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報告文學:肝膽相照

長篇報告文學:肝膽相照

《長篇報告文學:肝膽相照》以林萍大義捐肝的善行為主線,通過一系列人物的口述,真實、生動、全景式地展現了林萍舍我救人背後的感人故事,作品以大量翔實、生動、鮮活的材料成功塑造了林萍這個“令人尊敬的傻子”,立意高遠、主題深刻、手法獨特、語言樸實無華、情節細膩、感人至深,為謳歌道德模範、建構時代精神、弘揚社會正氣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本。同時,作品將林萍的壯舉以及寧波人慷慨行善、樂善好施的優秀文化傳統聯繫在一起,清晰地勾勒了林萍的成長軌跡和心路歷程,帶領讀者走進了她平凡而高貴的精神世界,鑄造了一部當代社會的道德高地,書寫了一部平凡人的史詩。

基本介紹

  • 書名:長篇報告文學:肝膽相照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16
  • 作者:翁晴為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393940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長篇報告文學:肝膽相照》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系“浙江記憶系列”之一。這是“一個以愛開始的故事”,表現寧波市駱駝街道團橋村的一個普通婦女林萍為挽救鄰里非親非故的一個小女孩徐潔的生命,無償獻出自己肝臟的近一半,為小女孩做了肝臟移植手術的動人事跡,以及它所引起的轟動、議論和思考。

作者簡介

翁晴為1975年出生,是個屬兔的女孩子。二級作家。浙江省作協會員。2001年開始文學創作,有多篇小說、散文發表於《小說界》、《上海小說》、《文學港》、《青海湖》、《青春》、《西湖》、《青島文學》等刊物。出版有長篇小說《青春年華》、《算盤》,長篇人物傳記《魏敦山傳》。在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近11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肝膽相照》被列入2011年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和2013年浙江省作協“浙江記憶”文學書系。受中科院委託撰寫的《魏敦山傳》(修訂本)被列入國家“十二五”圖書出版計畫。

圖書目錄

序一袁亞平
序二一個以愛開始的故事翁晴為
第一部分親人眼中的林萍
第一章手術台上
第二章丈夫王海文眼中的林萍
第三章女兒王林眼中的媽媽
第四章林萍自述
第五章婆婆眼中的林萍
第六章娘家人眼中的林萍
第七章受助小女孩徐潔眼中的林萍
第二部分同事朋友眼中的林萍
第八章作者眼中的林萍
第九章公司同事梅崇蘇對話林萍
第十章與寧波保險行業人員七嘴八舌說林萍
第十一章與太平洋保險寧波公司老總陳興土對話林萍
第十二章領導虞朝輝眼中的林萍
第十三章朋友陳朝暉眼中的林萍
第十四章病友徐雲芳眼中的林萍
第十五章家鄉駱駝團橋人眼中的林萍
第十六章同學杜社軍眼中的林萍
第三部分媒體及社會大眾眼中的林萍
第十七章記者徐葉眼中的林萍
第十八章記者張登貴眼中的林萍
第十九章張鶴等記者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章政府官員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一章大學教授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二章各人口中的林萍
第二十三章駱駝中學學子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四章報刊摘錄各界反響
附錄一做好事後的林萍
附錄二林萍愛心基金
後記

