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陳鎮

邁陳鎮

邁陳鎮地處雷州半島西南部,是湛江市徐聞縣轄鎮。全鎮東與南山鎮相接,西與角尾鄉、西連鎮接壤,南臨瓊州海峽,北與雷州市英利鎮和徐聞縣下橋鎮為鄰。西南、西北瀕北部灣。鎮政府駐地邁陳圩,距縣城20公里。面積123平方公里。該鎮屬亞濕潤季風氣候。農海資源豐富,海區適宜養殖海參、珍珠、對蝦。新地、邁陳、東場等港灣盛產對蝦、青蟹、珍珠、肥蚝。新地、官田等港灣,海水含鹽量30‰ -35‰,宜發展鹽業。各村委會土地肥沃,是徐聞縣西部北運蔬菜及水果、甜玉米種植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邁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徐聞縣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100
  • 地理位置雷州半島南部
  • 面積:123平方公里
  • 人口:67702人
  • 方言雷州話
  • 氣候條件:亞濕潤季風氣候
  • 火車站:徐聞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G
  • 區域文化:雷州文化
自然環境,人口民族,歷史沿革,經濟狀況,下轄村莊,市政建設,公路建設,對外交通,農村建設,文化狀況,歷史文物,

自然環境

邁陳鎮全鎮屬緩坡起伏,廣闊平坦的台地。地質多為磚紅壤,土層深厚,肥力較高。邁陳鎮地處北熱帶,屬亞濕潤季風氣候,終年受海洋氣候調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24.1℃。極端高溫38.5℃,極端低溫3.4℃,日照時間長;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78.7小時。雨量較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63.1毫米,但雨量年際變化較大,4—9月為雨季,10—3月為乾季。全年盛行東風和東南風,5—10月間受到熱帶風暴和颱風影響。

人口民族

2007年底,邁陳鎮總人口為67702人。農業人口61842人,占總人口的91.8%;非農業人口5460人,占總人口 的8.2%。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6897
24384
22513
家庭戶戶數
9498
家庭戶總人口(總)
46798
家庭戶男
24314
家庭戶女
22484
0-14歲(總)
16148
0-14歲男
8870
0-14歲女
7278
15-64歲(總)
27599
15-64歲男
14151
15-64歲女
13448
65歲及以上(總)
3150
65歲及以上男
1363
65歲及以上女
178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5119

歷史沿革

邁陳鎮,形成於清康熙年間,原稱蒙松,即多細雨之意。相傳清順年間, 有一商人陳兆明從福建莆田移居此地開商店,鄰近村民也相繼到陳家店經商,生意頗興隆。接著外地商人和附近農民也到這裡集居,便逐漸形成集貿中心。以向陳家靠攏邁進之意,更名為邁陳圩。附近一村為陳姓世居,稱邁陳村,(一說,壯語“邁”為村意,邁陳即 陳姓之村)。明、清時期,此地屬仁政鄉。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東場巡檢司移駐邁陳圩,下轄東場社、那朗社、那宋社。民國初年沿清制:民國20年(1931年)設立邁陳鎮,隸屬徐聞縣第五區 (也稱西區),區公所駐邁陳圩;民國29年屬第三區;民國30年裁區並鄉後,仍設邁陳鎮;民國34年與戴黃鎮合併,稱為邁戴鎮。
建國後,1949年末,與西角鄉合併,稱為邁西鄉;19 50年5月後,屬第三區;1957年撤區並鄉後,改為邁陳鄉;1958年與西連、那練二鄉合併,成立邁陳人民公社(也稱躍進公社);1961年邁陳公社置為邁陳、西連、角尾、那練等4 個公社;1967年那練、角尾二公社併入邁陳公社;1979年邁陳公社又析置為邁陳、角尾、大黃等3個公社;1983年邁陳公社改為邁陳區;1987年復稱邁陳鎮,2002年撤銷大黃鄉,其中官田、白坡、青桐三個村委會併入邁陳鎮。

經濟狀況

2007年,邁陳鎮國內生產總產值為52724萬元,增長11.15%,其中農業總產值38264萬元,增長11.5%,工業總產值4818萬元,增長9.8%,第三產業總產值9645萬元,增長10.5%。全鎮農民人均收入3362元。邁陳鎮作為農業大鎮,近年來通過改水治旱和作物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蔬菜、瓜果種植及對蝦、珍珠等養殖基地,走上了“一村一品”的發展路子,現已形成那朗洋種植甜玉米業基地、坑頭坑種植青瓜基地、峙頭坑種植青椒基地,昌奉洋種植香蕉基地及新地、坑頭、那朗、龍潭等對蝦、珍珠等養殖基地,農產品和鮮活水產品年出口創匯300萬美元。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52 家。主要有曬鹽、燒磚、木材加工、果菜加工、製冰、農用機具製造、食品加工、電焊、建材綜合工藝等門類。

