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街道

茶亭街道

茶亭街道位於台江區北部,東至國貨路西段五一路口與新港街道為鄰,西以茶亭河為界與上海新村街道隔河相望,南達洋頭口立交橋,北到馬道街與鼓樓區安泰街道相接,土地面積2.2平方公里。辦事處成立於1955年5月,處址設在八一七中路173號。中共台江區委、台江區人大常委會、台江區人民政府、政協台江區委員會駐在轄內廣達路。至1990年,轄區有斗中、福中、仁德、茶亭、九福庵、幫邊、祖廟、民眾、福德一、福德二、洋頭、河口、安里、吉祥、安淡15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8707戶、2686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亭街道
  • 地區:福建
  • 面積:0.88平方千米
  • 人口:2.53萬人
  • 景點:洗馬橋
街道概況,地名由來,精神文明,旅遊資源,民俗文化,

街道概況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茶亭街道 面積0.88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2.53萬人(2004年) 代碼350103009
位於台江區北部,北與鼓樓區安泰街道相接,南鄰洋中街道;西隔茶亭河與上海街道相望;東與新港街道為鄰。轄9個社區、1個行政村:~001_仁德社區、~002_祖廟社區、~007_廣安社區、~009_福德社區、~013_金洋社區、~014_洋頭社區、~015_狀元社區、~016_陽光社區、~201_高橋村

地名由來

古時,南門至洋頭口之間,是福州城區通往台江汛的必經之路,系“城外”一片田洋。五代梁“夾城”的寧越門還在南門兜,至宋朝“外城”的合沙門才擴展到洗馬橋附近。於是,洋中一條南北走向的狹窄古道,成為行人步行或騎馬、乘轎、晉京、入城的驛道。明朝王應山《閩都記》載:“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飲行者,因名”。歷經滄桑,沿途修有茶亭橋、福德橋、六柱橋、洗馬橋、板橋等數座古橋。橋頭開設多家茶館,避陰瀕水,四面來風,過往行人均樂休憩於此,其中以“一團軒”、“第一亭”、“茗一春”較為聞名。明、清以來,民居發展,漸趨繁榮,衍成街市,稱茶亭街。及至清末,茶亭街仍只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路。從整個地形看,茶亭街猶如一條扁挑,一頭挑著城內,一頭挑著南台。
茶亭街道
民國3年(1914年),福州市政部門修通從水部門、中選、南公園至萬壽橋(今解放大橋)的市區第一條馬路;不久又興修從南門沿茶亭、洋頭口至南公園的沙合土馬路。民國17年開闢吉祥山時,將茶亭街道路拓寬到15米,改為水泥路,接上橫街、中亭街,形成直達萬壽橋的馬路。1953年,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福州市人民政府對茶亭街道路進行整修並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250毫米。1979年,台江區革命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對茶亭街的古老木屋進行“修馬面、加樓層、卸撐柱”工程,但道路狹窄、居住條件差等狀況依然存在。1990年初,福州市有關部門、台江區人民政府擬定改建方案,1月15日,改建茶亭街工程指揮部成立,隨之改建工程動工(1991年7月竣工。路面拓寬到24米,中為0.6米至1.2米寬條石砌成隔道,電桿豎於其間,沿街兩旁蓋起38座3~5層商居兩用騎樓,形成一條樓上居家、樓下開店的商業街)。
目前,茶亭街道轄區交通比較發達,福州市內八一七中路(在本轄路段稱茶亭街)、國貨路西段、廣達路、民眾路4條主幹道匯集於此。廣達路與八一七中路平行,國貨路西段與民眾路分別連線八一七中路、五一路,並與廣達路交叉成十字路口。轄內有29條小街巷、2條界河(茶亭河、東西河)。福州市第二條立交橋——洋頭口立交橋位於街道南端,福州市公交公司汽車站設在廣達路西側。茶亭街道成為福州市內東西南北交通的樞紐之一。