後記

關於這樣一個人的故事,關於這樣的一個日子,關於這樣的一種精神,似乎已經完成,用十六萬字來闡述這樣一個事件似乎已經比較全面,但留下的思索,卻並未結束。
人性是有著兩重性的,有人說,人性本惡,而中國的《三字經》卻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惡問題為中國傳統哲學之重大命題,千載聚訟紛紛。
這個世界裡有林萍,也有置別人生死利益於不顧的自私的人。有一生做好事的雷鋒,也有殺人放火的惡人。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富裕,人們的慈善意識越來越強。有數據統計,我國人均捐款二十五元。這是一個捐款總數除以中國總人口得出來的數字,我認為這個數字是可悲的,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二十五元不是個太大的數字。
但是人們也有這樣一種擔憂:我捐的錢真的能到達最需要的地方?有的人表示捐款的實際數額都交到所需要的人手上的話,捐一百元,一千元甚至一千萬都不算多。可是這個真能做到嗎?一些人表示自己確實沒有捐錢給慈善機構的習慣。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捐出的錢能否到達真正需要的地方。有人表示也不會施捨給乞討的人,不僅僅是因為乞討的人中有欺詐行為,而是他認為救急不救窮,偶爾的幫助是可以的,長期以乞討為生的,是不能被人接受的,有的人並未失去勞動能力,卻終生依靠乞討為生,這種人是得不到人們的同情的。
中國人其實是不缺乏愛心的,但是美國富豪似乎更熱衷於慈善事業。這是因為美國有遺產稅。2009年3月初的一天,沃倫·巴菲特請比爾·蓋茨吃了一頓要付費的午餐,結果引發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慷慨的一次捐贈活動——巴菲特和蓋茨共同策劃的“捐出半數身家”活動。巴菲特發出號召:“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還有我,正在呼籲數百名美國的有錢人宣誓,至少將他們50%的財產捐給慈善事業。”這個號召一呼百應,到了2010年8月,全美四十名頂級富豪聯合許諾,將自己的大部分財富捐給慈善機構。美國超級富豪們的這番誓約,在普通人看來簡直有如一次史詩般的義舉。誠心誠意的讚頌之聲不絕於耳,但質疑甚至批評之聲同時響起,也有中立、公正的學者專家看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美國正努力掙脫經濟衰退之際,數十名億萬富豪保證捐出至少一半財產從事慈善救濟,使慈善捐獻日益成為富人的地位象徵。美國著名經濟時評人理察·蘭伯特在英國《泰晤士報》上曾經發出高論,解釋美國富豪願意捐錢的原因:“在美國,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聚斂財富,你可以擁有極多的財產。只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所回饋,而且必須讓人注意到你這樣做。”此言可謂一語中的。紐約市長布隆伯格談及此次捐款的話:“我始終相信,慷慨和成功之間是有聯繫的。他說,你捐得越多,獲得的商業機會就越多——且不說捐贈本身是一項善舉。” 有人說這是一種炫富,有人說,這是合理避稅。拿比爾·蓋茨來說,早在2008年6月他從微軟退休之時,就宣布將五百八十億美元的財產全數捐給名下的蓋茨慈善基金會,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如此“裸捐”可算是前無古人,一時傳為美談。可是美國的《財富》雜誌迅速發表文章稱:“這是一種避稅手段。”美國法律規定,遺產越多,要繳納的稅款也越高。如果一個人留下價值二百萬美元的遺產,扣除遺產稅,繼承者拿到手的不過一百萬美元左右。而蓋茨的子女誰交得起這巨額的遺產稅,倘若不能,蓋茨死後,這五百八十億美元的財產就不能繼承,其子女一美分也不能繼承。而《財富》認為,蓋茨成立的慈善基金是對自己以及子女最有利的選擇,這些基金可以為子女們迴避高達55%的遺產稅,並且能由其家族世代經營下去。在美國慈善是一門體面的賺錢生意。對蓋茨來說,擁有一個巨額資產的慈善基金會意味著一個全新事業的開始。蓋茨基金會雖然屬於非營利組織,但與單純捐款者不同,它是以“投資”的眼光來看待慈善事業:合理投資一高額回報一部分收益用於慈善一剩餘收益和本金繼續投資。其結果是,慈善基金會每年都致力於慈善事業,慷慨解囊,但其資產不但不見減少,反而逐年遞增。美國的稅法制度既制約了富人,又給他們留下可鑽的空子,且不論動機如何,哪方獲益,這兩種情況都有益於慈善捐贈的發展。美國人巧妙地在道德說教的同時,用實際的利益做引導,讓人們關懷社區、熱心公益,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一句老話:好人有好報。
在中國儘管有人質疑善款是否能真正到達最需要的人手裡,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抱著美好的心愿捐上自己的一份心意。還是有人一如既往地做著好事,比如林萍。
讓我們再次將筆觸指向我們的主人公林萍。
生活就是這樣,在令我們深深地感動之餘,也同時向我們每個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究竟缺失了什麼,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感覺不到我們的缺失?我們究竟在林萍身上找回了什麼,以至於深深沉浸在失而復得的感激之中。
當然,林萍可能並沒有想這么多,我一邊寫《肝膽相照》,一邊思索,就這樣,我再次聽到雨果的聲音:在人問的一切之上,存在著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而我的耳邊也再次響起林萍的聲音:我真的沒有想得太多,孩子太可憐了,我能救她,我要救救她。多么樸素而簡單的想法。
浙江寧波,這座被稱為甬城的城市,這座林萍出生、成長、學習、工作、結婚生子的家園,從各級領導到普通市民,從社會精英到普通市民,一旦受到了林萍愛的渲染,立刻被愛的強大磁場所吸引,開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良性循環。幾天之內,林萍的無邊大愛,遍布三江六岸。這是林萍深愛的家園,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林萍曾對我說過,每次出差回到寧波,她都有一種“走遍天下,不及寧波江廈”的感觸。從她的話中我感覺到她深愛著這座城市——寧波。
看—個城市的文明指數有多高,市民的公德素質是舉足輕重的指標。寧波人用自己的愛心,給自己的城市帶來無上榮耀。幾年來,寧波湧現了很多如“順其自然”、徐義勝這樣的熱心捐款人、見義勇為者,為城市帶來了溫暖和愛。在他們的身上,個人的善舉被漸漸凝聚並匯成了城市的大愛。如今,一個平凡的鎮海女子林萍,再一次用自己的奉獻,證明了愛的力量。從她的身上,我們既看到了—個普通寧波人內心的善,也從她的身上演奏出了全寧波愛的交響曲。也許,寧波正是有了很多和林萍一樣的人,甬城的愛之樂章才會演奏得如此清新晚耳。
我也深愛著寧波,和林萍一樣,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的父母雙方的祖上都是地道的寧波人,我和林萍都擁有著寧波人的基因。因此,我寫了這本書,把林萍的故事講給所有具有愛心的人昕,如果聽到這個故事的人,因此對做好事更有信心了,因為世間還有林萍這樣的人。我會感到欣慰。
林萍,你感動了我,同樣也感動了大家。

