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羅山鄉

谷羅山鄉

谷羅山鄉位於桑植縣北部腹地,呈東北、西南走向,似帶狀分布,前後均為茂密森林覆蓋,一條名叫羅峪河的澧水幹流貫穿全境,故又名羅峪,此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人傑地靈、民風純樸。水路陸路四通八達,通訊信息暢通無阻,商業集市生機盎然、人民民眾和諧相處,乃一處世外桃源。2016年穀羅山鄉改為谷羅山社區,統一由橋自灣鎮管轄,其原周家包村,粑粑田村兩村合一村,改名為龍灘村。谷峰山、谷羅山、何家田、牛洞口、由橋自灣鎮管轄。劉家河、卓家坪、羅譚、候家包、孫家台、劃分到涼水口鎮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谷羅山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湖南省桑植縣
  • 電話區號:0744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湘G
介紹,管轄,歷史,發展,經濟,交通,教育,科技,民家藝術,民間資源,桑植谷羅山鄉發展油茶786畝,

介紹

谷羅山鄉
谷羅山鄉
景炎三年(1278),置桑植宣慰司,羅峪受轄於宣慰司,直至雍正 七年(1729)。向氏舊司後裔遷住在此,開荒斬草,圍堰造田,從此生衍不息。改土歸流後,受轄於安福縣十八里,後又轄於桑植縣至民國3年(1914年);實行鄉保甲制度後,羅峪受轄於長瑞鄉第7保,由谷羅山人譚茂林為保長。1915年,谷羅山劉子維出資,修起了劉氏自家祠堂,有正屋三間,全為木瓦結構,可容納近百人,此祠堂成了谷羅山人民的眾聚之地,趕集買賣交易的場所,解放後,被利用為教書育人之地,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解放後的頭三年,谷羅山在人民解放軍141師423團所屬部的領導下完成剿匪、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繁重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時隸屬於長瑞鄉,1952年2月,由村劃鄉組建,稱谷羅山鄉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設譚家坪(今谷羅山村),谷羅山作為獨立的鄉單列,1955年4月更設,稱谷羅山鄉人民委員會,轄11村。後由於國家政策幾經調整變更,谷羅山也幾經合分,終於1961年9月從涼水口公社分出建社,成立中共桑植縣谷羅山公社委員會,轄村委會16個,第一任書記朱華林。1985年5月,將上坪、下坪、唐家山3村劃為金藏鄉管理。1995年,推行大鄉大鎮,又將谷羅山鄉與涼水口鎮合併,隸屬於大鎮管理,由於大鄉鎮推行失敗,於1998年10月按原區劃組建成鄉至今。現任鄉黨委書記肖文華,鄉長張天鵬,人大主席段厚義。
谷羅山人民勤勞樸實,愛山惜水,臨羅峪河而居,依谷羅山而住,雖歷經變遷,但境內山清水秀,始終保存著原始的山形地貌和各種豐富的資源。境內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有櫸木、梓樹、銀杏等珍貴樹種,林地面積占全鄉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二,森林覆蓋率達78%,有珍禽奇獸,解放初期,是虎豹的經常棲息地,現仍存有麝、麂、山羊、野豬、野兔等野生動物。境內還有豐富的水資源,一條羅峪河全長58公里,流經谷羅山全境,其上遊人煙稀少,水質清澈,透明見底,水裡有大鯢、田雞等珍惜動物。羅峪河兩岸好風景,山巒起伏、綠樹蔥蔥、鳥語花香、泉水潺潺,以雄、險、秀、野的原始風貌自居,人們倚河而居,一幅田園好風景。有名景點有風車口峽谷、白龍泉瀑布、天然自生橋、桌子岩等,是農家旅遊、夏季避暑之勝地。

