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汝為

南宋農民起義首領。范汝為領導的農民起義雖告失敗,但其鬥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奪取地主土地的嘗試,對後代的農民革命仍有一定的啟示。

范汝為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率領的部隊的餘部,還在繼續與腐敗的宋朝廷做著英勇頑強的鬥爭。

基本介紹

  • 本名:范汝為
  • 所處時代: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建州甌寧
  • 去世時間:1132年正月初九日逝世
  • 主要成就:南宋農民起義首領。
  • 起義時間:1130
人物生平,簡介,起義,相關事件,農民起義蜂起,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簡介

范汝為,建州甌寧(今屬建甌)人,“粗知書”(熊克《中興小紀》卷九)。他的叔父范積中集聚一批破產農民,以販賣私鹽為業。當時福建內陸四州實行食鹽官賣,官鹽質低價高,故私鹽暢銷,許多貧苦農民成群結隊販賣私鹽。官府強制推銷官鹽,斷了破產農民的生路。跟隨范積中的徒眾多次要求起義,積中不從。後其徒眾殺人,“劫之為首”(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三《盜賊》),積中始終不肯,遂擁戴范汝為作領袖,於建炎四年(1130)七月二十一日,在甌寧吉陽回源洞(與建陽接壤的山區)舉行武裝起義(關於范汝為的叔父,《中興小紀》卷九說他在起義前被捕;《宋會要輯稿》一百七十六冊《兵》十則說,汝為被招安時,其叔父范積中補忠訓郎第三名,與《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三所說吻合。關於殺人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六說是汝為殺人;《中興小紀》卷九未明確是汝為或徒眾殺人;《朱子語類》則說是徒眾殺人。以上二事,均采朱熹所說)。

