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蚜

茶蚜

學名: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 ,屬半翅目,蚜科。

別名:茶二叉蚜、可可蚜、橘二叉蚜。

分布:中國各產茶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茶蚜
  • 別稱:茶二叉蚜、可可蚜、橘二叉蚜
  • :半翅目
  • :蚜科
  • 分布區域:中國各產茶地區
總括,形態特徵,習性和規律,防治措施,

總括

茶蚜又稱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稱蜜蟲、膩蟲、油蟲。國內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山東等省(自治區),國外分布於印度、日本等國。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油茶、咖啡、可可、無花果等植物。

形態特徵

有翅成蚜:
體長約2mm,黑褐色,有光澤;觸角第三節至第五節依次漸短,第三節一般有5-6個感覺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脈二叉,
腹部背側有4對黑斑,腹管短於觸角第四節,而長於尾片,基部有網紋。
有翅若蚜:
棕褐色,觸角第三節至第五節幾乎等長,感覺圈不明顯,翅蚜乳白色。
無翅成蚜:
近卵圓形,稍肥大,棕褐色,體表多細密淡黃色橫列網紋,觸角黑色,第三節上無感覺圈,第三節至第五節依次漸短。
無翅若蚜:
淺棕色或淡黃色。
卵:
長橢圓形,一端稍細,漆黑色而有光澤。

習性和規律

茶蚜在安徽一帶茶區一年發生25代以上,以卵在茶樹葉背越冬,華南地區以無翅蚜越冬,甚至無明顯越冬現象。當早春2月下旬平均氣溫持續在4℃以上時,越冬卵開始孵化,3月上中旬可達到孵化高峰,經連續孤雌生殖,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現危害高峰,此後隨氣溫升高而蟲口驟落,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現第二次危害高峰,並隨氣溫降低出現兩性蚜,交配產卵越冬,產卵高峰一般在11月上中旬。
茶蚜趨嫩性強,以芽下第一、二葉上的蟲量最大。早春蟲口以茶叢中下部嫩葉上較多,春暖後以蓬面芽葉上居多,炎夏銳減,秋季又增多。
茶蚜聚集在新梢嫩葉背及嫩莖上刺吸汁液,受害芽葉萎縮,伸展停滯,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煤菌寄生,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
冬季低溫對越冬卵的存活無明顯影響,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茶蚜喜在日平均氣溫16-25℃、相對濕度在70%左右的晴暖少雨的條件下繁育。
茶蚜的天敵資源十分豐富,如瓢蟲、草蛉、食蚜蠅等捕食性天敵和蚜繭蜂等寄生性天敵。春季隨茶蚜蟲口增加,天敵數量也隨之增加,對茶蚜種群的消長可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

防治措施

1.由於茶蚜集中分布在1芽2、3葉上,因此及時分批採摘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2.危害較重的茶園應採用農藥防治,施藥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掃噴為宜。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平均10-15g/畝)、80%敵敵畏(平均50-60ml/畝)、50%辛硫磷(平均50ml/畝)。注意保護天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