的地表徑流歸宿于山間局部窪地,形成許多鹹水湖,如阿克賽欽湖、薩利吉勒及騰格湖,屬封閉性部分。西北部地表徑流匯集為喀拉喀什河,流至塔里木盆地,為和田河西源,屬外泄性山間盆地性質。盆地海拔幾乎都超過4000米,而位於喀拉喀什河谷的康西瓦,為3986米;東南部的阿克賽欽湖,湖面海拔為4990米;薩利吉勒湖,湖面為5181米。盆地內的山峰大多超過6000米,山口大多超過5000米。如喀喇崑崙山口為5568米,其東南的天文點為5565米;空喀山口5278米。
阿克賽欽盆地
阿克賽欽盆地

氣候特點

因海拔高,全屬高寒氣候。以康西瓦為例,年均溫-0.6℃,1月均溫-11.3℃,7月9.8℃,無霜期10天,10℃以上活動積溫僅20℃。天文點年均溫-9.8℃,1月均溫-21.0℃,7月3℃。盆地位於雨影面,西南季風很難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風氣流也難越過喀喇崑崙山和西崑侖山,實測年降水量均不到100毫米,康西瓦36毫米,天文點47毫米,空喀山口僅29毫米。
阿克賽欽盆地
阿克賽欽盆地

地貌荒涼

阿克賽欽盆地相當荒涼。
地貌特徵——薩利吉勒湖地貌特徵——薩利吉勒湖

交通

盆地雖然地處高寒,但地勢較平坦,且有幾處山口可至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為新疆至印度次大陸以及從塔里木盆地經克什米爾至中東各國的捷徑。南疆各地去沙烏地阿拉伯朝聖的穆斯林,過去多取此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成新疆至西藏阿里地區公路,通過阿克賽欽盆地的線路約400公里,至喀喇崑崙山口、空喀山口等邊防點也有公路。

資源

盆地礦產資源豐富,北部已作初步查勘,從康西瓦至大紅柳灘間為偉晶岩密集區,已發現電氣性能良好的工業雲母,伴生鋰、鈹、鈮、鉭、銣等稀有金屬。並發現近20條鋰輝石礦脈,大多可露天開採。

所謂爭議

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及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約21平方公里。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後準葛爾的大軍及蒙古熬茶禮佛的行旅都是從此進藏,清雍正時設立拓置局管轄,1951年西北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到達阿里的。對於這樣一塊土地,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屬於中國,直到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裡有領土要求。
【注意:麥克馬洪線被發現是1935年起被偽造的,因此所謂詹森線很可能也是偽造的。】
1846年英國吞併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原本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占領拉達克地區。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我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詹森潛入新疆南疆地區,通過"勘察",繪製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崑崙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版圖,即所謂"詹森線"。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政府從不承認"詹森線"線,英印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印度的依據是所謂詹森線。1860年英國測繪軍官詹森曾作探險旅行,他從拉達克進入阿克賽欽最後到達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賽欽視為無主地,因此將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標畫進英印的屬地,將中印分界線畫在了崑崙山一側
中印爭議地區中印爭議地區
對於這條詹森線,英國政府並未知會大清國,歷代中國政府包括新中國並不知道此事,更談不上承認了。因此從這條線被炮製出來那天起,它就和麥可馬洪線一樣,是一條一文不值的“屁線”。
和東段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自1954年被印軍占領不同,印軍從來沒有進入過西段的阿克賽欽一步。1956年印軍首次派巡邏隊進入該地區,也被解放軍逮捕並驅逐。中國人對阿克賽欽地區早已形成了實際控制,詹森線連一天也未曾派上用場。
在中印部隊屢次發生衝突後,中國政府為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提出了一攬子外交解決的方案,在兩國總理最後一次談判中由周恩來向印度方面提出。
這箇中國方案的核心內容是,中國認為邊界問題是由於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雖然中國受到損害很大,但這並非是印度人民的錯,不應該由獨立後的印度負責。對於邊界現狀,中國政府準備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它。
但是尼赫魯早在中印總理會見前,就從緬甸得到了訊息:中國已經接受了麥克馬洪線作為中緬兩國的西段邊界,加上中國政府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一向表現出的漠然態度,所以此時尼赫魯對中國這一“現實主義態度”並不感興趣了。他的要價更高了。尼赫魯明確對周恩來表示,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是印度領土,而領土問題是不容談判的,要談就談中國把阿克賽欽歸還印度 。
1962年戰爭, 西線中國軍隊(屬新疆軍區)對印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里地區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是一個營的兵力,滾雷英雄羅光喜(四川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在斑公湖地區駐有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過了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里就300多公里,嚇得印度在新德里大街上公園裡挖起了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