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娘子(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鐵娘子(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雄踞政壇11年,首相任職期間政績卓著

在英國的歷史上,恐怕沒有人比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創造了更多的第一了。她是英國保守黨這塊“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領袖,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創造了蟬聯三屆,任期長達11年之久的記錄的女首相。英國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勳爵連任三屆共15年以後,再沒有任何一個位首相有過如此之長的執政時間。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義”和“革命”的首相,也是20世紀最優秀的首相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
  • 外文名:Margaret Hilda Thatcher
  • 別名:鐵娘子 鐵腕夫人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格蘭肯特郡的格蘭瑟姆
  •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13日
  • 職業首相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 主要成就:雄踞政壇11年,首相任職期間政績卓著
    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人物簡介,生平簡介,政治手腕,社會評價,晚年淒涼,家庭生活,英史之最,頭銜榮譽,

人物簡介

姓名: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25年10月13日
出生地:英格蘭肯特郡的格蘭瑟姆
學歷:牛津大學學士、文科碩士學位
稱謂:"鐵腕夫人","鐵娘子",令世界折服的“鐵娘子”
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11年,首相任職期間政績卓著!
在英國的歷史上,恐怕沒有人比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創造了更多的第一了。
她是英國保守黨這塊“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領袖,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創造了蟬聯三屆,任期長達11年之久的記錄的女首相。英國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勳爵連任三屆共15年以後,再沒有任何一個位首相有過如此之長的執政時間。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義”和“革命”的首相,也是20世紀最優秀的首相之一。
她以其意志剛強,作風果斷,不屈不撓,對蘇聯強硬而獲得“鐵女人”之稱。
她出自平民,沒有顯赫的門第的庇蔭,沒有夫貴妻榮的依傍,靠著不斷的努力追求和頑強的奮鬥,終於在英國這個重門第,講傳統的國度里,在被視作“男人的領地”的政治鬥爭漩渦和激流中,一步一步地沿著成功的階梯攀登,到達權力之巔。她領導她的政府在英國上演了一場被稱作“柴契爾的旋風”的話劇,使戰後以來一直以來處於衰落不振的英國,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她是一位足以傲視群倫的政治家,令無數男子刮目相看,相形見絀。
是什麼促使她成功?
執著追求
柴契爾夫人小時候受艾爾弗雷德-羅伯茨(她的父親——一位從食品雜貨商人發家致富成為格蘭瑟姆市市長,保守派人士)的影響,對保守派的觀點和立場有一定的認識並對政治有了濃厚的興趣。為了能夠去牛津大學繼續學習,她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了通常學四年 的拉丁文,在牛津大學她學習化學專業,對於化學的熱情遠沒有她對政治的熱情,她到這裡不久就參加了這裡的保守黨協會 並成為主席,18歲的她曾說過“政治已溶進了我的血液”。她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塑膠製造公司工作,但她並沒有因此放棄追求,她經常在周末乘車到倫敦或別的地方去參加保守黨的會議,辯論,民眾大會等活動。她把工作掙來的錢作為參加政治活動的經費,對此毫不吝嗇。
後來,在1948年保守黨年會上她代表牛津畢業保守黨協會發言,影響巨大,她被米勒提名為大特福選區的議員代表。
1950年競選失敗,1951年再次失敗,在她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演講宣傳,終於在1959年34歲的她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名女議員。經歷工黨與保守黨的不斷的權利爭奪與保守黨內部的領導權力爭奪,她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在權力不斷的角逐中成為 英國的第一位女首相。
柴契爾夫人的這份執著,這份熱情,讓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站起,重新找對方向前進;讓她在權利的漩渦中激流勇進,最終站在權利的頂峰;讓她在英國這個崇尚高貴血統,尊崇男人的地方打破規矩,演繹“巾幗不讓鬚眉”的話劇。
刻苦奮鬥
她在1951年結婚後攻讀法律,競選議員時通曉法律是很重要的。1953年她就取得了當律師的資格。在作為在野黨影子內閣人士時,她為了反駁對手,不斷的積累大量數據與信息,以無法反駁的語言擊敗對手。在作為保守黨領袖競選競選期間,她馬不停蹄的到全國各地進行演講,早上7點起床,忙道次日凌晨2.3點才就寢。
柴契爾夫人的這種精神是她不懈追求的動力,如果沒有刻苦的奮鬥,她能當選為下院議員?如果沒有刻苦的奮鬥,她能嫻熟的套用信息對付對手?如果沒有刻苦的奮鬥,她能成為保守黨領袖?如果沒有刻苦的奮鬥,她能立足於這個“男人的世界”之中,成就“鐵女人”美名?
獨秀一枝
柴契爾夫人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牛津大學學生辯論會上,她總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並堅持到底。1970年她為內閣教育部大臣時,堅決執行自己廢除工黨政府的綜合教育計畫,為減少政府經濟開支而實行取消對小學生的免費牛奶供應,提高一伙食費政策,因為這樣她成為英國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女人。在1975年她批評西方對蘇聯的緩和政策,是持批評意見的為數不多的政治家之一。
柴契爾夫人有自己的見解但不固執,她善於審時奪度,當保守黨處於困境中時,她分析情況,從希里的溫和派轉入基恩-約瑟夫的革命派。如果她沒有這樣的精神,只能像康有為那樣從先進革命者逐漸落伍的改革家。
有自己的見解使柴契爾夫人不易受別人的誘惑,有自己的見解是她有自己的思想,知道迷霧中何去何從。
把握機會
在大特福區競選議員2次失敗後,她抓住機會在芬奇利區改選議員時脫穎而出;在下議院當后座議員時提出議案,她抓住機會展現出自己優秀的演講口才與辯論口才;在作為保守黨領袖競選議會議員席位時,她抓住名流集會時演講,說明自己對處理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的觀點而贏的許多選票。
不打沒有準備的仗,柴契爾夫人時刻都在準備著,抓住了一切機會,事無巨細,她成功了。
柴契爾夫人正是擁有這樣的精神才擁有偉大的勝利,這一切是她應得的。擁有什麼樣的夢,就擁有什麼樣的天空,靠著不斷的努力,終有一天會見到彩虹。
擁有雄心壯志,就要有一雙堅硬的翅膀去飛翔,擁有偉大的夢,就得有巨大的付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充滿淚水與汗水的,甚至是你的生命。
我願為我的夢付出一切!