管轄

劉家河、卓家坪、羅譚、候家包、孫家台、學堂包、周家包、粑粑田、谷峰山、谷羅山、何家田、牛洞口、清彎13個村委會。

歷史

古老的羅峪河流域,有著傳奇的革命歷史,近百年來,社會動盪,各類人
物輪番沉浮,有識有志之士投奔革命,羅峪河裡流淌著革命者的血液,有覃章相、覃章照、覃章高、譚啟林等30多名烈士。桑植起義就有眾多羅峪勇士參加戰鬥,這裡也是賀龍元帥曾經廝殺戰鬥過的地方。1928年7月,工農革命軍首領賀龍,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避免與國民黨向鳳翔、姜文周、陳策勛等部的糾纏,在中共省委湘西特委陳協平的支持下,革命軍輾轉退至谷羅山中羅峪覃家台一帶深山密林,進行短暫的部隊休整,蓄精養銳,為期半月。部隊大本營臨時駐紮在廟灣的一座寺廟裡,其餘官兵分散扎在廟灣周圍,賀龍、陳協平、賀錦齋等在大本營召開整編會議,會議決定改變部隊編制,決定將湘西北特委和湘西特委合併,組建湘西前敵委員會,負責湘西北地區的地方和軍隊的統一領導。賀龍任前委書記,賀錦齋、陳協平、張一鳴、李良耀任委員。同時,將工農革命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第四軍,賀龍任軍長,惲代英任政委,黃鰲任參謀長,陳協平任秘書長。轄一個師,賀錦齋任師長,張一鳴任黨代表,王炳南任第一大隊大隊長,滕樹雲任第二大隊大隊長,賀炳南、劉玉階、賀沛卿、王湘泉任支隊長,朱炳章任特務連長,汪毅夫任宣傳隊長。全軍共1500餘人。著名的羅峪整編由此而來,隨後第四軍率部東征石門,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1932年秋,紅雞山戰鬥打響,賀龍帶兵從湖北燕埡輾轉至谷羅山莫家台一帶,為避免引起大的驚動和暴露身份,他夜宿蝙蝠洞數晚,臨走時竟掉下寶貴的鐘表一塊。1930年11月,跟隨賀龍戰鬥的警衛團長賀沛卿,奉命組建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招收兵員,組建桑植第一游擊大隊,因賀為谷羅山中羅峪人,其積力倡導羅峪壯士參軍參戰,共有30餘名勇士參加了游擊隊,賀任隊長,轄6箇中隊,500餘人槍。游擊隊專為地方黨政機關的安全保衛和配合紅軍作戰,四處遊動、輾轉作戰,為反對敵人的圍剿和掩護主力部隊轉移立下了汗馬功勞。1932年6月發生“烏門岩事件”,賀沛卿因有責任被撤職,後因革命立場漂浮不定,於1933年3月被賀龍、關向應處決於鶴峰鄔陽關。民國時期,一鄉之長的團防隊長劉子維,仗著自己的勢力和權力,有槍有人,橫行鄉里,曾把一名姓杜的女小紅軍抓來做了自己的壓寨夫人,擁妻摟妾,人稱浪蕩公子。其堂妹劉滿玉,原為賀龍夫人,因此姻親,劉賀曾一度關係密切,後劉滿玉因故被處死,彼此反目。1928年夏,賀率部轉戰鶴峰,劉積極反共,9月,紅四軍泥沙戰失利,撤至桑鶴邊深山,劉等“追剿”撲空,遂帶姘婦楊春奸宿龍潭坪,賀率部追殺,劉倉惶逃跑,險生擒,遂追至谷羅山劉家,焚毀房屋,解心頭之恨。1938年,他無職有槍,仍橫行霸道,無惡不作。1949年10月,桑植解放,懾於解放軍聲威,劉繳槍勸匪,以圖補過,翌年10月,被解回谷羅山清算鬥爭,處決於臘月14日,從此羅峪太平。
谷羅山鄉谷羅山鄉

