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柔守雌

在古代文獻中,《鬻子》最早論及了宇宙生成問題和宇宙永恆運動問題;確立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繼而確立了君主守柔貴弱的政治主張。對老子產生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柔守雌
  • 提出:老子
  • 政治領域:道家
  • 出處:《鬻子
簡介,內容,

簡介

在古代文獻中,《鬻子》最早論及了宇宙生成問題和宇宙永恆運動問題;確立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繼而確立了君主守柔貴弱的政治主張。

內容

鬻子》:“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己,至於若己者剛。弱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老子》:“見小日明,守柔日強。”河上公註:“守柔弱日以強大也。”
《淮南子》:“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淪於天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極;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極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邅回川谷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有餘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後,故而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這就是說,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的“德”的體現和代表。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經》),都將“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國之中,認為“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但是漢代的道家並不偏向柔弱,而主張剛柔相濟,《淮南子·氾論訓》稱“聖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太剛則折,太柔則卷,聖人正在剛柔之間,乃得道之本”。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