生平簡介

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
1943年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大學時代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
1947年至1951年任兩家化學公司的化學研究員,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
1953年林肯律師協會批准她為律師
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
1961年任年金和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
1964年任下院保守黨前座發言人
1970年任教育和科學大臣
1975年2月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1979年5月3日保守黨大選獲勝,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上台便拋棄了“共識政治”。柴契爾信奉貨幣主義理論,上台後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她主要採取四項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貨幣,三是削減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
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連任首相
1990年11月辭去首相職務。
1992年6月被封為終身貴族
1993年5月任威廉-瑪麗學院第二十一任名譽院長。
曾4次訪問中國,1984年在北京代表英國政府與代表中國政府的趙紫陽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香港回歸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政治手腕

1943年,她在凱斯特文—格蘭瑟姆女子中學畢業後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先後獲得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1983年6月,她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離開大學後,她在一家工業公司任化學研究員四年,並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後成為精通稅務法的律師。
大學時代,她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1950年和1951年,她兩次參加競選。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61年,她首次出任保守黨政府年金和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至1964年保守黨下台。1964~1970年,她在下院任保守黨前座發言人。1967年,進入保守黨影子內閣,先後擔任社會保險、住房和土地、財經、燃料和動力、運輸和教育等方面的發言人。1970年6月,保守黨上台執政,她在內閣任教育和科學大臣,並擔任樞密顧問官。1974年2月,保守黨又告下台,她在影子內閣先後任環境、財經事務的前座發言人。
1975年2月,她競選保守黨領袖獲勝,成為英國政黨史上的第一位女領導人。1979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她遂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保守黨再次在大選中獲勝,她連任首相。
柴契爾夫人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和首相(1979~1990),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1987年保守黨贏得大選後,她成為英國在20世紀連任3屆的首相,在她辭職時成為1827年以後英國任期最長的首相。
父為雜貨商,後任市長。她先後在出生地和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受教育(1946年獲文學士;1949年獲理學士;1950年獲碩士學位),是第一位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的婦女,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化學研究工作。由於她嫁了一位富商,使她能夠學習法律,準備當律師,並專門研究稅法。1950年第一次競選議員,雖然地方保守黨選票增加了 50%,她仍遭失敗。直至1959年才由北倫敦芬奇利的保守黨選區選入下院。1961~1964年任年金和國民保險部的議會秘書,後在希思內閣(1970~1974)中任教育和科學大臣(是第二位進入保守黨內間的婦女閣員)。1974 年保守黨在兩次大選中失敗後,柴契爾夫人於1975年繼希思為保守黨的領袖。1979年保守黨在選舉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使她上升到首相的地位。保守黨之所以取得這次勝利,部分是由於柴契爾夫公開譴責工會發動的冬季罷工造成了混亂。
英國人認為柴契爾夫人屬於保守黨的新活力右翼。在她任職期間,該派被稱為“乾派”,以與稱為“濕派”的老式和自由主義的托利黨人相對。她主張個人應有更多的獨立,少依賴政府,政府對經濟不作過分的干預,減少公共開支(能減少個人負稅)和貨幣印製(反映貨幣主義政策)。在70年代後期,失業人數增加不快,但在她前兩屆任期內幾乎增加3倍,即已由110萬人增加為300萬人,同時人數眾多的下等階級在擴大。而且,她為了減少通貨膨脹所實行的緊縮政策,使得商業損失和破產均有增加。雖然保守黨在議會中占大多數,但在1987年選舉中只以稍稍超過40%得勝,這一數字是1922 年以來保守黨在選舉中的最低份額。
海外方面,在辛巴威(前羅得西亞)由少數白人領導非法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5年之後,柴契爾夫人於1980年督導其有秩序地建立為獨立的國家。1982年福克蘭群島在被阿根廷占領10周之後,英國成功地將它奪回。選民對柴契爾夫人在福克蘭群島衝突時表現的果斷領導的記憶,使她在1983年6月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
在她整個任期內,她切實執行的政策使她獲得“鐵娘子”的稱號。這些政策為嚴密支配內閣閣員,嚴格執行金融政策,促使工會服從法律的約束,以及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在她執政後期,她經教育、衛生保健和住宅的民營化,把“柴契爾革命 ”由財經和工業擴展到新的社會政策領域,她保證英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強有力的承諾,並主張英國要有獨立的核武器威懾力量。此一立場深受選民歡迎,使得工黨棄絕英國傳統的核武器及防禦政策,雖然1984年在薩塞克斯郡布賴頓發生的爆炸案幾乎炸死她和數名高級官員(此案疑為北愛爾蘭分離分子所為),但她仍主張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1990年末保守黨內部關於她的歐洲貨幣和政治一體化政策的分裂,使她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導致她辭去黨內領導職務。
在她的辭職後,一所研究機構(MORI)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有52%受訪者認為“總體上,她對英國的發展功不可沒”,但同時有44%受訪者認為她對英國“弊多於利”。

