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乃普

趙乃普

趙乃普(1856-1921),字識塵,今遼寧省遼陽市人。漢族,出生在遼陽縣首山鎮小趙台村,生於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卒於中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享年6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乃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1865年
  • 逝世日期:1921年
  • 職業:官員
  • 主要成就:救災賑荒。保護革命黨人。
趙乃普:
趙乃普,是清朝末季、民國初年的一個上層官員。他浮遊宦海三十多載,有政聲,有德色。黎民百姓稱譽他為萬世清官“趙青天”。
趙乃普,字識塵,漢族,出生在遼陽縣首山鎮小趙台村,生於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卒於中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享年65歲。
趙乃普幼時隨父在家讀書習字,後去首山清風寺鄉塾,而後升入奉天省城學堂。
趙乃普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學業、品德等都異於他人。他是諸學子中的佼佼者,《遼陽縣誌》載:“生而穎異,少負文名,書法蒼秀。”學業的優異,預示了他一生的作為。
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趙乃普由附生取光緒壬午優貢,任陝西寶雞知縣,這是他走上仕途的起腳點。
趙乃普曾歷任陝西寶雞、韓城、洵陽、涇陽、洋縣、長安、岐山知縣,延安、風翔、乾隴各府州、潼關同知,西安糧務、北關釐務,直隸(今河北省)的豐潤、玉田、灤縣等十七屬的土稅總辦,陝西高等檢察廳長,奉天省(今遼寧省)議會議員等。綜計,於清代服官三十餘年,中華民國時期為代議士六年。他官履所至,有清節循聲,老百姓都非常感念他的德惠。
《寶雞縣誌》載:“趙乃普……光緒十八年知縣事。聽斷明決,案無積牘;扃門課士,厚加膏獎。嘗言:士習為風教之倡率,不可不重。留牘,乃累民之大害,最宜早結。”這段話,表明了他的嚴明的吏治,嚴謹的作風,高明的識見。
對於趙乃普的政績,各地方志都作出了評價。
《遼陽縣誌》說:“所至,有清節循聲。而尤以洵陽、武功、潼關、延安為最著”。
《隴州志》說:“為政嚴厲,清正廉明,懲治貪官,愛民重士。”
《潼關縣誌》說:“才識明敏,案無積牘,時稱能吏。”
《鳳翔縣誌》說:“官陝有年,所至有聲。”
《陝西通志》說:“聽斷明決,案無積牘;扃門課士,厚加膏獎。”
趙乃普在宦海生涯中,遵循著這樣兩句話:“察吏安民,勘災治獄。”他秉此以為圭皋,整飭吏治,考成攸關,履行好清政府賦予他的職責。這裡,有事實為證:
他在洵陽任知縣時,《奉天通志》記敘:“所至以清廉著……履任時,除暴安良,夜批閱,晝審理,隨訊隨結,案無留牘。復於公暇批課獎士,積穀備荒,民甚德之。”這是對他的吏治品格的客觀描寫。他自己也說:“士習為風教之倡率,不可不重。留牘,乃累民之大害,最宜早結。”(《寶雞縣誌》)。
清政府曾三次署任他為武功知縣。第二次署任時,正值歲飢。他往返上級機關稟報災情,請求免除百姓的賦稅,為此與上司道憲發生爭執。道憲要責罪他。後經撫院查實,武功地方確屬災重,於是批准了他的請求。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他任乾隴知州時,整個陝西發生大災,餓殍盈野。他竭盡全力捐助籌賑,使數十萬災民,賴以全活。
他在岐山任知縣時,大力提倡教育。《岐山縣誌》說他:“為政嚴厲。其時變法維新……成立勸學所,辦理初小三十處。”
清末帝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他署任延安知府。抵任後,“極力振刷,有利必興,有弊即革”,又一次得到上司的讚賞。“陝藩許子純嘗謂屬僚曰:七府五州中,如趙守者,實罕其匹。”(《遼陽縣誌》)。
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推選為奉天省議會議員後,遼西發生水災,他一如既往,幾次赴奉天帥府為民請命,辯論是非,減免遼西田稅。