下轄村莊

北街村委會 位於鎮境北部。東靠下橋鎮,北與雷州田頭管區接壤,南與龍潭管區相連,西臨流沙灣。轄後山、宋屯、那黃上、那黃下、北街上、北街下、石仔灶、官曹、堝田 、文華等10條自然村。面積8?5平方公里。管區辦事處駐官曹村。境內地勢高低不平。1995 年全 管區耕地4570畝;有600戶人口3113人,勞動力941個;農機總動力3093千瓦;經濟總 收入280萬元。盛產甘蔗、水稻、花生、番薯、瓜菜等;海水養殖珍珠、對蝦。有完全國小2 所。
龍潭村委會 位於鎮境北面。東靠青桐管理區;南鄰邁市管區大湖村 ,西鄰後海,北與北街管區後山接壤。轄龍潭、討灑、新村仔、那宋、新興、峙頭、東坡等 7條自然村。管區辦事處駐地在龍潭村。境內地勢高低不平。總面積16.5平方公里。1995年 ,全管區耕地面積8250畝;有805戶4767人,勞動力2181個;農機總動力2986千瓦;經濟總收 入331.8萬元。盛產甘蔗、番薯、木薯、瓜菜等;特產有珍珠、對蝦。古蹟有八角嶺跑馬道 。有完全國小3所。
邁陳村委會 位於鎮境南面,東靠白坡管理區,南鄰新地管理區,西接打銀管理區,北與邁市管理區接壤。轄邁陳上、邁陳下、太平、邁霖、潭板、討墩等6條自然村, 面積15.1平方公里。管理區辦事處在邁陳圩。境內地勢平坦。1995年,全管理區耕地4901畝;有773戶3895人,勞動力1600個;農機總動力3665千瓦,經濟總收入2964.4萬元。盛產甘蔗、番薯、北運瓜菜。古蹟有陳氏祠堂。有完全國小2所。
東莞村委會 位於鎮境南部,東靠新地管區,北接邁陳管區,西接角尾鄉仕寮、昌寸管區,南臨瓊州海峽。轄東莞、田圮、北海、那巢、那策、南田、後堝等7條自然村。面積4.9平方公里。境內有徐聞鹽場北海工區。管區駐地在東莞村。境內地勢平坦。1995年全管理區有耕地3857畝;有710戶4048人,勞動力1511個;農機總動力3300千瓦;經濟總收入200 萬元。盛產甘蔗、水稻、花生、番薯、瓜菜等。古蹟有北海炮台、妹仔墓。有完全國小1所。
新地村委會 位於鎮境南部,東靠官田管區,南臨瓊州海峽,西接東莞管區, 北與邁陳管區接壤。轄新地、港頭、提姑、新地仔、燒灰、地羅等6條自然村。面積6.8平方公里。管理區辦事處在新地村。境內地勢較平坦。1995年,全管理區有耕地面積3341畝 ;有1074戶5599人,勞動力1953個;農機總動力3333千瓦;經濟總收入2003萬元。農產品有甘蔗、番薯、瓜菜等。古蹟有媽祖廟、鄧氏宗祠。有完全國小1所。
打銀村委會 位於鎮境西部,東靠邁市管區,南鄰東莞管區和角尾的北注管區,西接坑頭管區,北與那朗管區接壤。轄昌俸上、昌俸下、南嶺仔、堤塘、堤塘仔、龍馬、北英、本宮、打銀、龍角等10條自然村。管區辦事處駐地在北英村。境內地勢平坦。面積78平方公里。1995年,全管區耕地5600畝;有889戶5176人,勞動力2498個;農機總動力3933千瓦; 經濟總收入286萬元。主要農產品有甘蔗、花生、水稻、番薯、瓜菜、芒果等。古蹟有康皇廟。有完全國小2所。