社會評價

1979年5月4日,瑪格麗特·柴契爾率領保守黨在競選中獲勝,她踏上唐寧街10號的台階,對其支持者說出了著名的一段話:“混亂處我們帶來和諧,錯誤處我們帶來真實,懷疑處我們帶來信任,沮喪處我們帶來希望。”
當年意氣風發的“鐵娘子”也許不會想到,2004年5月在英國人紀念柴契爾上台25周年之時,英國《衛報》在回憶那歷史性的一刻中用嘲諷的語氣寫道:“即使是她最堅定的支持者恐怕也很難舉出一個例子,可以證實她執政11年中給我們帶來的‘和諧’。”
雖然布萊爾在2000年11月22日,也就是柴契爾下台10周年之際就宣布“柴契爾時代已經結束。”但他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今天是在一個新的時代……但是我們必須要對付從過去那個時代延續下來的問題。”時至今日,不少英國人仍然感到,他們的生活和這個現在常年深居簡出的老婦人息息相關——她仍然影響著這個國家。
但是,她的評價在英國社會中十分之兩極化,其對於英國的貢獻也存在了高度的爭議,很多人認為她是個十分自負的獨裁者
“她分裂了英國
“布萊爾的新工黨和柴契爾的遺產——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塑造了今日的英國。”一家英國媒體這樣寫到,“儘管柴契爾執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響會一直持續數十年的時間。”把“柴契爾的遺產”歸為英國發展中的負面因素源於她保守主義的經濟思想,這也是柴契爾最受爭議的政策。柴契爾上台前,英國在工黨卡拉漢政府領導下,很多地區不斷出現罷工而癱瘓。
25年前,當“鐵娘子”面對這樣的一個英國時,她開出的藥方是:限制工會力量、推行私有化。之後英國經濟果然有了起色,但是用英國《獨立報》撰稿人約翰·雷圖的話說:“在那些年裡,英國的貧富差距急劇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確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國社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犯罪率上升,社區破裂和分化。” 柴契爾帶來的不僅是英國人社會的分裂,還有英國人思想的分裂。她離開唐寧街10號時的眼淚在英國民眾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支持者認為她帶領英國走出了經濟困境、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反對者認為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自大狂、幾乎毀掉了英國的福利制度。演員、社會活動家Ricky Tomlinson至今仍然記得那一刻“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十幾年過去了,柴契爾在普通民眾中的分裂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舉辦“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中,她名列第16位——排在她前面的包括邱吉爾、黛安娜、莎士比亞和威靈頓
僅僅一年後,英國電視台Channel 4舉辦了一場“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參選條件是“目前還活著而且沒有關在監獄中或者正被起訴的人”。柴契爾夫人榮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現任首相布萊爾和以胸大出名的艷星喬丹。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記得這個“判決”——“她辜負了英國人”。
軍事鷹派
對於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來說,瑪格麗特·柴契爾是一個不願妥協的人。他們認為因為英國政府迴避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對話,導致北愛爾蘭大騷動的時期遭到拖長,儘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簽訂了《英愛協定》,但也無濟於事。
在1996年,斯科特報告書(Scott Report)面世,該報告對英國在八十年代對伊拉克出售軍備的情況作詳細調查,其中揭發出瑪格麗特·柴契爾的政府在軍售問題上一直對薩達姆·海珊給予支援,白廳更曾花上10億英鎊來維持海珊政權以及替軍備生產商穿針引線。該報告又指出,在兩伊戰爭期間,英國曾走私奇伏坦坦克(Chieftain tank)的殼體到伊拉克,事後則把有關檔案悉數銷毀。另外,英國政府內亦有官員暗中協助私人公司繞過正常程式,私底下出售機器製造軍武。當中從雷卡公司(Recal)的制運記錄中發現,有不少捷豹出廠的收音器材在賒帳的情況下被付運到伊拉克,而且賒帳付運軍備的情況也很嚴重。後來當海珊處死一名英國記者後,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依然沒有停止資助海珊,然而,他們反駁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損害英國的工業
讓人愛恨交加的人
英國人對柴契爾愛恨交加,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大部分對柴契爾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不少國家的女性心中,柴契爾是20世紀最傑出女性之一,她證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無法做到的事。所有人印象中的柴契爾都是一身職業套裝,她女兒曾經回憶說,母親根本沒有休閒衣服,因為她從來沒有“閒”過。
柴契爾自己的看法是“如果你想讓什麼東西被說出來,去找個男人;如果你想讓它實現,去找個女人。”她首先是位女首相,其次才是首相。很多媒體都喜歡用柴契爾給丈夫做早飯的一張照片來證明:女強人也必須兼顧家庭。但實際上,柴契爾從來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權主義者。大學時代,年輕的瑪格麗特(那時她還是瑪格麗特·羅伯特)就曾經寫到:“假如伊莉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反對有抱負的婦女登上最高權位的最後一絲偏見的話,那么一個婦女解放的新時代,就真的即將來臨了。”當她當選首相後覲見英國女王時,感到非常緊張“我知道,我作為一名女性首相,要是幹得不好的話,英國就將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
但是,保守的英國人並不喜歡一個女人在政治舞台上指手畫腳,女人的強硬總是比男人刺目。當年,就有人批評她漠視失業勞工的狀況,“作為一個女人,你應該具有同情心”,而對此柴契爾的丈夫丹尼斯的反應是“同情這個詞從來就沒有出現在她的字典里”。直到現在,當英國論壇上討論柴契爾的功過得失時,仍有人明褒暗貶“有得就有失,有功就會有過。作為一個女領導人,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更有人分析柴契爾當初在香港問題上最終向鄧小平讓步的原因時說“與鄧相比,她只是一個女人。”
專欄作家帕迪·申南在紀念柴契爾上台25周年時寫到:“25年前,她是英國最有權勢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光榮已經屬於同樣有‘惡魔’稱號的安妮·羅賓森(英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以一襲黑衣和冷硬的表情聞名於世)。”

