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杜集

《讀韓杜集》是杜牧寫於晚唐時期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就是杜牧寫讀韓杜集的感受,表現了對韓、杜文學成就的推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讀韓杜集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杜牧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杜牧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文學鑑賞,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讀韓杜集
杜詩韓集愁來讀
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
無人解合續弦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杜詩韓集:一作“杜詩韓筆”。六朝人稱散文為筆。這裡指盛唐杜甫的詩和中唐韓愈的文。
②倩(qiàn):請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沖應真人,漢族民間信仰的女神,屬於道教人物。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神仙傳》記載,仙人王方平在蔡經家召麻姑來。
④續弦膠:鳳喙與麟角,合煎作“續弦膠”,可續弓弩的斷弦。

白話譯文

杜詩和韓文在愁悶時誦讀,舒心爽氣就像請仙女麻姑在癢處搔。天外的鳳凰誰能得其精髓?世上無人懂得配製續弦膠。

創作背景

杜牧的《讀韓杜集》創作於晚唐(公元803-852年),由於對杜甫、韓愈的文學成就的高度評價,杜牧寫下這首《讀韓杜集》,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

文學鑑賞

作品賞析

第一句中的杜詩韓筆,指杜甫的詩歌和韓愈的古文。“愁來”,點明詩人研讀杜詩韓筆時的心緒。安史亂後數十年來,藩鎮割據,內戰頻仍,致使邊防空虛,民生凋敝;而吐蕃統治者又占據河西、隴右,威脅京都,河隴人民長期受吐蕃奴隸主奴役之苦。這內憂邊患,時刻縈繞在詩人心頭,他不可能不愁從中來。這“愁”,是詩人抱負的流露、識見的外溢和正義感的迸瀉。“愁來”讀杜、韓,說明詩人與杜、韓靈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從杜的沉鬱頓挫和韓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膽識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靈的快感,使他忽發奇想,恍若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纖長的指甲搔著自己的癢處一樣。此典原意是蔡經懸想麻姑爪爬背上癢處,舒適、愉快;詩人移作搔心頭癢處,酣暢、痛快。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詩人興到之筆,妙在信手拈來,興味盎然。
第三句中詩人把杜、韓比作天外飛來的百鳥之王鳳凰,讚嘆、傾慕之情赫然可見。
第四句中日趨沒落的晚唐社會猶如斷弦的弓弩,其頹勢已定。誰也不能用鳳髓製得續弦膠,把斷了的弓弦續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見。
這首七絕宣示了詩人鑽研杜、韓的心得,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詩中描敘愁中讀杜、韓詩文的極度快感,而後喟嘆杜、韓的傑作無人嗣響。以愁起,以愁結,一前一尾,一顯一隱,錯落有致。詩中舊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詩後兩句,上句設問,下句作答,一問一答,自成呼應,饒有韻味。

名家點評

《一瓢詩話》:清薛雪:杜牧之晚唐翹楚,名作頗多,而恃才縱筆處亦不少。
《唐音癸簽》:杜牧有絕句云: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稱文為筆,始六朝人。
《沈約傳》: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約兼而有之。
《與湘東王書》:梁簡文帝:論文章之弊,亦分詩與筆為言。牧所本也。
《文心雕龍》: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吟譜》:杜牧詩主才,氣俊思活。
《載酒園詩話又編》:紫微嘗有句‘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此正一生所得力處,故其詩文俱帶豪健。‘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雖隱然自負,未之敢許也。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晚唐傑出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以別於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杜牧的古詩,大都寫政治、社會題材,往往豪健跌宕,流麗之中骨氣道勁,這是由他政治上的識見和抱負所決定的。然而,他的近體詩卻情致俊爽、風調輕利。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杜牧是具有代表性的。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