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直翅目蝗科動物)

蚱蜢(直翅目蝗科動物)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中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蟲較比雄蟲大,體綠色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復。後足發達,善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Zhā Zhā)”聲。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為典型廣棲 、植食性優勢種 ,數量大,分布廣,常取食危害農作物及牧草 ,其營養成分豐富,是一種重要的營養源。

2018年7月,哥斯大黎加發現了一隻少見的紫色蚱蜢。

基本介紹

名稱由來,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自我保護,常見種類,危害,防治,

名稱由來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盞而大者曰螽斯,似螽斯而細長者曰馨螽。數種皆類蝗,而大小不一,長角修股善跳,有青、黑、斑數色。亦能害稼,五月動股作聲,至冬入土穴中。
《綱目拾遺》:蚱蜢,性竄烈,能開關透竅。一種灰色而小者,名土磔,不入藥用,大而青黃色者入藥,有尖頭、方頭二種。《救生苦海》五虎丹中用之,治暴疾氣閉,大抵取其竄捷之功為引也。

外形特徵

成蟲體長80~100毫米,常為綠色或黃褐色,雄蟲體小,雌蟲體大,背面有淡紅色縱條紋。前胸背板的中隆線、側隆線及腹緣呈淡紅色。前翅綠色或枯草色,沿肘脈域有淡紅色條紋,或中脈有暗褐色縱條紋,後翅淡綠色。若蟲與成蟲近似。卵成塊狀。 世界上共有5000多種蚱蜢,其中的許多種不僅能跳,而且能飛。在它們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對又寬又薄的後翼。蚱蜢飛行時,抬起前翼,而拍打後翼。不過它們更多的是用後足跳躍行進而不是用翅膀飛。

分布範圍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多活動於稻田、堤岸附近。

生活習性

各地均為一年一代。成蟲產卵於土層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在土層中越冬。若蟲(蝗蝻)為5齡。成蟲善飛,若蟲以跳躍擴散為主。蚱蜢沒有集群和遷移的習性,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在田邊、草叢中活動,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會對水稻和豆類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蟲不完全變態,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它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間羽化成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後雄蟲不久就會死亡,雌蟲卻大量吃食,積累營養。經過1周后,腹內的卵成熟了,就開始產卵,它一般將卵產在乾燥而地勢稍高的沙瓤中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蚱蜢的產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各地均為一年發生1代,成蟲產卵於土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塊在土中越冬。
創造紀錄的體育健將會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過相當於自己身長 15~20倍的距離——而且不需要助跑!不過話又得說回來,蚱蜢的身體就是為跳躍而設計的。它的兩條後腿特別長、特別有勁,在後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實而耐勞的肌肉,裡面儲藏著大量的能量,並能迅速地釋放出這些能量。其實,蚱蜢的後腿只適合於跳躍,所以在行走時這兩條腿反倒顯得很笨拙。當蚱蜢準備跳躍時,它的4條小腿便將身子前半部撐起,後腿彎曲,然後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這樣—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數靠奔跑行進的蟲子快10倍。
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發出“音樂”來吸引配偶,並告訴別的雄蚱蜢離開這裡。不同種類的蚱蜢發出“音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它們有的用後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邊發出聲音,或者讓翅膀相互磨擦發出聲音。在飛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擊後腿來發出聲音,還有的蚱蜢乾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發出聲音。
為聽見這些“音樂”,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還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聽這些“音樂”能幫助雌蚱蜢作出正確判斷:那位“音樂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為每一種蚱蜢只會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自我保護

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為了避免被其他物種吃掉,各有高招。例如,當刺蝟遇到不利的情況時,就會縮成一團,靠全身的刺幸免於難。有些昆蟲能自己製造有毒的化學唾液,當遇到天敵進攻時,就將毒液噴向天敵,讓天敵“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也許因為蚱蜢屬“高蛋白”生物,故此常常成為蜥蜴的“食譜”之一。所以為了逃生,蚱蜢常吃食有臭味的樹葉,如桉樹的樹葉,然後再嘔吐到自己身上。每當蜥蜴一類的“吃肉動物”準備將粘有嘔吐物的蚱蜢吞下去時,因為嘔吐物的味道實在難聞,就會立即吐出來,因此不會傷害蚱蜢的“筋骨”。
如果你偶然觀察到,從蜥蜴口中吐出來的東西中竟然有一個活的蚱蜢時,可不要見怪了。蚱蜢就是靠這一絕招使自己死裡逃生的。蚱蜢不像其他某些昆蟲會“自衛反擊”,所以只能進行被動的自我保護,但這一招卻非常管用。

常見種類

1.飛蝗,身體長約5.4cm,呈黃褐色。頭頂部色淡,複眼棕色,卵圓形。單眼3個,作鼎足排列。觸角絲狀,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長大,綠色,中央有隆起的縱走線。前翅皮紙質,狹而長,灰黃色,有不規則的斑紋前、中足黃褐色,後足腿節綠色,內側有帶狀黑綠色斑3條。腹部由11節組成,在第1腹節上有聽器,在第2~8腹節上有氣門8 對,末端有尾毛。
2.中華稻蝗,身體長圓形,大約長3~4cm,黃綠色或綠色,有時黃褐色,有光澤,頭頂有圓形凹窩,顏面中部溝深。複眼灰色,橢圓形,觸角絲狀,褐色。前胸發達,中部有橫縫3條。前翅前緣部分呈綠色,餘部褐色,腹黃褐色,雄體腹末端屈曲上。
3.稻葉大劍角蝗,身體細長圓形,雄蟲長約5.4cm,雌蟲長約9cm,全體綠色,有時呈灰褐色。頭圓錐形,顏面尖形,顯著傾斜,咀嚼式口器,觸角劍形。雌蟲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縱行的白色.

危害

成蟲及若蟲食葉,數量大,分布廣,常取食危害農作物及牧草。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農作物商品價值。

防治

(1)農業防治 發展前景 我國食用蚱蜢(蝗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迄今蚱蜢仍是人們喜愛的食品。秋後從田間採收,油炸後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種味道的食品或罐頭。蚱蜢產卵量特別大,可以以此為原料加工製作蚱蜢卵醬。發生嚴重地區,在秋、春季剷除田埂、地邊5cm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或凍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蓋土厚度,使孵化後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測報基礎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為害(同危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的特點,每667㎡ 噴撒苦煙粉劑1.5~2kg,也可用菊酯類農藥兌水噴霧防治。
(3)保護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蠅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美 國農業科學家已研究 出一 種新而有效的消滅蚌場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使用一種極小的單細胞生物 , 它侵襲炸錳 , 而後使炸錳致死。這種生物或原生動物的名稱為飛蝗抱子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