發展

經濟

時過境遷,滄桑巨變,羅峪人民在譜寫歷史的同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受轄土司時期,羅峪版土不過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清朝時期,人民通過辛勤勞動,開墾荒地,不斷地發展農田經濟,繁衍生息,羅峪的版土擴充很大,人口也發展到兩千餘人,生活日益興旺。但好景不長,接連的兵燹戰禍把人民推到了水深火熱之中。民國統治時期,兵荒馬亂,人民生活不得安寧,過著擔驚受怕、東躲西藏的日子,為了打仗,老百姓的田地荒蕪、一片淒涼、民不聊生,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也因抓兵和參加紅軍死死傷傷沒有發展起來,經濟上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文化教育幾乎沒有,直到解放人民才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1949年10月解放後,谷羅山鄉百廢待興,人民解放軍423團的一個營在趙營長的領導下開始對潛伏在谷的余匪進行清剿,不到一年時間,國民黨團防隊長劉子維被處決標緻著清剿結束。1951年8月,谷羅山鄉開始土地改革,依法沒收地主土地,徵收富農出租和多餘土地,收回寺廟、宗祠等公田共400餘畝,沒收地主劉子維等房屋21間。將其分給無地少地的貧下中農,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人均耕地1.25畝。1954年7月的一河特大洪水把谷羅山全部淹沒,農民損失慘重,加之三年的自然災害,農民生活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但羅峪人民沒有懼怕,開始為建設自己的家園而努力。1958年11月,為改造灌溉條件,谷羅山鄉人民集體出義務工修建攔河壩,為期一年便修成了羅峪河上第一壩,修建灌渠近20公里。
谷羅山鄉谷羅山鄉

交通

1972年修建了長達3000米的防洪河堤。從1975年開始,在鄉公社的領導下花了三年的時間修通了谷羅山至橋自彎的公路,改善了鄉里的交通條件,開通了與外界的聯繫。1980年修通了谷羅山與涼水口接壤的公路,1985年臘月,搭建了羅峪河上第一座石拱橋,方便了羅峪河兩岸人民的住行。1994年冬,又修建了一座羅峪河大橋,溝通了與兄弟鄉涼水口的聯繫,可以全程通車至涼水口。同年又架通了紅旗管引水渠道,使兩岸農田旱澇保收。1998年的特大洪水將全部河堤沖毀,多方籌資80多萬元重修河堤4000米。分鄉建鎮後,谷羅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新修了鄉政府辦公綜合大樓,2000年新建了集鎮街道,2001年新造良田400餘畝,2003年建成了谷羅山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牛洞口攔沙大壩。2004年建成了規模龐大的人畜引水工程。谷羅山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觀。由於谷羅山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工商經濟基本上是閉關自守,與外界聯繫很少,雖有一河與外面相連,但通過河流去發展商品經濟的貿易卻是空白,解放前都是一些小商販靠到縣城裡進來食鹽、布匹、百貨來與當地農民交換農產品,集市由於戰爭也不熱鬧。解放後,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集市也隨之熱鬧起來,來趕集的也越來越多,1951年,將多年來分地趕集的中羅峪和谷羅山兩地合併一處趕集,集市設谷羅山,從此以後就更熱鬧了。1952年全鄉建成有加工輾房4座。
1956年初,建立了谷羅山鄉農村供銷合作社,為農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1958年後,三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陰礙了谷羅山鄉經濟的發展,人平經濟收入不足20元。60年代調整時期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農民有了自己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集市貿易也開放了,加快了谷鄉經濟的發展。1978年修建了谷羅山信用合作社,新修了谷羅山供銷合作社,為繁榮經濟打下了基礎。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原有集體田地、山林均承包到戶經營,期限15年,這一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鄉糧食連年豐收。農民不但有了自己的口糧,而且還有餘糧出售。改革開放後,谷羅山鄉還辦起了鄉鎮企業,相繼出現了裁縫店,肉食加工廠等企業,個體私營經濟也發展迅猛,有加工廠、百貨店、飲食店、磚瓦廠等,二三產業發展較快,2005年全鄉共有村辦企業3家,個體企業85家,總產值達百萬元。農業以稻穀、玉米、洋芋、紅薯為主,總產值達8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866元。糧食總產量1402噸。養殖業迅猛發展,雞、豬的養殖初具規模,基本達到“人平一頭豬”。每年外調牲豬2000多頭。還有農民譚小周搞起了野生動物野豬的特種養殖,成為全縣有名的養殖大戶。近年來,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良了農作物的品種,實行稻穀雙兩大栽培和玉米定向育苗移栽等新技術,使農民的糧食產量有一個穩定的提高。全鄉形成了以柑桔為主要產品的經濟作物,有基地500畝。

