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腦失調症

脊髓小腦失調症

脊髓小腦失調症,脊髓小腦失調的病因病理,家庭護理,定義,病徵,確診方法,遺傳方式,治療方法,醫療研究近況,復健治療建議,

脊髓小腦失調症

又稱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是遺傳性共濟失調的主要類型,包括SCA1-10。其特徵是中年發病、常見染色體顯性遺傳和共濟失調。Harding根據有無眼肌麻痹、錐體外系症狀及視網膜色素變性歸納為三組十個亞型,即ADCA 1型(SCA1-4,SCA8)、ADCA2型(SCA7)和ADCA3型(SCA5-6、SCA10)。這位臨床病人及家系的基因診斷提供了線索,SCA的發病與種族有關,SCA1-2在義大利、英國多見,中國、德國個葡萄牙以SCA3最常見

脊髓小腦失調的病因病理

一、西醫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明,但大多有家族遺傳傾向,20歲以前起病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20歲以後起病者則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國內外眾多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將Friedreich共濟失調缺陷基因定位於9q13~q21,將OPCA遺傳基因定位於6p24~p23之間。同時發現與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復功能異常等諸多因素有關,但其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病理方面,其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神經細胞的萎縮、變性,髓鞘的脫失,膠質細胞輕度增生,從而出現小腦半球及蚓部、小腦中下腳廣泛變性,浦肯野細胞消失;脊髓後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經細胞萎縮或消失,繼髮膠質細胞增生,後根與脊神經節變性、髓鞘脫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為明顯。亦可見到大腦皮質、基底核、丘腦、橋腦基底核等腦幹部分核團的變性。
二、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組證候屬於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或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致使五臟功能失調使然。其中以腎元虧虛為本。因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並上注於腦,使髓海充養,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即腎精虧虛可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憊,走路不穩,甚則臥床不起。此外,本病與肝、脾二髒功能失調,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腎兩虧,骨無所主,筋脈無所榮養,則足痿脈攣。腎元不足,腎陽虛損,封藏失職,亦可致脾氣虛弱,故見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月經量少或閉經,耳鳴耳聾,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益甚,面色蒼白,便溏納呆,小便頻數,餘瀝不盡,脈虛沉遲。亦可見陰虛火旺,虛陽外越之候。《內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雖然本組證候殃及肝、脾、腎諸髒,但以腎虛為其根本。腎元虛衰,不能上充髓海,作強無權,伎巧不出,故而動作笨拙,步履蹣跚;腎虛而精血不足,不能制約亢陽,陰虧於下,陽浮於上,虛風內生,而致肢體顫振,軀體搖晃;腦失所養,故思維遲鈍,表情呆板,智慧型低下,精神委靡。
目前雖有幾種藥物配方(中藥)緩輕,但治根方法尚無......

家庭護理

①加強營養、改善營養狀況,保持膳食平衡和心理健康; ②多讀書、多看報,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適度參加鍛鍊; ③增進認知活動,努力恢復以前的生活經驗和能力; ④增強病人的定向力,若定向力障礙嚴重時,應避免單獨外出; ⑤促進語言溝通,協助病人增加人際交往,如參加娛樂活動,戶外活動; ⑥妥善保管危險物品,減少室內物品的變動,保障病人安全; ⑦注意清潔衛生,維持病人皮膚的完整性。

定義

小腦萎縮症的正式醫學名稱是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 ,患者的小腦、腦幹和脊髓會產生退化性萎縮,這與 基因變異有關 。致病原因大多數是自體顯性遺傳, 少數為基因突變。一般患者在成年期發病,發病年齡大部份從二十至四十歲開始。

病徵

初期 :
走路時 步履不穩,肢體 搖晃 ; 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中期 :
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 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 “ 重疊 ”; 肌肉不協調感加重, 無法寫字 ; 有時感到 吞咽困難,進食時容易嗆咳 。 晚期 :
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 肢體乏力, 不能站立,需靠輪椅代步。

確診方法

醫生會先依據腦神經系統臨床檢查的程式來判斷病人是否存在 小腦及脊髓 神經失調的病態,然後會查問他的 家族史(包括已故的親人),最後透過核磁共振( MRI )及基因測試 ,才能判斷 病人是否患上小腦萎縮症。

遺傳方式

因為這是自體顯性遺傳疾病,所以若父母一方有小腦萎縮症,則其子女不分性別都將有 50% 機率罹患此病。若其子女未受遺傳,則其下一代也不會因遺傳而罹患此病。

治療方法

這是屬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藥物,治療的重點在復健治療,使患者 盡 可能維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醫療研究近況

現 時全球對基因疾病的研究興趣很大, 隨著醫學的進步,近年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了一些突破性的發展。靠著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可以對患者作更詳細的分類與診斷,而對於其致病機制的研究也有了許多發現。 日後的 發展是無法預測的,醫學上的發現不一定是循序漸進的,有時候一個突破已能破解難題。現時美國、台灣、日本、中國內地都正積極研究。近年提出的“幹細胞移植” 方法,也可能是一條出路。

復健治療建議

雖然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此症,但假如能重視身體的保養,注意飲食、起居,定期做運動,配合小腦萎縮症需要的復健訓練,持之以恆地練習,將有助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以下是一些復健治療的建議:
儘量保持與社會接觸,爭取生活平衡; 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盡 可能與別人多交往,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 培養運動習慣。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狀態的運動,以維持心肺耐力、肌力,使身體的柔軟度處於最佳狀態; 注意生活起居。不要固定在相同的姿勢太久 , 常常活動手腳; 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或言語治療,用以舒緩病情。 在患者親人的愛心照顧下,可增強患者的生命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