序言

我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關手機。
會議結束,開手機,記錄顯示:
一個陌生的電話,從7時59分到10時22分,竟然連打十次!
發生什麼大事了?我感到驚訝。
回了電話,是一位女性的聲音,語速急促。
我聽明白了,她是寧波作家翁晴為,寫了一本書,要我作序,時間很緊。
素不相識,未曾謀面,她怎么就這樣信任我呢?
人哪,就怕被信任,何況毫無理由的信任。我難以推辭。
2009年5月4日。上海市瑞金醫院的無菌病房。四十三歲的林萍、八歲的徐潔,兩人住一間病房。
林萍與徐潔,兩人並無血緣關係。林萍無意中得知同村的女孩徐潔被查出患了肝病,已到了晚期,全身浮腫,可能性命不保,她就急匆匆到醫院探望。醫生說,要救治,只有肝臟移植。女孩的父母親、爺爺奶奶和親朋好友,都沒人能與孩子血型配對的。
林萍心口一熱,就說,我是O型血!如果需要,捐給她,我是願意的!
有人問女孩的父親,如果你和女兒配型配上了,你會把肝捐給她嗎?
女孩的父親一聲嘆息,低頭想了一會兒,木然地說,可能也會猶豫,也會恐懼,可能會打退堂鼓,可能會做不到。
女孩的爺爺說,曉得林萍的血型與孫女的符合,我這把老骨頭都快要抽起來了,心裡難過呀,林萍畢竟和孩子非親非故,叫人家捐肝來救我孫女,這話我們怎么說得出口。
林萍說,對這個手術也是心生恐懼的,我反覆地問自己,這個手術我還要做嗎?——就這樣吧,來都來了,如果放棄,做人還有什麼信譽呀,明天都要上手術台了,今天說不幹了,出爾反爾,耽誤人家那么多時間,這不是害人嗎?再說了,如果我退卻了,小女孩徐潔就要面對死亡,那是等於將一個美好的生命往死路上推呀。那個“不”字,我思前想後實在是說不出口!
第二天,手術室的無影燈下,漫長的七個小時,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的傳遞。
林萍手術的主刀醫生說,瑞金醫院進行的大部分活體肝移植手術都是親屬之間的,像林萍這樣將肝義捐給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女孩極其少見。
林萍說,手術是件痛苦的事情,傷口縫了三十八針。如果能選擇,我真的不願意再做手術了。我只是覺得那么可愛的一個孩子,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她生命的花朵凋謝,既然答應救她,既然給了她承諾,我就一定要去做。雖然手術很痛苦,但孩子被救下來了,看著她一天天好起來,我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肝膽相照”,《漢語大詞典》里說,比喻赤誠相見。 《肝膽相照》,翁晴為以此作了書名,則有了更感人、更深刻的內涵。
翁晴為說,因為要寫《肝膽相照》,我認識了林萍。沒有認識她之前,我聽到了兩種關於對她的評價,一種就是聖女,思想高尚到無可挑剔;另一種就是傻子,缺心眼。親自認識了她,才知道這兩種論調都是錯誤的。她只是一個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慾,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所不同的就是她特別地熱心,特別地愛幫助人。
跳上公車,一趟又一趟。翁晴為帶著錄音筆,去採訪林萍和其丈夫、女兒,去採訪林萍的婆婆和娘家人,去採訪受助小女孩徐潔,去採訪林萍的領導和同事,去採訪林萍的閨中密友和同學及病友,還去採訪報導過林萍的記者及相關人士。
我看了這樣的記錄,差點將翁晴為視為我的新聞同行。
新聞界有句行話,腳板底下出新聞。就是說,記者需要到基層,需要到現場,去“跑”新聞。
翁晴為並非記者,從她的新浪部落格上得知,1975年出生,是個屬兔的女孩子。大學畢業。2001年開始小說創作,二級作家,浙江省作協會員。出版有長篇小說《青春年華》、長篇人物傳記《魏敦山傳》、長篇小說《算盤》。在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近一百一十萬字。
而她為《肝膽相照》一書的采寫所付出的艱辛勞作,絕不亞於任何記者。
當然,這不是新聞報導,而是報告文學寫作。翁晴為以作家的身份,介入了社會事件和生活層面,進入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深處。
翁晴為說,認識林萍並能夠為她寫報告文學是我的幸運,因為她真正感動了我。
報告文學是以文學的手法,及時地報導現實生活中意義重大的人物、事件或問題的文體樣式。它兼有新聞和文學兩種特性,新聞性體現在報告文學的內容因素和寫作目的上,而文學性則體現在它的形式因素和表現手段上。
有專家概括地說,凡是好的報告文學,至少應當具備這樣一些特點和品格,即:鮮明的時代性、嚴格的真實性、深刻的典型性、生動的文學性、科學的論證性和豐富的知識性。
我想,真正的報告文學,一是需要思想的力量,一是需要審美的魅力。
