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轉錄

語音轉錄亦稱“語音編碼”。閱讀中對文字進行語音處理以理解詞義的過程。包括默念、想起詞句的讀音或其他有關發音的行為。與一般閱讀能力呈正相關。一般認為,拼音文字的認知有語音轉錄參與,表現為從形至音至義的方式。但在漢字認知中是否必須有語音轉錄,有三種不同觀點。(1)無語音轉錄。認為漢字信息處理方式可直接表現為形→義的“形態編碼”。實驗結果表明,對漢字單詞的反應時間比對假名(日本拼音字母)單詞的反應時間短, 也比對英文單詞的反應時間短。(2)有語音轉錄。認為語音轉錄是普遍現象。初學中文者較難達到形音轉錄的自動化,而表現出默朗讀現象。語音轉錄途徑因文字型系不同而有差異。拼音文字的轉錄以字母與語音的配合規則進行,漢字語音轉錄則是建立方塊字形與音節之間的聯繫。

(3)語音與形態兩種編碼方式共存。認為漢字作為形、音、義的統一體,一方面因其表音功能, 在方塊字形與音節之間形成機械記憶,達到了形→音→義联系自動化,即使潛伏發音仍屬語音轉錄;另一方面,漢字中形聲字占很大比例,形聲字由表音的聲旁和表意的形旁構成,可以見形旁而猜測意義,於是就有形→義的形態編碼。兩種編碼處理方式的側重依存於個體的言語能力、辭彙量、閱讀熟練程度和信息處理方式。研究表明,不同熟練程度的讀者對語音信息的敏感性有明顯差別。能力差的讀者對語音加工感到困難。但熟練閱讀是否必需語音轉錄,什麼時候需要轉錄,對此尚無明確、統一的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