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甸鎮

花甸鎮

集安市花甸鎮,距市區94公里,距通化市66公里。轄花甸、新河、釣魚、柞樹、寶甸、土城、東溝、橫路8個行政村,,耕地面積8370畝。東與台上鎮毗鄰,西與財源鎮接壤,南與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交界,北與頭道鎮、清河鎮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花甸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吉林省
  • 下轄地區:轄花甸、新河等8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吉林省集安市城區西北
  • 面積:155.49平方公里
  • 人口:10079人(2017年) 
  • 車牌代碼:吉E
簡介,行政沿革,社會簡況,資源優勢,工業集中區,交通方便,文教衛生,經濟實力,地圖信息,

簡介

花甸鎮集安市行政區之一。地處集安市城區西北39公里。清道光初年,因此地花草成片,故稱花甸子。位於東經125度38分~125度52分,北緯41度16分~41度23分之間。東與台上鎮毗鄰,西與財源鎮接壤,南與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交界,北與頭道鎮、清河鎮相連。鎮境東西寬 6.5公里,南北長24公里,面積155.49平方公里。

行政沿革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縣劃歸輯安縣,仍為西鹹聚保。
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六區花甸村。
1934~1937年為六區久財源保管轄。
1947年為輯安縣第五區政府所在地,轄土城、荒岔溝、陽岔(柞樹)、釣魚台4個村
1956年2月,成立花甸鄉,隸屬花甸區公所
1958年9月,花甸鄉與台上鄉、雙岔河鄉合併,成立台上鄉和春光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稱台上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將原花甸鄉所屬部分與台上公社分離,單獨成立花甸人民公社。至1969年,花甸公社先後由馮步瀛(兼)、矯萬發、孫好禮先後任書記,季升東(代)、郭子升(代)、楊占鰲、王裕義先後任社長。
1969年4月,成立花甸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至1980年,金成哲、楊玉金、魏錫山、曲連才先後任書記;金成哲、楊玉金、姜英田、魏錫山、盛學義先後任主任。
1980年8月,花甸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花甸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至1983年,曲連才任書記,吳雲緒、盛學義先後任主任。
1983年3月,花甸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花甸鄉人民政府。曲連才、康祥盛先後任書記;康祥盛任鄉長。
1984年11月,花甸鄉改為花甸鎮;轄橫路、土城、花甸、寶甸、柞樹、釣魚、新河、東溝8個村民委、53個村民組、1個社區居委會、4個居民組。
至2008年,康祥盛、安天顯、崔冬羽、劉延生、韓陽、逄錦龍、陳斌先後任書記;安天顯、王明友、張瑞玉、李連春、韓陽、逢錦龍、趙守仁、王啟先、陳斌先後任鎮長。

社會簡況

1965年,花甸人民公社有居民1857戶9298人(人社1823戶 9106人)
1985年,花甸鎮有居民2615戶11714人(非農業人口l381人)。
2005年,全鎮有居民3359戶10900人(非農業人口2002人),由漢族、滿族、朝鮮族、苗族、蒙古族等民族組成。

資源優勢

花甸鎮地處新開河中游,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年平均氣溫 6.2℃,無霜期在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700小時,有效積溫在2600~2700℃之間。 2005年,全鎮有耕地558公頃,其中水田180公頃;有林業用地12846公頃,有林地10941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3.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2.04%;園林85.9公頃;水面、村居、道路及其他用地2148.1公頃(含一參場用地647公頃,雙岔林場24公頃)。礦藏中硼、矽、石墨、雲母、金、銅、鉛、蛇文石、水鎂石等礦產,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主要山脈有柞樹嶺、橫路嶺、五花頂子山、小青溝嶺、金廠溝嶺等。主要河流有新開河及其支流橫路河、柞樹河等。人參栽培歷史悠久,是馳名中外的邊條參主要產地之一。老虎哨~花甸、清河~財源線與環形公路經過該鎮。

工業集中區

規劃建設中的花甸鎮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人參製品、石墨加工業和流通業,工業集中區建設分為兩個部分,占地面積1527畝,其中東區773畝,西區774畝。東區以綠色、特產業加工企業為主,重點擺放人參、中小藥材及山野菜加工等企業,打造綠色工業園區。西區重點擺放工礦加工企業,打造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園區。地理位置優越,用地價格合理,投資政策優惠。

交通方便

集安嶺北通往遼寧省桓仁縣等地的主要通道。

文教衛生

花甸鎮現有普通中學1所,國小4所,在校生總數1133人,教職工總數130人。高中升學率連創新高。花甸中心衛生院現有職工4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1人。該院診療設備齊全,擁有CT機、進口彩超、全自動血球分析儀、麻醉呼吸機等大型診療設備。經濟收入名列全市農村鄉鎮醫院第一,先後被評為通化市級、省級先進鄉鎮衛生院。

經濟實力

花甸鎮是山區鎮,人參是主要特產之一,栽培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花甸鎮黨委、鎮政府提出“工業富鎮、特業裕民、小城鎮建設興鎮“總體發展思路,堅持以“林業為本、特業為主、糧食為輔“的指導思想,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開發無公害、綠色、特色農產品,創建了中小藥材、綠色人參、林下參、林業育苗、葡萄、山野菜等8個科技示範園區。發展綠色人參生產基地和兩大園區的林下參166.7公頃,趴參25.3公頃,農田栽參1056簾,西洋參2000簾,園參68000簾,中小藥材33.3公頃。農作物綠、優、新、特品種面積359.7公頃。各類養殖專業戶180餘戶。修建新開河萬畝灌溉工程,築起土城攔河壩和新開河堤壩。小城鎮建設實施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提高了小城鎮的綜合功能。2005年,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 526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902.2萬元,林業收入246.5萬元,牧業收入 394.8萬元,哈什螞養殖、水產等漁業收入2.5萬元,工業收入(含鄉企)1437.9萬元,建築業收入39萬元,運輸業收入 83.5萬元,商飲業收入73.9萬元,服務業收入29.3萬元,、其他收入55.4萬元;人均純收入2986元。

地圖信息

地址:通化市集安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