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中藥)

金魚(中藥)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金魚
  • 別名:硃砂魚、錦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鯽屬
  • :金魚
  • 用量:1-3條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形態特徵,

入藥部位

肉或全體。

性味

味苦、微鹹。

功效

利尿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水臌,黃疸,水腫,小便不利,肺炎,咳嗽,百日咳。

相關配伍

1、治瘋癲,石臌,水臌,黃疸:紅色金魚一個(取三尾者),甘蔗大者一枚。同搗爛,絞汁服,吐出痰涎愈。(《慈航活人書》)
2、治百日咳,肋膜炎:金魚5尾,燒存性,研末,均5次服。(《中國動物藥》)
3、治水腫,小便不利:金魚3尾,赤小豆50g。煎煮極熟,食魚、豆,飲汁。(《中國動物藥》)
4、解服鹵毒:金魚一二枚搗之,灌下,吐出涎水自蘇。(《綱目拾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條;或搗爛絞汁,或煅存性研末,每次1條。

形態特徵

金魚,為鯽魚之變種。人工養殖後,體型變異甚大。體長一般有6-10cm。頭腹俱大,而顯粗短;尾分單尾與雙尾。頭部變化大,有平頭、獅頭、鵝頭及絨球等多種,除平頭外多生有草莓狀瘤。眼凸出,眼球膨大,其形狀有龍眼、朝天眼、水泡眼等。鰓有正常鰓和反鰓;鱗片除正常鱗外,尚有透明鱗和珍珠鱗,側線鱗22-28。鰭大,背鰭有或無;臀鰭有單鰭和雙鰭;尾鰭多分為3葉或4葉而披散。體的顏色變化大,有灰、黑、白、紫、藍、橙紅、古銅、雜斑、五花等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