起義

范汝為起義“初不過50人”(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四)。當時閩北正鬧饑荒,饑民參加起義的人很多。建陽縣令王昌和甌寧縣令黃邦光束手無策,建州知州韓珉派州兵前往鎮壓,被農民軍打敗。八月二十三日,宋廷命福建安撫使程邁“節制諸軍,專一措置”(《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七十六冊《兵》一○之三○《討叛·范汝為》)。九月二日,神武副統制官李棒、統領官王民率三千官兵進擊農民軍。范汝為利用官軍不熟悉山川道路,縱其入山,在崎嶇山路上把官兵拖得疲睏不堪,再誘其出平原。當時秋稼已熟,官軍出山後,“爭趨田中,既為結穗牽絆,又陷泥淖”(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三《盜賊》)。預先埋伏的農民軍從四面奮勇進擊,官軍大部被殲,李棒逃走。農民軍連戰皆捷,聲勢大振,附近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隊伍已達10萬人,(《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七十六冊《兵》一○之三○引到信州把隘的神武前軍統制王燮上報的奏文稱:范汝為“殺散軍兵之後,聚眾愈多,氣焰益熾”,“賊馬幾數萬,已破建陽縣”。)范汝為便乘勝攻占建陽城。
宋高宗在軍事鎮壓失利的情況下,於十月二十一日派前御史台檢法官謝響、迪功郎陸棠前往招安,范汝為不予理睬。高宗遂於十一月十一日派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率萬名官軍入閩“征剿”。辛企宗率師抵邵武,距義軍大本營尚有近百公里,不敢進,僅派小股官軍前去攻擊,均被義軍打敗。曾在穎昌府學任教授的邵武人施逵,遂向辛企宗獻招安之策,當時福建路監司也主張招安,於是又招募了國學內舍人葉招積與施逵同去勸降。范汝為“慕得官,且懼大軍繼至”(熊克《中興小紀》卷九),便率領部將范擒虎等出寨接受招安。十二月二十九日,朝廷“授汝為武翼郎、閤門祗侯,充民兵都統領”(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農民軍驍將葉鐵被授為忠詡郎、民兵副都統領,改名徹。其餘農民軍將領被授“官者一二百人”(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二)。宋廷遂以謝響、陸棠為措置民兵寨柵官,以監督范汝為。
范汝為受招安後,曾參與鎮壓閩北地區的劉時舉、廖公昭、余勝等部農民軍,並與已被招安的張萬全張毅等部互相仇殺。但他始終“未肯散其徒”(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紹興元年(1131)正月,高宗下詔令汝為歸辛企宗節制,二月以後又多次命辛企宗、謝響“放散汝為黨徒”(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范汝為皆不聽命,而將所部農民軍屯駐在建州城外數十座“外寨”中,分屯把隘。同時在各寨進行奪地鬥爭,勒令地主在寨內的田業,“必計其歲入之數,納銀或錢”(廖剛《高峰文集》卷一《投富樞密札子》),否則將其驅逐出寨,沒收其土地和牛畜,分給農民軍耕種。
紹興元年七月,建陽丁朝佐起義。范汝為所部提轄官熊志寧率眾與他會合,打擊當地封建勢力。宋廷為防農民軍南下,即令辛企宗移軍福州,並派官兵前往鎮壓。辛企宗徘徊不前。九月,高宗又命監察御使胡世將往福建路撫諭,十月胡世將向朝廷報稱:“汝為懷反側,猶肆剽掠,而招撫官謝響、陸棠顧與賊通”(熊克《中興小紀》卷十一)。高宗見“辛企宗坐視而不能制,謝響順從而不敢違”(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二),遂下詔懸賞擒殺范汝為等農民軍首領。紹興元年十月十九日,范汝為重舉義旗,率農民軍入據建州城。知州王浚明以下官吏皆逃遁,甌寧知縣葉斐被拘。范汝為便命葉斐暫時負責處理州事,建立地方政權。這時農民軍隊伍已達“十餘萬”(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八),范汝為便以建州為中心,分兵出擊,擴大勢力範圍。十月三十日,葉諒率農民軍攻打邵武,駐守邵武的江西兵馬副都監李山敗潰,退守光澤。十一月六日,葉部又克光澤,李山逃回江西信州(今上饒)。與此同時,姚達、饒青帶領萬餘農民軍進入江西,其游騎深入到撫州(今臨川)境內。江西安撫大使李回急忙讓駐守江州(今九江)的岳飛分兵保建昌(今南城)和撫州。十一月,農民軍逼攻建昌,被岳飛部將王萬徐慶擊敗,姚達、饒青被俘。十一月二十日,范汝為又命葉鐵率軍南下,攻占沙縣、尤溪後進攻南劍州城(今南平市)。駐守城西的辛企宗所部統制官任士安不肯力戰,知州張鱟率州兵輪番迎戰,葉鐵不幸中流矢陣亡,農民軍敗歸。隨後葉鐵的兒子為報父仇,又領兵攻南劍,也為官軍所敗。在此期間,另一部農民軍進入政和、松溪境內活動,熊志寧所部則來往於崇安、浦城一帶。農民軍西進、南下雖受挫,但仍控制著閩北大部地區,威脅浙南和贛東北地區。
范汝為再次造反後,閩浙贛官吏紛紛向宋廷告急。福建安撫使程邁連續向高宗上書,指責辛企宗“擁兵逗留”,“懦弱玩寇”,要求“改命將帥”(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九)。十一月五日,高宗命參知政事孟庾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使,從抗金前線調回名將神武左軍都統制韓世忠為宣慰副使,率領三萬官軍先入閩“征剿”,並令辛企宗所部改隸韓世忠指揮。為防農民軍沿閩江順流而下,韓世忠決定先從台州(今浙江臨海)航海至福州,爾後北取建州。紹興二年正月初,韓軍抵福州後即急馳建州。至南劍,橋為農民軍所焚,韓世忠率先以馬涉湍流過劍潭,所部遂齊渡而進。當時通往建州的要道,盡為農民軍堵絕和破壞,韓世忠即引軍抄山間小道,迅速繞到建州東北的鳳凰山。初四日晨,韓軍驟圍建州城,並以天橋、對樓、雲梯和火炮晝夜攻城。農民軍倚城頑強抗擊。初九日夜,韓軍乘農民軍倦怠之隙扶梯而上,城被攻破。萬餘農民軍將士壯烈犧牲,張雄等五百餘人被俘,范汝為突圍退到回源洞自焚而死。農民軍餘部在陸必強、葉鐵骨、陸必先、張弓手、熊志遠等將領率領下分兵出擊,葉諒所部農民軍再次進攻邵武城。由於失去統一指揮,各自為戰,大多相繼被韓軍擊敗。此役,農民軍先後被殺戮達三萬餘人。

相關事件

農民起義蜂起

宋代土地兼併程度加劇,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貴族、官僚和大地主手中。到了南宋,版藉縮小,土地兼併愈加劇烈,許多自耕農破產成為佃客,而官僚、大地主則集中前代剝削的方法,對佃客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閩北地區山多、地少、民窮,是地主階級剝削最沉重的地區之一。加上各級官吏的層層敲詐勒索,以及連年兵禍,造成百姓流離失所,從事耕種的無幾,因而日食益缺,多數人饑寒交迫,掙扎於死亡線上。故高宗即位不久,農民起義蜂起,其中規模最大的為范汝為領導的農民起義。

軼事典故

紹興二年四月十一日,宋廷發布所謂“德音”,對農民軍的奪地鬥爭進行反攻倒算。高宗命福建州縣出榜宣布,被農民軍“占據”的田地,或“令田主計畝納租及銀錢之類”,“許人戶陳訴,官為斷還”。(《宋會要輯稿》一百六十七冊《刑法》三《訴訟》)
范汝為起義失敗後,范忠仍領導千餘名農民軍堅持鬥爭到底。該部農民軍於紹興二年十一月攻占松溪,殺了縣尉吳某及知泉州陳戩的妻子。繼而進入浙江龍泉,圍攻處州(今麗水)。十二月初一,高宗命神武前軍左部統領申世景、御前忠銳第六將單德忠率二千官兵馳援處州。但申、單官兵仍非農民軍對手,“處州復告急”。宋廷又派“忠銳第一將張守忠以精兵二千會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一)。范忠所部農民軍與四倍於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終因眾寡懸殊,遭到殘酷鎮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