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長陵園

謝子長陵園

謝子長陵園坐落於子長縣城內,1947年被胡宗南部隊嚴重毀壞。建國後,周恩來總理指示重新修建,並定名為子長烈士紀念館。1989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子長陵園
  • 外文名:Xie Zichang Cemetery
  • 始建於:1942年
  • 總面積:1.2萬平方米
  • 全國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
  • 區域:子長縣
發展歷史,陵園特徵,

發展歷史

謝子長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1897年出生,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寫了碑文。陝西安定(今子長)縣人。
謝子長將軍謝子長將軍
1922年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學軍事。1924年回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同年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鬥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根據黨的指示,利用民團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被選為安定縣地方行政會議主席團成員和農民協會促成會委員。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民眾譽為“謝青天”。
1927年10月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游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28年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3大隊大隊長。後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委員、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在陝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
1931年10月,和劉志丹等將南梁游擊隊和陝北游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綏抗日同盟軍第18師,負責中共組織的工作,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同年11月回到陝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復和建立了陝北紅軍游擊隊5個支隊,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後,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因戰傷惡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政府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謝子長有一個模範的革命家庭;父親謝彪鵬出錢出物支持兒孫們參加革命活動。大哥謝德惠,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安定縣地下黨負責人之一。謝子長犧牲後,為避免敵人下毒手,他帶全家進居外邊,後因患病無錢醫治而死。二哥謝占元,被敵人押進監獄進行嚴刑拷打,最後慘遭殺害。二侄兒謝福成,在甘泉縣下寺灣戰鬥中英勇犧牲。三侄兒謝紹安,在榆林魚河堡通過敵人封鎖線時陣亡。全家先後有9人被敵人迫害致死(其中有5名共產黨員)。

陵園特徵

陵園坐落在(陝北)延安子長縣瓦窯堡東北部的走馬梁山腳下。陵園四周環繞著白色的磚砌圍牆,占地1000多平方米。
20多米寬的鐵柵欄大門上,鑲著象徵革命的紅五星和鐮刀斧頭。門頂橫立著“謝子長烈士紀念館”8個鮮亮的大字。大門兩側,有磚雕藍底黃字對聯:全心全意樹立革命旗幟,矢忠智勇堪稱人民英雄。 “革命烈士紀念塔”在門內,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鑲十塊青色碑石。塔頂是虎殿式建築,精巧秀美。塔頂和塔身之間有幾何圖紋,潔淨樸素。塔後是寬敞的院子,院中有筆直的磚道。磚道兩側是陳列室。
紀念碑紀念碑
陳列室後邊,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靜肅穆。再向後,有7米高的台子。陵園的主要部分紀念堂和靈墓。
紀念堂碧瓦紅柱,古色古香,內立4塊碑石,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給謝子長烈士的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等。
謝子長墓在紀念堂後邊。靈堂高大,棺木上覆蓋著紅色棉被,靈堂掛有謝子長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