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十二中

臨川十二中

臨川區第十二中學創辦於1956年,原名崇仁縣秋溪中學,校址設在秋溪鎮宜惠渠畔,其前身為崇仁縣秋溪國小附設國中班。1957年,國中部與國小脫鉤,更名崇仁縣秋溪初級中學。1960年,招收高中新生,1962年,又撤銷高中部。“文化大革命”期間,易名崇仁縣秋溪紅衛中學,並恢復招收高中新生。1977年至1979年,招收了一屆師範班。1996年更名臨川市秋溪中學。1999年,更名臨川市第十二中學。2000年,又改名臨川區第十二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川十二中
  • 創辦時間:1956年
  • 所屬地區:臨川區
  • 類別:公立學校
  • 學校屬性:公辦
校園環境,校園設施,教學樓,教師宿舍樓,微機房,校園風貌,

校園環境

綠化、美化、優雅的臨川十二中
該校占地面積51畝,校舍建築2萬平方米,另有耕地83畝,山林100多畝,校辦印刷廠1個。2003年,有教學班40個(高中18個,國中22個),學生2658人(高中1202人,國中1456人);教職工102人,其中高級教師的有22人次,獲市區優質課一、二等獎38人次。教師在各級教育教學刊物發表交流教學論文120多篇。

校園設施

教學樓

臨川十二中第三幢教學樓,頂層設有微機室和語音室
該校堅持艱苦奮鬥,勤儉建校,嚴謹治學,銳意進取,形成嚴謹、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協作、求精、拼搏、爭行的教風,守紀、刻苦、多思、創新的學風,各項工作納入科學化、民主化的管理軌道,教育教學成績喜人。47年來,培養了2萬多名社會主義建設者。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後,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2000多人。

教師宿舍樓

該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管理,依法治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推行聘任制。根據工作需要,設崗定員,教師競爭上崗,優勝劣汰。(二)實行考勤制。學校設立考勤獎,行政人員值日考勤,每天公布考勤情況,獎勤罰懶。(三)建立工作考評制。對班級、年級及處室工作分別制訂考核評估方案,將各項工作 一一量化,每學期考核評估一次,並將考核結果與教工評優、晉級、提升、福利直接掛鈎,獎優罰劣。(四)健全獎勵制。學校設立常規教學獎,文明班級獎,學科競賽獎等,公開競爭,嚴格兌現,促使教師自我加壓,爭先創優。(五)實行年級管理制。選派行政人員擔任年級主任,行政工作通過“三處室”分解到年級,落實到班級。(六)堅持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學校每學年召開一次教職工代表大會,認真審議學校工作報告和財務收支情況,對學校管理實行民主監督,重大決策交教代會討論通過。
該校始終堅持德育置首,教學為中心,全面發展的原則。制定了不同年級的德育工作計畫,由政教處、年級組、班主任、各科教師共同組織實施。另外大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不定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從多方面構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多次被評為市、區文明單位,市、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微機房

該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變填鴨式為啟發式,變滿堂灌為精講多練,變單純傳授課本知識為既講知識,又注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開闢第二課堂,成立“秋苑”文學社、鼓樂隊、文藝宣傳隊、體訓隊和各種興趣小組。每學年都舉辦校田徑運動會和文藝匯演,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愛好和能力。故每年為大專院校輸送了不少的體育、藝術等專業的特殊人才,決非偶然。
1990年旅台秋溪籍人士王茲華先生為學生興建了一棟“楨華”實驗樓,1995年又設立了“王茲華獎學金”,重獎家鄉中學培育出的莘莘才俊,至2003年止,共發放獎學金近40萬元。1999年該校又引進外資200多萬元,在全市率先實行後勤社會化,大大減緩學校生源多而住宿難的矛盾。

校園風貌

臨川十二中校風、教風、學風與雕塑造形
該校創辦以來,根據所處地段偏僻,環境較差的校情,發揚艱苦創業,勤儉建校的精神,年年栽花、種草、植樹,綠化美化香化校園,如今校園宛若花園。
該校準備置田20畝,用於興建標準的運動場和多功能的綜合大樓,完善各項教學設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