那朗村委會 位於鎮境西部,東靠邁市管區,南鄰打銀管區,西與西連鎮接壤,北接西連鎮北海管區。轄那朗、西坡、東山、赤嶺、塘口等5條自然村。面積7.8平方公里。管區辦事處駐地在那朗村。境內地勢平坦。1995年,全管區耕地4850畝,有725戶4119人,勞動 力2120個;經濟總收入193萬元。盛產甘蔗、水稻、番薯、瓜菜等。古蹟有東山祠堂。有完全國小2所。
坑頭村委會 位於鎮境西部,東靠打銀管區,南接角尾包西管區,西臨北部灣,北鄰西連鎮邁谷村。轄邁墩、東場、邁案、北福、九皮、坑頭、談才、談才仔、劉宅、東園、新村、北湖 、擁妥等13條自然村。管區辦事處駐地在坑頭村。面積9.4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1995 年全管區有耕地面積6347畝;有954戶5373人,勞動力2996個;農機總動力3668千瓦;經濟總收入350萬元。盛產北運瓜菜。沿海地帶有500多畝海灘,可開發高位蝦池。古蹟有東場炮台。有完全國小2所。
邁市居民村委會 位於鎮境圩內。東靠白坡管理區,南鄰邁陳管理區,西接那朗管理區,北與龍潭管理區接壤。轄報仔、市尾、東成、英斐、邁汶、大湖北、大湖南等7條自然村和邁陳集圩中大興、西寧、南安前、南安後、南寧、東成6條街巷居民區。管理區辦事處駐邁陳圩。邁陳集圩是縣內較為古老的集圩,是縣西部的經 濟、文化交流中心;境內地勢高低不平。面積12平方公里。1995年,全管區耕地5376畝;有 2116戶6675人,勞動力3101個;農機動力3665千瓦;經濟總收入2960萬元。盛產甘蔗、芒果 、北運瓜菜等。特產有對蝦。主要古蹟有西竺寺、華光廟、光帝廟、蓮花庵。完全國小1所 ,幼稚園1所。
青桐村委會 位於鎮境東部,南靠白坡管區。轄上村、下村、邁增、九畝、中村、後村、北村、西村、牛角湖、登山水、南邁 、南凡、田寮等13條自然村。面積13?1平方公里。管區辦事處在上村。境內地勢平坦。199 5年,全管區耕地6296畝;有1119戶5 195人,勞動力3725個;農機總動力2940千瓦;經濟總收入347.8萬元。產稻穀、甘蔗、瓜菜、花生等。有完全國小1所。
白坡村委會 位於鎮境東部,南接官田管理區,西接邁市居民管理區,北鄰青桐管區。轄那斗、邁戴、報仔、潭園、討嶺、白坡、把伍、坡塘、坡立、馮宅湖等10個自然 村。面積14平方公里。管區辦事處在白坡村。境內地勢平坦。1995年耕地7172畝;有1044戶4669人,勞動力2370個;農機總動力2794千瓦;經濟總收入393.4萬元。盛產水稻、花生、木薯、瓜菜等。有完全國小2所。
官田村委會 位於鎮境東部,南臨瓊州海峽,西北鄰白坡管區。轄華豐、外村、內村、官田、金宅、邊堝、官田仔、土旺、東港等9條自然村。面積16.2平方公里。管區辦事處在官田村。境內地勢自東向西南頃斜。1995年,全管區耕地面積3927畝;有629戶2844人,勞動力1823個;農機總動力1880千瓦;經濟純收入224.5萬元。盛產甘蔗、 瓜菜、花生、木薯等。有完全國小1所。