精神文明

茶亭的“十番”,是福州民間傳統的一種樂器演奏曲,樂器用清鼓、狼帳、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笛、管、椰胡10種,因而得名。茶亭的“十番”民間文藝組織,始於清乾隆年間,代代沿襲,長盛不衰,其所奏樂曲悅耳動聽,令人陶醉,是民間音樂中一顆明珠。樂員多是作坊手工業工人和附近農民。為使“十番”音樂後繼有人,1985年,街道辦事處和台江區文化局舉辦“十番”音樂培訓班,培養了一批新秀。2006年,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聯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務院批准,十番音樂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街道辦事處注重市容衛生工作。1984年,與主幹道312家商店簽訂“門前三包”(包綠化、包秩序、包衛生)公約,設立市容監督崗,清理亂堆放,沿街門面進行清洗、粉刷、油漆,統一張掛遮陽布。同年,栽種喬灌木4936株,開闢綠化地357.1平方米,修建花壇86個。1980~1990年,斗中、吉祥、民眾、福德一、福德二居民委員會被評為慶城式衛生居民委員會,其中斗中、吉祥居民委員會連續10年被評上。福德一、福德二居民新村還被評為福州市文明新村,全街道有1931個居民戶榮獲“五好家庭”光榮稱號。
茶亭公園,位廣達路西側,建於1987年,第一期工程占地3.68公頃,今闢為福州市退休幹部活動中心。兒童公園,位廣達路東側,占地3.2公頃,1987年動工,1990年6月1日完成第一期主體工程,並試開放。
2006年茶亭街道的主幹道八一七路洋頭口至南門兜段)拓寬,從14米增至40米,因此影響到部分臨街建築,茶亭國小撤銷併入福州市交通路國小

旅遊資源

洗馬橋,位茶亭街北段,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築“外城”時所建之橋,官兵常在此洗馬,故名。後以此橋之名為當地之路名。閩越王祖廟,位茶亭街東側,建於明,為奉祀閩越王無諸之廟宇,後廢,今已闢為馬路,即祖廟路。《閩都記》載,“廟後一丘,蓋無諸冢雲。”南園,在洗馬橋東,明嘉靖年間,狀元陳瑾之別墅,有崗阜三石,今廢。茶亭庵,面臨茶亭街,當地人於明末集資建造;河湖寺位茶亭庵旁,茶亭河繞寺而過。茶亭庵、河湖寺今為茶亭國小校舍,僅存茶亭庵大殿拱頂,改建成單檐廡殿式亭子。馨蓮堂,位茶亭步魁埕,建於清道光年間,規模軒昂,雕刻精美,為福州四大菜堂之一,今舊址尚在。聞名的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黃鐘瑛之家在茶亭街巷口鋪(今八一七中路512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任命其為海軍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茶亭街手工業能工巧匠集中地,聞名福建省的“三把刀”:清道光年間的三興真記剃刀創始人王三興、正謝太剪刀創始人謝龍恩和清光緒年間增金利廚刀創始人陳金金,就出在茶亭街。

民俗文化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發源於福州市台江區茶亭街。它位於台江區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恥虛齋詩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詞》描寫十番的詩里曾記載道:“閩山廟裡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擯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這些詩句足以體現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歡樂的盛況。並記載了福州十番音樂在清乾隆年間已極具規模,流行於福州城。
關於福州十番音樂的由來及其演變,在很早前,福州民間盛行舞龍燈。後來,這種用來伴奏的打擊樂逐漸分化出來,成為單獨演奏。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有狼串、大小鑼、大小鈸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賽會、婚喪壽喜時敲打一番。當裝點儀式還顯得單調感到不滿足時,便考慮加進管弦樂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時加進了清鼓、雲鑼。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種管弦樂器多用雙數,即雙笛。雙管、雙胡。這時所用樂器已有十種,樂隊規模基本成型。
福州十番音樂的發祥地在茶亭,很顯然,它最早形成流行於城市,並逐步向周邊農村及福州的五區、八縣。還流傳到寧德建陽南平、古田、福安、柘榮、霞浦十番音樂以它獨有的魅力,在民間廣泛流傳近三百年,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它所使用的獨具特色樂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傳統十番音樂的樂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雲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隨著十番音樂的不斷發展與演變,又加進了笙、木魚等樂器。十番音樂的樂器十分古老,應是樂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時期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兩所著的《樂書》中便有記載。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講究。主要是套用於迎神賽會和百姓婚喪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動中。十番音樂的曲牌大多取材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體現一定的意境,有的還表現了古老的傳說故事。
弘揚傳承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其價值己遠遠超出了音樂學範疇,它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學、民俗學、文化比較學、文化傳播學、種族人口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都是一筆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價值的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