茻

茻,拼音mǎng,屬非通用字。造字法會意,從四個“屮”。本意是指眾多的草。

茻可用作意符,等字都以“茻”為意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茻
  • 拼音:mǎng
  • 部首:艸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總筆畫:12
  • 五筆86&98:BTBH
  • 倉頡:UUUU
  • 四角號碼:22447
  • UniCode:833B
  • 鄭碼:ZIZZ
  • 筆順編號:523522523522
  • 筆順讀寫:折豎撇折豎豎折豎撇折豎豎
  • 造字法:會意
  • 詞性:名詞
  • 粵語:mong
字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宋本廣韻,

字義

(1)〈文言〉【名】眾草
(2)〈文言〉【名】叢生的蕨類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文紡切,音惘。《說文》眾草也,從四屮,凡茻之屬皆從茻,讀與岡同。自為部。《正字通》入艸部。《六書正譌》眾草也,象形。別作𦷶,訓逐兔艸中也,非艸、茻之義。
《廣韻》模朗切,音莽。義同。
《通志·六書略》茻,蕨類,繁薈而叢生。
滿補切,音姆。莫後切,音晦。義𠀤同。《玉篇》作𦬠。𦬧,古文友字。

說文解字

  • 原文
【卷一】【茻部】茻 mǎng模朗切
,眾艸(草)也。從四屮。凡茻之屬皆從茻。讀與岡同。
  • 注釋
①茻:朱駿聲《通訓定聲》:“經傳草茻字皆以莽為之。”
②從四屮:表示眾草的意思,
③岡(wǎng):葉德輝《贊若考》:“網部首……無此岡字,蓋網隸省字也。
  • 譯文
茻,眾多的草。從四屮。大凡茻的部屬都從茻。音讀與岡字相同。

說文解字注

眾艸也
按經傳艸莽字當用此。
從四屮,凡茻之屬皆從茻。讀若與岡同
謂其讀若與岡之讀若同也。模朗切。十部。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上三十七盪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模朗
唐開
上聲
開口一等
mɑŋ
mangx/mank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