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孚紡織專科學校

誠孚紡織專科學校,誠孚紡織專科學校是在誠孚信託公司的委託下於民國二十九年建立的一所私立紡織教育機構。

該校前後歷經八年之久,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 1940年至 1944 年,後受敵偽勢力威脅而被迫停辦,1946 年復校,至1950 年併入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後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誠孚紡織專科學校
  • 創辦時間:民國29年
歷史沿革,發展歷程,創辦,發展,評價,

歷史沿革

民國29年,由李升伯、張方佐等人籌劃創辦誠孚紡織專科學校,以培養紡織專門人才,振興中國紡織工業為辦學宗旨。當時上海租界已淪為孤島,為避免敵偽干擾,學校定名為誠孚高級養成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才正式定名為誠孚紡織專科學校。校舍設在上海戈登路(今江寧路)。
辦學初,分正班和特班兩種學制,正班招收中等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和機械科的畢業生,學制兩年。特班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學制3年。
民國29年春季和秋季,兩班分別開始招生。
第二年遷址巨潑來斯路(今安福路)247號。
民國33年,學校處境險惡,停止招生。
抗日戰爭勝利後復校,正式定為3年制大專,民國35年招生開學。
民國37年,國內政治動盪,再次停止招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恢復招生,先後共招生六屆,畢業生281人。

發展歷程

創辦

誠孚紡織專科學校的創辦者並非個人,而是一個較有實力的團體——誠孚公司。
該公司於 1935 年被金城、中南兩行收購併改組,以接受委託的形式經營紗廠,主要針對國內一些無力經營或經營不善、設備不良的紗廠,在誠孚公司的經營下,逐步擺脫困境。誠孚公司作為銀行購併企業的載體,充當“兩行”救濟紗廠的主力。在幫助多家紡織企業扭虧為盈後,誠孚公司能夠較清晰地認識到紡織企業所需的人才類型,因此在民國二十八年籌備之時,即明確建校宗旨為“養成有充分紡織學識與專門技能,且適於管理紡織工廠之實用技術人材,可見誠孚公司對於所培養的紡織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不僅要掌握紡織的基本知識,且有一定的紡織生產實踐能力,並能夠管理紡織工廠。資金充足是企業辦校的另一優勢,在誠孚公司常務董事李升伯的倡議下,獲得周作民王孟鐘童潤夫等支持,由誠孚公司董事會出巨款作為辦校經費,李升伯也提供了一部分私人捐款創辦該校。為避免引起敵偽的注意,該校最初命名為“誠孚公司高級紡織技術人員職員養成所”。

發展

學校對學生施以全方位培養。第一階段的建立處於戰亂之時,未獲政府有關部門的立案批准,僅作為企業附屬的教育機構。學校起初有正班和特班兩種學制,正班招收中等工業專科學校的紡織科及機械科的畢業生,學習兩年,特班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學習三年,1940 年春季和秋季,兩班分別開始招生。至 1944 年,學校處境險惡,停止招生。
依據建校宗旨,除講授紡織基礎課程外,學校還安排學生到工廠實習,參加更多實際工作有助於學生養成充分技能,學校採用將實際生產經驗與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同學們所掌握的專門技術“甚為充實”。在身心修養方面,每周由李升伯舉行一次“精神講話”,或請名人蒞校演講,以提高同學的道德涵養,並培養同學忠誠仁愛的處世原則。此外聘請體育專家指導同學的體育鍛鍊,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耐勞、苦幹精神。學校通過一系列嚴格的訓練所培植出的專門技術人才,實為我國紡織工業的“健全乾部”。
第二階段的目標更加清晰、明確。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紡織工業的復興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在校董會、教育界、紡織界等各界人士及眾多校友的積極支持和贊助下,該校於 1946 年秋在原址上海安福路正式復校。復校後,由校董會呈教育部準予立案,改稱為“誠孚紡織專科學校”,學制為三年制專科。由張方佐接任校長一職,其主張精神、學理與實際並重的教學原則,聘請各界專家出任該校各科教授,為我國培養更多有用的紡織人才。

評價

誠孚紡織專科學校,作為我國近代一所企業建校的成功案例,值得後人借鑑、學習。企業憑藉資金優勢和對業內需求的清楚認識,所建立的紡織教育機構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保證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實踐教學,並注意保持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培養紡織企業的“健全乾部”而做出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