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質瓷

軟質瓷,是指坯料中溶劑成分少,燒成溫度較低(一般在1300℃以下)從而坯體中玻璃相含量相對較多,硬度較低的一類瓷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軟質瓷
  • 特點:坯體中玻璃相含量相對較多
  • 別稱:軟質瓷
  • 裝飾陳設:熔塊瓷、骨灰瓷都屬於軟瓷
簡介,發展背景,相關研究,

簡介

坯料中溶劑成分少,燒成溫度較低(一般在1300℃以下)從而坯體中玻璃相含量相對較多,硬度較低的一類瓷器,稱之為軟質瓷。與硬瓷比較,坯體中含玻璃相較多,半透明性好。作為裝飾陳設用的熔塊瓷、骨灰瓷都屬於軟瓷

發展背景

從出土的早期青花瓷可以看出青花發色大部分很差,紋飾因為釉面乳濁現象嚴重模模糊糊,景德鎮稱之為“燒蒙了”以前使用柴窯、煤窯時由於窯位不好也經常出現釉面乳濁現象,使用液化氣窯後由於燒成溫度可以保證,乳濁現象已經很難見到,正是因為早期青花處於軟質瓷向硬質瓷過渡時期技術不成熟,青花發色質量大部分較差,所以有人將早期青花瓷稱之為“不成熟的青花瓷”以前我對這種觀念不理解,按照傳統觀念青花瓷不過就是釉下彩瓷,而釉下彩瓷早在三國時期已經出現,唐、宋時期也有青花瓷生產,不區分軟質瓷、硬質瓷就無法說清楚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了青花瓷,事實上早期青花瓷和元代後期的青花瓷的確有很大的差別,但傳統的解釋方法無法清晰準確的將其劃分,如果站在軟質瓷向硬質瓷過渡時期的角度看;早期青花瓷的確應該屬於“不成熟的青花瓷”站在這個角度上青花瓷究竟始於何時這個未解之謎就比較容易解釋了,因為早期青花瓷是軟質瓷,元代後期由於所有的制瓷工藝技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窯爐、燒成溫度、制瓷原料等等都發生了變化,瓷器已經完成了從軟質瓷向硬質瓷的過渡,元代後期以後瓷器主產區的產品已經變成硬質瓷,青花瓷的整體質量,無論是胎體還是釉面都可以保證質量,因此青花瓷的裝飾也必然發生了突變。青花瓷的主要生產成本在於紋飾繪製,瓷器一旦發生質量問題,廠家損失巨大,所以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青花瓷裝飾儘量使用簡單紋樣,主要考慮生產成本問題,高檔青花瓷產品極少生產,硬質瓷轉化技術的完成為瓷器生產提供了更加廣闊市場,為瓷器裝飾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釉下彩裝飾得到可靠的發色保證,生產廠家才有可能投入更大的生產成本,僱傭高水平畫師繪製青花瓷,胎體材料的改變也使得製作大件瓷器的變形問題得到了解決,因此大件、裝飾紋樣細緻、繁縟的產品開始大量出現,使得青花瓷無論紋飾還是造型都達到了高峰。

相關研究

在過渡時期許多質量問題紛紛出現,如宋代官窯“砍刀釉”現象,就是因為窯爐溫度提高后,胎體可以承受這種高溫,而釉面卻無法承受,因此形成流淌現象造成流淌下來的釉與匣缽底板粘連,使得燒成的瓷器無法取出,只能用銳器將底板和釉敲斷,留下破碎的痕跡,如同用刀砍下來的一樣,俗稱“砍刀釉”是宋代官窯器的一種典型特徵,南宋時期薄胎厚釉瓷器也應該是過渡時期採用的一種過渡工藝,可能是為了避免釉面流淌而採取多次施釉的工藝。
乳濁釉的乳濁程度不同最有說服力,在窯爐中窯位不同溫度相差很大,如果使用同一種原料,其釉面乳濁度千變萬化,高溫區瓷器乳濁現象消失成為青白釉,中低溫區就會出現乳濁現象,但由於溫度不同乳濁程度也會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