市政建設

邁陳鎮行政轄北街、龍潭、邁陳、新地、東莞、打銀、那朗、坑頭、青桐、白坡、官田11個村民委員會和邁市、邁糖2個社區委員會。鎮政府駐邁陳圩。圩區有中國小、糧所、供銷社、銀行、信用社、郵電、食品站、工商所、財政所、稅務所等21個單位。圩區面積3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有大興街、中興街、中興后街等10條;圩區除了通往縣城長20公里的三級國防公路外,還有主要道路(均為水泥)10條,總長3.9公里,總面積33150平方公里;近年投資500萬元改造原有街道,新建街道1條300米,鎮區全面實現硬底化,並安上了路燈,落實了排污,搞好綠化。有容量3.5萬伏的變電站1座;建有自來水供水塔的單位20個,供水管網長25公里。
邁陳鎮根據縣的要求,結合該鎮人口多、交通方便等具體情況,對市政建設作出11個方面的內容和16個方面經濟技術指標的科學規劃,於1988年1月經湛江市人民政府批覆並正式實施 。經省政府同意,2004年3月,邁陳鎮對原總體規划進行修編。

公路建設

邁陳鎮近年來大力完善公路網路,切實解決了民眾行路難問題。13個村(居)委會全部實現鄉村硬底化路,建設里程長180公里,公路網路初具規模。

對外交通

邁陳鎮是徐聞縣第二大集鎮(日集市達3萬人以上),是縣境西部的交通樞紐。 陸路可直通縣城和海安、下橋、角尾、西連等鄉鎮以及徐聞鹽場、南嶺港、大井港。有可停泊300噸船舶的後海港,船隻可直接進入瓊州海峽、北部灣等地海域。全鎮現有運輸聯合 體22家,陸運線8條,客貨運汽車42輛,貨運船舶30艘,運輸手扶拖拉機224台。每天有開往西連、角尾、徐城、海安、湛江、廣州的客運班車200班次。每逢10月至次年5月的“南菜北調”季節,每天有開往武漢、深圳、廣州、天津、長沙、衡陽、江西、上海等城市的貨運 汽車50多輛。
邁陳鎮是徐聞縣西部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集散地,商業貿易活躍,專業市場2個,總面積19200 平方米。

農村建設

按照中央“20字”方針的要求及縣委的工作部署,邁陳鎮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已開新農村建設的村莊有81條,其中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的有5條,市級衛生村1條,市級生態示範村1條,縣級生態文明村45條。完成村道水泥路230公里。

文化狀況

現有縣屬中學2所,在校學生2900人;國小16所,在校學生6561人; 幼稚園4所。適齡兒童入學率98?7%。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19處,其中影劇院1座,鐳射錄像室5個,詩聯社1個,卡拉OK舞廳4個;調頻廣播接受機34台,老人活動室2間;有線電視台 已運作。民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雷歌對唱、弈棋、彈琴、習書法、學繪畫、舞獅、游龍、練武術等活動。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合作醫療站10個。

歷史文物

邁陳古墟規模頗大,面積約 1平方公里,有東成、東興、南安、西寧等古街坊交叉呈井字形,原道路全用青石鋪設,兩側街道多為石牆瓦房,間有茅屋。邁陳古墟也是徐聞當地保存較好的古墟遺址。由於歷史的滄桑,現古墟已經歸於沉寂。我們踏進古墟,就像踏入了歷史的門坎,據說舊街原本還有一條100餘米長、2米多寬原汁原味的石板路古色古香,但由於近年生態文明村建設已覆蓋在水泥路面下再難尋其蹤!我們遁著幽深的小街探尋著那昔日古集鎮的繁華、民居的古樸。街道兩旁商鋪林立,有磚木結構的老式騎樓建築,其一樓為鋪面,二樓閣樓為住房和倉庫,商鋪的戶樞已殘破,木板窗緊閉。有古老的磚瓦房,有茅寮……這一切都讓人懷想起當年的繁華。 墟上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年)建的西竺寺和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建的關帝廟遺址猶存,清朝各代官府的政令碑刻亦有所留存。
邁陳古墟的名稱來歷有多種說法:相傳清代順治年間,有一商人陳兆明從廣東潮州府饒平縣移居此地開商店(據邁陳墟潭板村“陳氏家譜”所記載),鄰近村民也相繼到陳家店經商,生意頗興隆。當時四鄉八鄰皆知這位能幹的商人,稱其為“買陳”,後由雷州話諧音訛傳當地的名稱為邁陳。接著外地商人和附近農民也到這裡集居,便逐漸形成集貿中心。一說以向陳家靠攏邁進之意,更名為邁陳墟。(另一說,壯語“邁”為村意,邁陳即陳姓之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東場巡檢司移駐邁陳圩,下轄東場社、那社、那宋社。邁陳古墟自明代以來,以生產土糖聞名遐邇,圩東南的東場港在明代是中國南方的產鹽基地,明清時期,朝廷駐有鹽官司和巡檢司。邁陳古墟全盛時期在清代中期和後期,當時開辦各式各樣的店鋪,有賭館、大煙館、藥材鋪、雜貨店、醫診所、棺材鋪、茶樓、金銀加工、糖寮行、榨油、當鋪、理髮鋪、布匹莊……等。據《徐聞縣地名志》所記載: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邁陳墟內已建有廣州、潮州、高州、瓊州、雷州、嘉應等會館和商行。每逢農曆二、五、八圩日,便有許多附近的商人、工匠和村民來進行商品交易活動,主要有籮筐、竹篩、菜籃、木扁擔、等竹木器,布匹、綢緞等,稻米、小米、蔬菜,海鮮品,刀具、農耕用具……應有盡有。來自附近邁陳各村、西連、角尾、大黃、下橋、縣城、城南、城北、雷州田頭、英利、北和、烏石、潭斗和海南臨高等地的人,萬頭攢動,蔚為壯觀。
邁陳古墟自形成至今一直是當地四鄉商品、農產品及山貨的集散地。對研究近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和當時農村墟市商業有一定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