教育

谷羅山的教育文化源於民國初期,當時有由官辦的保學和私辦的私塾,校舍為宗祠和農舍,1945年,現已退休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譚博文就在此求學,讀完國小全程。解放後,教育得到了重視和發展。1950年,建立谷羅山鄉中心國小,校址設在劉氏祠堂,第一任校長由向宏圖擔任,當時有學生30多人。1961年學校遷址,新修木屋5間,擴大面積,容納學生近百人,在國家的重視之下,村級國小也日益發展起來,到70年代全鄉已形成村村有國小,中心有完小的教育布局,1980年,谷羅山鄉中心國小升級為高級中學,辦起了高中教育,時任校長向賢為,三年後又撤消為中心國小至今。1988年修起了一幢三層教學樓。1998年一河特大洪水,谷羅山慘遭蹂躪,此時的學校被沖得面目全非,連教學樓木屋被洪水全部沖走。老師學生大部分只有呆在帳篷里上課,在校長譚賢鄂的努力下,該校迎來了蘇州大學的全力資助,共捐資40萬元修建了一幢教學辦公綜合樓。村級國小也在扶貧的支持下修建好,全鄉現有村級國小5所。2001年,在學校的多方籌資努力下,投資70多萬元修建了一幢教職工宿舍。校園建設步入了先進行列,多年被縣裡評為校園建設先進單位、花園式單位。現有教職工40多名,學生350多人。二十多年來,從這裡啟蒙走出去的大學生近百人,其中有博士2人,本科13名。

科技

該校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用的各類人才。此外,鄉里重視科技教育,科技發明,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一位叫黃禮儒的能人,善詩能文,1901年就改用木軸齒輪傳動新式馬拉磨,為當地首創,1930年發明水力驅動輪式磨坊。1936年研製成腳踏式24支頭紡紗機。1939年試製成功反應節令時辰的日晷,送與縣府,給予嘉獎,傳為佳話。

民家藝術

羅峪還有古樸的民間藝術,其內容非富,形式多樣,有儺願戲、花燈戲、漢戲、佛戲等,其中儺願戲盛行,還有戲班,以莫德令、田芳前、劉振球等領頭的十幾人專為人民還願唱戲。這些民族瑰寶得到了進一步弘揚,現在還有他們的徒弟在為人民還願唱戲,人民現以其為時尚。歲月悠悠,如闕如歌,谷羅山幾經變遷,飽歷滄桑,欣逢盛世,百姓安康,太平永享,谷羅山正以嶄新的容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民間資源

周家堡村距谷羅山鄉2公里,在交通方便,在1985年村在谷羅山鄉是第一個村通電的村,周家堡村有具體經濟山林5000畝。毀於一段現在是一個光禿禿的,大自然饋贈天橋一座(方言自生橋),大小溶洞5個,有葉葉岩、眨口洞、連二洞、仙人洞,這些洞內天然奇觀不比張家界武陵源的九天洞差洞內面積越5000平米左右,是很好的旅行開發景點,洞內上年溫度在25度,冬暖夏涼,在距谷羅山越1公里牛洞口進入牛鼻子往上走,可以稱的上小三峽,上面有白龍泉瀑布。

桑植谷羅山鄉發展油茶786畝

谷羅山是桑植的貧困鄉,但全鄉林業資源十分豐富,老百姓一直是守著金飯碗討飯吃。從2007年開始,該鄉回響國家號召,發展低碳、綠色、環保經濟,因地制宜,加快成果轉化,通過以點帶面,大力發展油茶種植產業。 該鄉以實施退耕還林及科技示範項目建設為著力點,配合出台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和扶助農民自我調整,發展產業化經營。同時,該鄉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升山區林果業的科技含量,追求效益最大化。近年來該鄉已舉辦相關的科技培訓10餘次,培訓林農骨幹10餘人,印發各類技術資料400餘份。為了提高茶農的栽培技術,該鄉在今年10月份還舉辦了油茶栽植技術培訓班,聘請有關專家為茶農詳細講解油茶樹栽培技術,40餘名茶農參加了培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