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達鎮

銀達鎮

銀達鎮位於肅州區以北7公里處,東接三墩鎮,西連果園鄉,南與泉湖鄉隔討賴河相鄰,北與金塔縣接壤。轄14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7555戶,29622人,有耕地71299畝,人均占有耕地2.47畝。全鎮以蔬菜、制種、禽畜乳、食用菌、農副產品生產及加工等支柱產業為重點,主攻設施農業、立體套帶和科技推廣三個重點。銀達鎮環境優美,水資源十分豐富:有魏家灣、陳家壩壩等15個大型蓄水庫,北大河、清水河兩條河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銀達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
  • 電話區號:0937
  • 面積:6萬平方米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車牌代碼:甘·F
概況,沿革,基本情況,基礎設施,道路建設,水利設施,住宅建設,能源利用,通訊及信息網路,經濟發展,資源狀況,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和產業,醫療衛生,廣播電視事業,

概況

銀達鎮位於肅州區西北部,平均海拔1400米。面積232.12平方千米,人口7541戶29171人(2008年末)。轄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銀達村。景點有清水河旅遊開發區。

沿革

1950年設懷茂、懷中、蒲譚、蒲金、銀達等鄉,1958年9月由銀達、楊洪、懷茂三鄉合設永豐公社,1983年改銀達鄉。1996年,面積81.5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銀達、佘新、拐壩橋、楊洪、妥家溝、蒲上溝、兩山口、南壩、明沙窩、譚家堡10個行政村。
1950年設關明、懷茂、兩明、懷中4鄉,1961年合設懷茂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19.8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懷茂、懷中、懷下、黑水溝、關明、南壩、六分、東壩、南壩、西壩10個行政村。
原懷茂鄉合併到銀達鎮設立懷茂辦事處,楊洪村與妥家溝合併為楊洪村,兩山口村與明沙窩村合併為明沙窩村,原懷茂鄉南溝村委會劃歸黑水溝村,原懷茂鄉東壩村委會劃歸六分村,原懷茂鄉懷下村委會劃歸懷中村。2006年,轄14個行政村,620902106:~200拐壩村、~201銀達村、~202蒲上溝村、~203佘新村、~204譚家堡村、~205楊洪村、~206明沙窩村、~207黑水溝村、~208懷茂村、~209六分村、~210懷中村、~211關明村、~212西壩村、~213南壩村。

基本情況

小城鎮面積6萬平方米,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600米,鎮區內有主幹道路1條1公里 ,轄區內大小單位9個,個體商業門點28個,暫住人員及從業人員達270人,隨著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集鎮框架已初步形成,投資210萬元,新建了政府綜合辦公大樓,投資80萬元改建和擴建了鎮中心衛生院,投資120萬元建成銀達信用社辦公大樓,投資15萬元建成鎮中心汽車站,2007年底新建成2600平方米的商業小街。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7.08億元,其中:農業收入2.26億元,二、三產業收入4.82億元,財政收入35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88元。至2006年底,全鎮現有各類企業837戶,從業人員9868人,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73億元,營業收入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鄉鎮企業的收入148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銀達鎮把文化積澱融入全鎮經濟發展中,從單純發展文化中跳出來,培育以產業文化、致富文化、科技文化為主的“大文化”,並初步形成了“小文化”帶動“大文化”、“大文化”帶動經濟大發展的新格局。

基礎設施

道路建設

銀達鎮交通網路發達:酒泉至航天城高等級公路縱貫全鄉,鄉村柏油公路四通八達,渠、路、林配套,村村通車。全鎮有道路316條,228.2公里,其中:主幹道路2條(酒銀公路、酒航公路) ,23.8公里,酒航公路穿鎮而過,鎮範圍內為13.8公里;鄉村道路20條,51.5公里,村組道路104條,100.1公里,居民點道路190條,74.3公里。全鎮範圍內已硬化鄉村道路21條,71.8公里,無硬化10條26公里,居民點道路已硬化174條,67公里,無硬化11條,7公里。
銀達鎮銀達鎮

水利設施

全鎮水利設施基本完善,屬井河混灌區,流水長年不斷主要水源來自討賴河流域水源和清水河自然水系,流經4個行政村,40個村民小組,流經長度16公里,全鎮有水庫15座,轄區內現有水面面積5300畝,2006年全鎮水產品產量達到450多噸。有機井540眼,支渠46條,92公里,農渠1360條,2200公里。銀達村、蒲上溝村、譚家堡村、佘新村、妥家溝村利用農業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渠道鋪設和機井維修。

住宅建設

全鎮共有農戶7555戶,按結構分類:磚混結構住宅712戶,占總農戶的9%,磚木結構1768戶,占總農戶的23%,磚土木結構5088戶,占總農戶的67%,銀達鎮十分重視小康住宅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已達到小康住宅標準的1530戶,建成高標準的小康住宅示範點5個。

能源利用

銀達鎮有秸桿氣站一個,用戶360戶,全鎮有沼氣能源利用戶1050戶。全鎮共有太陽能熱水器的用戶為380戶,簡易太陽灶農戶為240戶,占到總農戶的48%,燃氣灶用戶為2789戶,占總農戶的36%。

通訊及信息網路

通訊及信息網路健全:全鄉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200戶,入戶率達72%,程控電話入戶率達67%。

