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師專二附小

連雲港師專二附小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國小是江蘇省政府首批命名的省級實驗國小,始建於1927年,至今已有近80多年歷史。原名江蘇大學區立東海中學實驗國小,1932年更名為江蘇省立東海師範學校附屬國小,1959年更名為江蘇省海州師範學校附屬國小,2000年定名為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國小,2001年原海州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國小併入該校。學校1981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省實驗國小,1997年又通過省教委對實驗國小的重新評估驗收,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國小
  • 外文名:LianYunGangShiZhuanErFuXiao
  • 簡稱:師專二附小
  • 校訓:做學做人 智圓賢達
  • 創辦時間:1927年
  • 類別:公立國小
  • 現任校長:熊福建
  • 所屬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辦學規模,學校沿革,師資力量,校容校貌,所受榮譽,外界評價,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21586平方米,建築面積11
連雲港師專二附小車站分校
師專二附小師專二附小
498平方米;有教學樓、科藝樓、辦公樓、綜合教室,內設電腦室、製作室、語音室、多媒體網路教室、實驗室、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等專用教室和閉路電視系統;學校現有46個教學班,2590名學生。

學校沿革

1927年中央大學區視察員、東海中學校長董淮在海州城內大倉巷籌建實驗國小。
1928年董淮在海州東門裡大倉巷開設江蘇大學區立東海中學實驗國小,劉百川任校長。春夏之交,更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區立東海中學實驗國小”。秋,更名為“中央大學區立東海中學實驗國小”。
1929年更名為“江蘇省立東海中學實驗國小”。
1931年更名為江蘇省立東海師範附屬國小校(校址在大倉巷即今海州實驗中學校園內)。
1939年蘇北二師的校舍改用大倉巷原海師附小的校舍。附屬國小暫時停辦。
1944年在海州儒學東側的明倫堂(原民國東海縣黨部院內)開設了淮海省立東海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1946年復名為“江蘇省立東海師範附屬國小”。
1949年設在孔廟儒學巷東側明倫堂立附小併入了錦屏國小(中大街國小前身)。
1953年在原海師三部(海州中學堂址)重建,校名為“江蘇省東海師範附屬國小”。
1955年將鼓樓國小劃為附小二部。
1959年更名為“江蘇省海州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1972年更名為“連雲港市海州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1980年更名為“江蘇省海州師範附屬國小”。
1981年學校被確定為江蘇省實驗國小。
1982年二部劃出,單獨建校,定名為“海州師範第二附屬國小”。2000年更名為“連雲港師專第三附屬國小”。
1985年學校被確定為副科級單位。
2000年學校更名為“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國小”。
2001年原師專三附小併入師專二附小。
2005年學校被確定為科級單位。

師資力量

學校在職教師118人,大學本科學歷66人,大學專科學歷46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7人,省特級教師現職4人,國小高級教師68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6人,省級教壇明星或新秀6人,市級學科帶頭人9人,市級骨幹教師18人。在省、市基本功和優質課比賽中,65人次獲一等獎。

校容校貌

學校注重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科研興師工作。
校訓:誠信勵學 做學合一

所受榮譽

“九五”期間,學校的四個實驗課題在市教科研優秀成果評比中獲獎,其中兩個獲一等獎。學校被市教育局評為“九五”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教師在各級各類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中有500餘人次獲獎、發表教學論文150餘篇。
“十五”期間,學校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為突破口,確立了《國小創新性教學模式研究》的主課題,6個市級立項課題,13個市級短期課題,103個校級課題。主課題《國小創新性教學模式研究》獲省中期評估二等獎,終期榮獲江蘇省“十五”優秀科研成果獎;《體育分類分班協作教學模式研究》榮獲全國體育科學學會重點課題終期評估一等獎;省電教課題《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促進教學創新》通過省級結題;9個市級短期小課題已結題;103個校級課題相繼結題。
“十一五”伊始,學校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級“十一五”課題的研究工作。目前,已有4個課題被中央電教館批准立項,3個課題分別被省教科院、省教育學會批准立項,31個課題分別被市教科所、教育學會立項。從2001年到2007年9月,學校在國家、省市級各類論文評比中,有920人次獲獎,在省市級刊物發表教學論文386篇。在省“教海探航” 、省“師陶杯” 、省教研室、省教育學會、省電教館論文評比中共獲一等獎40個,二等獎105個,三等獎320個(其中在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中共獲一等獎9個;省“師陶杯”論文評比中共獲一等獎10個)。12位教師先後被縣、區兄弟學校邀請上課作講座。三位教師先後應邀赴杭州、福州、北京、天津、西安、南寧、延安、南京、淮安、常州等地講學。3位教師被聘為市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6位教師被聘為市課程改革中心教研組成員。學校教師先後主編參編《本位語文》,《小學生科技》,《自然》,《21世紀金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教材》等學術專著近25本。11位教師參與編寫的《國小語文學習手冊》、《國小數學學習手冊》和《國小英語學習手冊》。先後編寫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與案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反思》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故事》等六本叢書。有10位教師主編或參編教材、教輔用書46冊。學校連續三年獲市教科研年終考核一等獎。

外界評價

學校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教學質量”贏得社會的廣泛讚譽。連續四次被省政府授予“省文明單位”,曾獲得“全國重點科研課題實驗學校”、“全國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18”課題實驗學校、“省模範學校”、 “省現代化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省紅旗大隊”、“省優秀家長學校”、“省貫徹《體育、衛生兩個條例》優秀學校”、“省優秀教師群體”、省教育廳認定的“中德合作促進勞技教育示範學校”、“省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省教育科研實驗基地”、 “市‘四五’普法先進集體”、“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一級學校”、“市十佳校園” 、“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市語文學科研究基地和數學學科研究基地”、“市‘十五’教科研工作先進學校”、市局直屬學校目標管理優秀學校等100餘項榮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