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河堡

西洋河堡

西洋河堡,位於懷安縣西部,河北、內蒙古、山西交界處,號稱“雞鳴聽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洋河堡
  • 地址:懷安縣西部
  • 別稱:雞鳴聽三省
  • 建立時間:明正統五年
河堡來源,歷史淵源,西洋河東門,西洋河西城牆,

河堡來源

古城西洋河建於元代,原名西陽河。北臨陰山支脈梁渠山,南踩延鄉水(西洋河),北依長城,東靠蒙漢古道。城方位偏東迤西,每日11時許,陽光直射全城,故又稱向陽城。
明正統五年(1440年)都指揮文弘廣按舊址始修,第二年都指揮李岳建成,成化十年(1474年)兵部尚書餘子俊擴建,萬曆三年(1575年)包磚。西洋河城周長四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六尺,頂寬一丈五尺,底厚二丈三尺二寸。城樓兩座,角樓四座,城門四座:東門曰“賓暘”、南門曰“觀瀾”、西門曰“遠馭”、北門曰“永靖”。
西洋河自古戰略地位重要。其正北五里的馬市口,明時曾是蒙漢貿易的集散地,且以馬交易居多,因此得名。

歷史淵源

明朝初年,逃往漠北的北元勢力,不時南侵,西洋河是進攻的主要關口之一。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成祖率大軍親征阿魯台至西洋河,聞阿魯台遠去而還;成化十九年(1483年),蒙古兵由西洋河入寇順聖川東西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兵部尚書餘子俊奉旨到西洋河督察軍務,修築長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總督宣大侍郎翁萬達奉命築大同東路陽和口(今山西省陽高縣)至宣府西洋河邊牆,修築敵台和烽火台,萬曆年間竣工,西洋河一線的防禦得到了加強。此時已任兵部尚書的翁萬達曰:“宣府西路,西洋河迤東……皆逼臨巨寇,險在外者,所謂極邊也。”西洋河可以稱得上禦敵南犯的屏障。
西洋河城南北有兩條蒙漢古道環城而過,可通向呼和浩特、北京。古城外圍,南北等距分築有南堡、北堡,城西一華里的長城建有境門、茶盤營,皆有守軍晝夜把守。為保城堡安全,在城外一箭之地置有護城台。城東延伸建有23個瞭望台,與渡口堡、柴溝堡相連,使古城形成一個攻守自如、內外呼應、互相聯繫的防禦線。

西洋河東門

明正統年間,此處設守備,嘉靖年間增設參將把守,清時復設守備。明時在城中東北角置守備署,建營房13間,駐兵1900餘名,馬674匹;延至清代仍有駐兵96名,此時,兵卒不再外調,改由從當地18歲以上男性青年中選拔。凡被選中者,月餉銀五兩,米五斗,實行半年從軍半年務農的制度,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競相爭選。
明洪武年間,為鞏固統治,朝廷採取了廣積糧的措施。西洋河作為一地之關隘,相應加強了軍事供給,並一直延續到清統一時。民國時,仍對邊疆保持警惕,在西洋河管轄的兩堡16村徵收的錢糧統由其儲備支配,西洋河成為懷安縣三大官倉之一,建倉25間,儲糧2216石。
清時,為應急邊境警報,在兩界台、關帝廟、石頭台、西河台設汛拔四處,建營房十間,示棚一間,煙墩五座,墩台一座。同時在沿邊的鎮溝口台、馬頭山台、盤道門台、大尖山台、西箭豁台、永平山台、常勝山台、西石山台建立八處汛拔。其中,鎮溝口台建營房十間,土墩一座,煙墩五座,示棚一間,馬棚一間。乾隆四年(1739年)知縣楊大昆又添外圍營房三間,馬棚一間。

西洋河西城牆

西洋河城內建四街八巷72條小巷,城內古建頗多。
真武廟,位於城西北角,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殿內塑有盪魔天尊真武神像,在殿門下,築有一個隱蔽的機關,若踏上挑箭子,在神像上方懸掛的蛟龍猛虎便撲面而來,煞是可怕。
城內東西大街建有的東大寺、西大寺,更是巧奪天工,別具匠心。西大寺長有參天古松一棵,樹冠層層疊疊,遠遠望去一派翠綠,為古城平添一處風景。每逢節日來臨,善男信女來此拜佛燒香,以求四季平安。
城中南街建有方形兩面戲樓一座,為南北的觀音菩薩和玉皇大帝開台唱戲。戲台飛檐斗拱,風鈴高懸,風吹丁當作響成為古城一景。
“腳踏雁門關,箭射大青山”,也只有地處冀、晉、蒙三地之交的西洋河才有如此豪邁的氣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