經濟發展

銀達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三化三市”和“四區一中心”建設目標,結合本鎮實際制定了將銀達打造成經濟強鎮、文化名鎮、旅遊新鎮、和諧之鎮的奮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確定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項目建設為總綱,主攻現代農業建設、人居環境建設、旅遊文化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的具體工作思路。 全鎮以蔬菜、制種、禽畜乳、食用菌、農副產品生產及加工等支柱產業為重點,主攻設施農業、立體套帶和科技推廣三個重點。至2006年6月,全鎮落實糧食麵積25317畝,各類經濟作物面積43567畝,其中制種面積18000畝,蔬菜面積19210畝,奶牛存欄3990頭,肉牛存欄3101頭,出欄1319頭,肉羊存欄56092隻,出欄16518隻,雞存欄82.2萬隻(其中肉雞31.2萬隻,蛋雞51萬隻),出欄37.4萬隻(其中肉雞24.2萬隻,蛋雞10.5萬隻),豬存欄8716頭,出欄7016頭。全鎮設施種植達2915畝,其中種植日光溫室721棚,食用菌263棚,塑膠大棚1531棚,全鎮圍繞支柱產業建成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15個。
銀達鎮銀達鎮
銀達鎮在產業發展上,積極組織種養殖能人講經送道,並把他們的經驗技術進行梳理歸納,以“致富經”的形式在轄區農戶中大力推廣,進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產業文化,並湧現出180多名“產業文化人”。銀達鎮根據產業發展實際,積極邀請科技部門技術人員和勞動技能培訓機構進鄉入村,為提高民眾科技文化素質和務工技能服務,鎮上先後推廣蔬菜、糧食等新品種40多個,以及機質育苗移栽、滴灌技術等實用先進技術4項,農民培訓面達到了100%,其中80%農戶掌握有1至2門實用技術。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務工技能的不斷提高,使銀達鎮成功實現了產業換代升級,為農民增收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產業文化的興起不僅帶動了特色產業的發展,還促進了一村一品產業格局的形成,銀達村的拱棚白菜、佘新村的制種、黑水溝村的蛋雞、六分村的啤酒花已經成了當地響噹噹的富民產業。

資源狀況

水資源豐富

銀達鎮環境優美,水資源十分豐富:有魏家灣、陳家壩等15個大型蓄水庫,北大河、清水河兩條河流。尤其是聞名遐爾的清水河兩岸風光旖旎,鳥叫蛙鳴,魚成塘,鴨成群,形成 江南水鄉的自然風貌。沿岸休閒度假村鱗次櫛比,環境十分優雅,休閒、度假、旅遊者絡繹不絕。由區、鄉兩級聘請北京達沃斯顛峰旅遊規劃設計院以“大漠濕地生態公園”為主題對清水河進行了規劃設計,對清水河旅遊資源進行全面開發已經開始。清水河旅遊開發項目:該項目西起魏家灣水庫,東至花園水庫,東西長約7公里。此項目建設修通了1.53公里的沙石主幹道路;總投資1100萬元的光明遊樂園,一期工程現已完工,已建成投資在20-40萬元左右的小型旅遊休閒接待點5處,年接待遊客達3000人次。2007年計畫再建成10戶高標準農家園,同時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銀達鎮銀達鎮

土地肥沃

農業基礎條件良好:土地平坦肥沃,適宜小麥、玉米、瓜類、棉花、甜菜、酒花、各類蔬菜、豆類等10大類52個品種的農作物種植。農田採用井水河水混灌,農渠網路四通八達。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鎮有兩所初級中學,19所國小,19所幼稚園。國小畢業生全科合格率達到97.9%,國中六科會考合格率達到8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全鎮共有青壯年勞動力14630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2926人,占21%,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8046人,占55%,國小文化程度的為3658人,占24%。經常性地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民素質教育,綠色證書持證人數達到4780多人,占勞動力26%。

文化事業和產業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在20世紀50年代,毛主席曾親自為銀達題寫按語,素有“文化鄉”之稱。銀達鎮黨委、政府堅持“文化興鎮、產業富民、務實創新、勇攀高峰”的銀達精神,緊緊圍繞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發展目標,不斷促進鄉、村、組三級文化網路建設,大力培育農民業餘文化團體。依託鄉、村、組文化活動陣地,鄉上建起了農民業餘藝術團,14個村村村建起了秧歌隊和文藝演唱隊,農戶自發組建農民業餘自樂班6個,家庭演唱隊36個。同時常年堅持了三年一屆農民文化藝術節,兩年一屆農民運動會,每年一次大 型社火、戲劇匯演。各類文化娛樂活動的經常性開展,極大豐富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
銀達鎮銀達鎮
文化設施情況:一、鎮文化站達到“六室兩場一中心”即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器材室、道具室、服裝室,歌舞廳、體育場、文化活動中心,有藏書2萬冊,文化活動器材400件套。二、各村文化站:建成示範村文化站室5個,有圖書室、活動室、閱覽室、會議室、體育場,共有藏書1600冊,文化活動器材1200件套,其它11個村有活動室、會議室、體育場。三、組文化室建成示範文化室23個,活動器材有桌球、象棋、麻將、籃球等文化活動器材800套件。

醫療衛生

衛生工作走上規範化的軌道。銀達鎮有衛生院兩所,19個村級衛生所均達到了“甲級衛生所”的標準。

廣播電視事業

銀達鎮在確保讓廣大民眾看好電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村村通”工程的提高和升級,全鎮有線電視用戶達6433戶,占全鎮總農戶數的85%。安裝程控電話3557戶,占總農戶的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