晚年淒涼

儘管5月初,幾乎所有的英國媒體又把柴契爾這個名字熱炒了一遍,但是他們關心的焦點是“柴契爾主義”、“柴契爾時代”、“柴契爾經濟”、“柴契爾嬰兒”……至於那個14年前灑淚離開唐寧街的老女人現在怎么樣了,已經不是公眾議論的話題。
2001年12月柴契爾與丈夫丹尼斯爵士赴馬得拉群島度假,但在慶祝50年金婚紀念日時曾出現輕度中風。2002年3月,在醫生的建議下,柴契爾夫人因為健康原因退出了社交圈。她的辦公室發表聲明說,由於數次輕度中風,柴契爾夫人將不再進行任何公開演講,同時退出一切社交活動。不過此後英國議院還是經常邀請她前往。大多數時候柴契爾夫人只是坐著聽,不發表什麼看法。
中風后,柴契爾夫人的記憶力大大受損。現在她幾乎從不讀書看報,這對於她已經“毫無意義”,因為她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有時候甚至是一句話沒有讀完就忘了開頭。
不能通過媒體再來獲取信息,這對於柴契爾夫人來說是莫大的痛苦,畢竟她曾經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能隨口說出多年前的經濟數據。不過她患上的健忘症非常奇怪,她能清楚地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事情。有一次,她的一位朋友來看她,在交談中對方隨口說道:“喔!這簡直就像戰時的定量配給!”柴契爾夫人在聽到“定量配給”後眼睛一亮,萎靡的她忽然容光煥發,滔滔不絕地和朋友講述起了二戰時的許多往事,包括她如何將單調乏味的豬肉罐頭烹調成美味食品的每一個小細節。
自從去年底柴契爾丈夫丹尼斯去世以來,本來就疾病纏身的柴契爾幾乎就停止了在公開場合露面。從去年開始,不少有機會接觸她的人紛紛宣稱:現在柴契爾已經全無昔日叱吒風雲“鐵娘子”的風采。與柴契爾夫人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琳達·麥克道佳爾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寫到,她被柴契爾夫人的變化“震驚”了:“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羨慕她的那股自信,但是現在,我從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懼和不安。她自己也感覺到了這些變化,她感到恐懼,因為她想要阻止這些變化卻又無能為力。”
柴契爾的女兒卡洛爾曾說,老了之後的母親時常看起來思維混亂,總是翻來覆去地問父親同樣的問題,而且總是喋喋不休。
身體上的衰老畢竟與歲月有關,柴契爾夫人或許還能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也許是她怎么也過不去的坎。雖然開闢了一個時代,在位時也是人緣很廣,但柴契爾夫人的晚年生活很是悽慘,就連朋友都是少之又少。
喪夫之痛占據了柴契爾夫人的心靈。“失去爸爸,對媽媽而言是很痛苦的,並不因她患老年痴呆症而好過一點,她會常常忘記他已經過世了。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她這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卡蘿爾寫道:“我必須時時提醒她,丹尼斯離開我們已有5年。”每當柴契爾夫人聽到這種回答,總是難掩失落,顯露悲哀表情。
“父親的去世更是對母親的一個致命打擊,她賴以維繫生活的支柱斷了。” 卡蘿爾說。最近幾年,柴契爾夫人身邊僅有一些工作人員陪伴。她很少看電視,不大喜歡出門,甚至經濟也不算富裕,像一個普通的老年孀婦一樣,過著寂寞的日子。