思想的力量,表現在報告文學作家,作為人類價值以及社會良知、正義等的代言人,富有時代的前沿精神,深入審察人的生存狀態及社會前景,捲入現實而思考現實,將自己精闢獨到的見解貫穿於作品之中。
審美的魅力,就是具有社會性、批判性,又能充分展示文學性,想像和感情,描述與抒情。在非虛構性的前提下,再現形象,評價形象,組合形象,給讀者以藝術的美感。
翁晴為帶著作家的責任和良知,真正到民間去,用報告文學的真實表達,“以人民為中心”而寫作,必有所獲。林萍的丈夫說,林萍捐肝後,村子裡有些流言,這是善良、單純的林萍所沒有想到的,真的快被氣瘋了!翁晴為說,林萍就對我感慨過:現在做好事真難哪!她無償捐肝之後,遭受到一些流言蜚語,單純如她完全沒有想到有這樣的事情。
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社會出現信仰危機和信任危機,
金錢至上,娛樂至死,利益糾葛,道德失范,“土豪”成為大眾偶像,庸俗、低俗、媚俗成為時尚代名詞,貪婪、腐敗、欺詐幾乎觸目皆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與真誠,猶如稀有元素。
好在,黨的十八大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全社會崇善向德的共識,培育昂揚向上的公民品格,構建現代文明的國家理念。
林萍捐肝救人,這個訊息在大多數人聽來,是多了一抹心裡的暖色調。
同事說,林萍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富有包容心、忍耐心的人,擁有中國女性的美德和特質,肯付出,懂得感恩。
同事說,捨己救人在哪朝哪代都應該受到讚許。現在這種精神迷失了,我們應該把它找回來,人性的光芒需要宣傳。
太平洋保險寧波公司老總說,捫心自問,比她地位高的人,比她學問深的人,比她經濟狀況好的人,能做到她那樣無私嗎?能捐肝給一個鄰居嗎?林萍捐肝舉動,其實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另一個如花的生命。這是一顆多么高貴的心靈,這是一種極其稀缺的精神。
有那么多人,樂意向翁晴為敞開心扉,傾訴情愫。
翁晴為說,這是一群與林萍一樣的好人,與林萍一樣可愛、可敬的人。在他們身上,我分別看到了淳樸、善良、厚道、真誠、無私、勇敢、堅強、忍讓、自尊、樂觀、識大體、顧大局、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中華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彰顯。特別是林萍,你與她接觸,你會感到心胸變得開闊,與她交談,你會覺得靈魂得到了淨化。
我此時想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有治國理念:“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日: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有愛國情懷.“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有民本思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道義擔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仁義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有善良品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有守正之要:“君子和而不流”,“不誘於譽,不恐於誹”,“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見勢不趨,見威不惕”;有修身之法:“貧則見廉,富則見義”,“以清儉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禮讓汰慘急”……
五千年文明延綿不絕,就在於這種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種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這種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無論居廟堂之高,無論處江湖之遠,默化於心,始終不渝。
翁晴為說,林萍和她的好朋友一起來,我們三人在我家閣樓的開放式書房裡一聊一天,並且在我家吃我媽媽親手煮的家常菜。林萍給我一種親密無間的閨中密友的感覺。
見此,我會心一笑。
(袁亞平為人民日報浙江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