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中國漢字)

腥(中國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腥 xīng ㄒㄧㄥ,中國漢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腥
  • 拼音:xīng
  • 筆畫數:13
  • 部首:月
  • 筆順編號:3511251131121
  • 鄭碼:QKMC,U:8165,GBK:D0C8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腥 xīng ㄒㄧㄥˉ
鄭碼:QKMC,U:8165,GBK:D0C8
筆畫數:13
部首:月
筆順編號:3511251131121
筆順:撇、橫折鉤、橫、橫、豎、橫折、橫、橫、撇、橫、橫、豎、橫。

基本字義

腥 <;名> 形聲。字從肉從星,星亦聲。“星”意為“星夜狀態”,“從黑夜到白晝的過渡狀態”。“肉”與“星”聯合起來表示“介於臭味和無味之間的過渡狀態的味道”。本義:介於臭與不臭之間的一種特殊氣味。
1.生肉 [raw meat]
賜腥,必熟而薦之。——《論語·鄉黨》
如:腥生(生的魚肉等食物);腥魚(生魚);腥鮮(水產動物)
[又]生的.
《禮記·樂記》:“尚玄酒而俎~魚.”
2.<名>;魚蝦等的難聞的氣味.
腥臊並御。——《楚辭·屈原·涉江》。註:“臭也。”
王之廚饌,腥螻不可饗。——《列子·周穆王》
水居者腥。——《呂氏春秋·本味》
扁地腥雲。——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腥膩(腥氣油膩);血腥;腥臭;土腥氣
[引]葷腥,帶腥氣的食物 [food with a smelling of fish]。
如:他從不沾腥.
腥腐(腥臭腐敗之物);腥膏(腥葷肥膩的食物);腥血(葷腥)
3.病豬肉中像星或米粒的息肉 [small polyp]
豕盲眡而交睫,腥。——《周禮·內饔
腥 <;形>
1.有腥氣.
胖如脯而腥者。——《周禮·內》鄭注
如:這碗魚湯有點腥.
2.醜惡 [notorious]
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書·酒誥》
又如:腥德(醜惡的品德);腥聞(醜惡的名聲或惡名遠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玉篇》桑丁切《廣韻》《集韻》桑經切,𠀤音星。《說文》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廣韻》豕息肉,肉中似米。《周禮·天官·內饔》豕肓眡而交睫腥。《注》肉有如米者,似星。
凡膏亦曰腥。《周禮·天官·庖人》秋行犢麛膳膏腥。《注》膏腥,雞膏也。
臭也。《禮·月令》仲秋之月,其臭腥。《史記·晉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
穢也。《書·酒誥》庶羣自酒,腥聞在上。《正韻》凡肉未熟曰腥。《論語》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史記·禮書》俎上腥魚。《注》鄭曰:大饗祫祭先王,以腥魚為俎實,不臑熟之也。
《唐韻》蘇佞切《集韻》《韻會》新佞切,𠀤音性。義同。 《集韻》或作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