琳達傷感地寫道,去年拜訪的那天離柴契爾夫人77歲生日只有3天,可這位昔日結交廣泛的政治強人只收到了4張生日賀卡。這個孤獨的老人把這可憐的幾張生日卡仔細地擺放在壁爐台上,雖然她曾經期望過起碼可以收到幾十張。
琳達在結尾寫到:“瑪格麗特·柴契爾的大名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報紙、雜誌和電視螢幕上,但這個名字的主人卻極少地被人關注,人們只是用它來代指‘柴契爾主義’,或者代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那段歷史時期……柴契爾夫人雖然被奉為大眾偶像,但真正的柴契爾夫人卻早已被人們遺忘了。”
在2005年10月13日80大壽時,她大擺宴席為自己力挽頹勢。
柴契爾夫人把壽宴地點選在倫敦海德公園附近的文華東方酒店,媒體分析稱,選擇如此高級的酒店,足以證明她對這次生日壽宴非常重視,想借這次大壽證明自己人氣不減當年。當時的壽宴確實讓柴契爾夫人很欣慰,包括很多政要和各界名人在內的650多人前來捧場,英國女王、王子,時任首相布萊爾及其夫人都位列其中。當然,最讓她高興的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到來,要知道,伊莉莎白二世繼位後只參加過一位首相的生日宴會,那就是1996年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舉行的80歲壽宴。
在80歲壽宴上,柴契爾夫人靠鐵風為自己挽回了面子。但這樣刻意製造出來的 “輝煌”,畢竟是曇花一現。其實,在她的晚年生活中,她的鐵風並沒有消逝,只是有時表現得有點力不從心。據卡蘿爾介紹,母親經常說自己永遠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將她趕下台的人。卡蘿爾在替母親整理衣櫥時,發現一大堆落上灰塵、沒有熨燙的正式套裝。“媽媽,您平常穿的衣服呢?”“我平常就穿這些,我永遠不會買一件休閒款式的衣服。”她蒼老、消瘦,卻回答得斬釘截鐵
此外,精神上很受傷害的她還不得不為自己的孩子操心。無論是昔日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還是今日深居簡出的老婦,柴契爾夫人始終不變的角色是母親。柴契爾夫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女——姐姐卡蘿爾和弟弟馬克。女兒卡蘿爾·柴契爾2005年在澳大利亞參加了一個野外生存挑戰節目後,獲得“叢林女王”稱號,成了另一個“鐵娘子”。兒子馬克曾經宣稱在一生中他只對母親柴契爾夫人、他自己以及上帝負責,然而他非但未能對母親負責,相反給“鐵娘子”帶來了很多麻煩。
2004年3月29日,赤道幾內亞發出了全球通緝令捉拿馬克,這個西非國家的總檢察長何塞·奧洛·奧博諾氣惱地說:“我們有證據,4年前他在我國煽動了一場未遂的政變。可我問過國際刑警組織,沒有人知道他現在在哪裡。”
話音剛落,英國記者就在西班牙的太陽海岸發現了滿不在乎的馬克。他拍拍記者的肩膀:“我結婚了,就在兩天前,在英屬直布羅陀的一個政府辦事處里,是秘密婚禮。”“柴契爾夫人不知道你再婚?”“喔,你登報了,她就知道了。”
第二天,馬克遠在瑞士的姐姐卡羅爾看見了報導,她氣急敗壞地說:“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我這個不爭氣的弟弟脫不了干係。” 8月馬克就因涉嫌參與赤道幾內亞未遂政變在開普敦家中被捕。2004年聖誕節前夕,柴契爾夫人不得不拖著病體遠行,為其籌措了16.7萬美元的保釋金。官司2005年1月13日告結,馬克獲準保釋離開南非。2006年,馬克因另一起官司又再次入獄。

