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坑村

通坑村

通坑原名湯坑,以溫泉得名(溫泉在雀仔埔,原屬湯坑所轄),今以“通坑”為行政村村名,“湯坑”為自然村村名。是福建漳州漳浦縣盤陀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盤陀鎮東南部,北鄰盤陀村,西鄰官陂村,東鄰大南坂農場梧陂村,南靠梁山。發源於盤陀、杜潯二鎮交界的分水山的小溪流經本村,至官陂匯人盤陀溪。有鄉村公路從本村經官陂與國道324線相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坑村
  • 外文名稱:Tongkeng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漳浦縣盤陀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02
  • 人口:1242人
  • 方言:閩南話
  • 車牌代碼:閩E
政區沿革,姓氏源流,經濟狀況,基本設施,歷史事件,古蹟,人物,古代人物,新中國人物,

政區沿革

清代為湯坑保。民國時期屬雜嶺保(由嶺里、雜社二保合併而成)。新中國初期屬第二區(石榴區)盤陀鄉金星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9月屬石榴公社盤陀管理區通坑大隊,1961年7月屬盤陀公社。1984年9月屬盤陀鄉(1992年2月改鎮)的通坑村,轄湯坑、廟鋪、京尾三社。現共有285戶,1242人,其中湯坑203戶,897人;廟埔52戶,230人:京尾30戶,125人。

姓氏源流

三社都為蔡姓聚居地。湯坑蔡姓之祖來自綏安鎮霞潭樓腳,分傳於廟埔。京尾蔡姓則由盤陀村頂溪傳來(一說京尾傳頂溪)。

經濟狀況

全村有水田880畝,農地83畝。有大片山地,造林4000畝。主要農作物水稻、雜糧及荔枝、龍眼、香蕉等果樹。運輸戶5戶,有汽車5輛,手扶拖拉機4輛。仿古石雕業1家。外出往廣東和晉江做工者160人。

基本設施

於1983年自辦自來水,引山泉飲用。1981年通電照明。現戶戶安裝電視機。電話機普及率70%,有手機130支。
建6米寬的鄉村公路3.5公里,從湯坑經官陂通到無象鋪,與國道324線相接。
通坑國小,1989年建新校舍,校園面積1835平方米,建築面積647平方米,設6班級,學生154人,教師8人。

歷史事件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總兵戚繼光追擊倭寇至湯坑蔡陂嶺,倭首級數百,官兵也陣亡八十多人,於盤陀墟口立忠勇祠祀之。

古蹟

盧維禎墓。盧維禎縣城鋪仔口人(祖籍竹嶼),明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年間歷任戶、工部侍郎,夫婦合葬墓在本村廟埔,1984年7月被盜,縣文化部門組織搶救性發掘,出土明代時大彬制的紫砂壺、菱形珠木算盤、橄欖形漆木健身錘、青玉筆架、銀帶板等文物百餘件。
時大彬制紫茶壺被列為中國文物精華。
朱琯墓,朱琯系朱天球之父,贈南京太僕寺卿、工部左侍郎。墓有石亭、石桌、石牆等。
官府勘斷山田摩崖石刻,明崇禎間立。

人物

古代人物

蔡 瑞,明崇禎皇朝亡後,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湯坑人蔡瑞組織義軍勤王,被授予都督官職。

新中國人物

蔡加元,盤陀鎮黨委組委。
蔡木佃,漳浦縣委監委。
蔡兩益,福建省農機公司黨組書記。
蔡紹武,福建省第七建築公司科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