趙乃普服官三十餘載,履跡陝西、河北、遼寧各地。其間,即在陝西一地,便是十七年。他為官清正廉明,為人剛直不阿。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好事。
為了不忘記他的政績、德惠,當地民眾編了不少口頭故事,相互傳頌著,最值得稱道的有三:
其一,公正嚴明,抑制豪強。
他在陝西各縣、州、府,公正辦理、決斷了不少大案、要案,除暴安良,為人民伸張正義。
其二,救災賑荒。
陝西,高原乾燥,遼西低隰水澇,荒年飢歲,時常發生。豐年,他提倡積穀備荒;歉歲,請蠲民賦;災年,捐資籌賑。他在陝西武功、隴州、奉天(今遼寧)三地,遇上三次自然災害。據其後人及鄉老回憶,在其胞弟支持下,三次災害共三次賣祖田2,100畝。使一個富庶之家變為貧困。《遼陽縣誌》說:“家本素封,以宦遊而貧。”
其三,保護革命黨人。
辛亥革命期間,他十分同情革命,冒著極大的風險,在西安、延安等地解救釋放了不少被捕者。清王朝亡滅後,陝西革命黨人即派人將趙府保護起來。於府門張貼告示:任何人不許擾動趙府。他卸任由陝返奉,陝西革命政府又派人一路護送到山海關外。
為了不忘記趙乃普的懿德善行,陝西人民特敬贈他兩樣禮物:“造福枌榆”匾額一方。“萬民傘”一柄。
匾額是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元),陝西延安、乾隴、鳳翔、長安等地方民眾共同敬贈的。這方匾額,於1913年懸掛於趙宅。1972年,小趙台村拓寬公路時拆掉散失。
“萬民傘”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陝西洵陽、武功、延安等縣人民民眾,特精工製作,共同敬贈給趙乃普,以彰其德。
此“萬民傘”呈圓型,高約3米,寬1.5米,青布製作,平頂。意為青天,辦事公平。傘周附綠色絲絨穗綴籮圈下。另又有30餘條彩色不一的綢帶,以示事業興旺。每條綢帶長約1.5米,上面簽署敬贈人的名字,約計10餘萬名,密密麻麻。傘柄木製,插於傘座上。傘柄及座均以黃色油漆,以示為政績功德。1948年秋,小趙台村歡慶新中國解放,組織秧歌隊,趙乃普孫媳將傘上綢帶卸下獻出,為村秧歌隊用。
同陝西人民的愛戴之情一樣,直隸(今河北)的豐潤、玉田、灤縣等地人民民眾也敬贈禮物:“萬民衣”一襲。
“萬民衣”,是一件以青色緞子料裁製的長袍,白布為里,上製圖案。象徵為官清白。衣里綴數百布條,簽署百多人姓名。另於衣里密密麻麻地署有3-4萬人的名字,他們是敬贈者。
此衣一直由趙乃普孫媳保存。1947年,為家人拆開,改製衣服穿用。原管家馬老太太痛惜珍品故物,將剪裁剩餘布塊收藏起來。今老人家已經作古,那些遺存也不知所終。
中華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奉天(今遼寧)遼西17鄉、49屯民眾,敬贈“闔閭銘恩”匾額一方,以感銘他的恩德。
當時,有百餘民眾代表遼西人民,駕車馭馬,敲鑼打鼓,敬送匾額,縣掛於趙宅門首,1917年至1972年,歷55年。
辛亥革命後,趙乃普從陝西卸任返回故里。據其後人回憶,當時趙乃普隨身帶回兩隻木箱,一隻裝著四季穿用的衣服、鞋襪等;另一隻裝著書籍、筆墨等。其中有一本摺子,17頁,是賬簿,上記140位債主的名字與欠款數額。家人很是詫異。趙乃普說是籌賑救災而致。真所謂“兩鬢蕭疏襟袖冷”啊!
中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趙乃普病逝於家中。兒女們給他辦的喪事很是儉樸,安葬於村外趙氏祖塋。出殯那天,闔村的人都出來了,周圍村屯的人也來了約計千餘人,齊集小趙台村,為這位清官送行。人們哀痛他為官一世,兩袖清風,留給後人的是無比的愛戴,無尚的崇敬,無盡的緬懷。
趙乃普墓曾因架設高壓線路被平掉了,其後人擬將靈骨遷葬於公墓。村民們不捨,再三挽留,擇村西河沿邊地一塊,於1996年11月24日遷葬。是日,小趙台臨近諸村,約五六百人趕到現場,當見到打開的木棺中無任何值錢殉品時,無不嘆服其清正廉潔的風範,並自動向其遺骨三鞠躬。1997年6月21日,遼陽市政府為弘揚趙乃普清正廉明、造福人民的美德,為其修墓立碑。
1988年3月28日10時,遼陽市社會各界人士約300餘人,在趙乃普墓前舉行了敬碑揭幕儀式。
趙乃普書法作品趙乃普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