家庭生活

瑪格麗特·柴契爾的丈夫,丹尼斯·柴契爾爵士,在2003年6月逝世。兩夫婦的婚姻長達52年,並在1953年8月15日誕下一對雙生兄妹。瑪格麗特·柴契爾的兒子,馬克·柴契爾爵士一直被不同的爭議糾纏住。在1982年他曾在撒哈拉沙漠一度失蹤;至於在2005年1月,他則因為資助購買飛機,以策劃在赤道幾內亞發動政變而被捕,在南非被判緩刑4年,及罰款3百萬蘭特。瑪格麗特·柴契爾的女兒,卡洛兒·柴契爾閣下是一位記者和時事評論員。她在英國真人秀,第五輯《我是名人,快帶我離開!》(I'm a Celebrity, Get Me Out of Here!)中勝出。

英史之最

英國保守黨這塊被視作“男人領地”里的第一位女領袖
英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開創了英國政治歷史的先例,三次蟬聯首相
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其所推行的政策冠以自己名字(“柴契爾主義”和“柴契爾革命”)的首相

頭銜榮譽

頭銜
以下是瑪格麗特·柴契爾自出生的正式頭銜:
瑪格麗特·羅伯茨女士 (1925年10月13日─1951年12月13日)
丹尼斯·瑪格麗特·柴契爾 (1951年12月13日─1959年10月8日)
丹尼斯·瑪格麗特·柴契爾,MP (1959年10月8日─1970年 6月22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MP (1970年6月22日─1983年6月30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FRS,MP (1983年6月30日─1990年12月7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OM,FRS,MP (1990年12月7日─1991年2月4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爵士夫人閣下,OM,FRS,MP (1991年2月4日─1992年4月9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爵士夫人閣下,OM,FRS (1992年4月9日─1992年6月26日)
柴契爾女爵閣下,OM,PC,FRS (1992年6月26日─1995年4月22日)
柴契爾女爵閣下,LG,OM,PC,FRS (1995年4月22日─)
榮譽
女嘉德勳爵士 (Lady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功績勛位 (Member of the Order of Merit)
樞密院顧問官 (Member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
皇家學會會員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卡爾頓會(Carlton Club)榮譽會員,是該會唯一女會員。
外國榮譽
總統自由勳章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共和黨參議員自由勳章 (Republican Senatorial Medal of Freedom)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