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一部政治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6月。

該書摘編了習近平同志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建設,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強調了要充分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要切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要努力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 類別:政治著作
  • 首版時間:2016年6月
  • 字數:約11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品影響,

內容簡介

《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分七個專題,總計三百三十二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130多篇重要文獻。第一部分,說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說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建設,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這是這本書的主體部分。最後一部分,第七部分,是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的論述。

作品目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二、主動把握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
三、堅持從國情出發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顯著提高國民索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六、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七、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創作背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時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2016年,經過多年的接續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第一年,又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民眾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經中央批准,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了《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作品思想

充分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首先要對這一宏偉目標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該書第一部分,習近平同志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刻闡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意義重大的戰略思想。他強調:實現中國夢,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目標。只有如期實現了這個目標,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小康、民族復興,是兩個緊密聯繫、相互交融的目標任務。沒有全面小康的實現,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今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就是在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出的至關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了動員令,強調:現在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衝刺的歷史時刻。今後五年黨和國家各項任務,歸結起來就是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於引領地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它的提出正是從謀劃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引發的,也是圍繞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展開的。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起點。習近平同志指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舉措,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提供重要保障。這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有機整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於引領地位,所有奮鬥都聚焦於這個目標。習近平同志生動地說,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為其提供動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共同推動這一事業滾滾向前。而全面從嚴治黨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根本保證。他強調:推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不動搖,緊緊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三個戰略舉措不放鬆,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新的發展理念的全面貫徹和生動實踐。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的發展實踐必須由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新的發展要求,面對中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黨對中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樹立新的發展理念事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是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需要全黨的高度一致和高度自覺。習近平同志強調: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的發展理念上來,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的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這一全面性的要求,是這個目標的重要意義。認識到這一點至關重要。習近平同志強調:如果到2020年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即使最後宣布了,也無法得到人民民眾和國際社會認可。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對“全面小康”作了進一步深刻闡述,賦予其更高的標準。他指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十三五”規劃綱要充分貫徹和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切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習近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每個方面都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內涵豐富深刻,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該書第二至六部分,收入了這些重要論述。
在經濟建設方面,要主動把握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努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習近平同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圍繞“對新常態怎么看、新常態下怎么乾”這個重大問題,他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對新常態的基本特點、科學內涵等作了精闢闡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為了使全黨對新常態有正確認識,他特別提出要注意克服幾種傾向。一是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二是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三是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他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6年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集中闡述了這個問題。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中國社會生產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他還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製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充分調動各方面發展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習近平同志還對自由貿易區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推進新型城鎮化等作了闡述。
在政治建設方面,要堅持從國情出發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後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一個立足於“破”,一個立足於“立”,體現“破”和“立”的辯證統一,共同致力於推動黨和國家的制度創新,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要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做好統戰工作,深入推進“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要堅持和完善基層民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促使各類國家機關提高能力和效率、增進協調和配合,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切實保持和增強黨的群團工作和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習近平同志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是要增加和擴大優勢和特點,而不是要削弱和縮小優勢和特點。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在文化建設方面,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顯著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實現中國夢,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強大起來。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沒有精神的激勵和支撐,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同志先後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發表重要講話,指導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他強調: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切實抓緊抓好。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要敢抓敢管,敢於亮劍,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鬥爭。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鬥爭,依法加強網路社會管理,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他反覆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社會建設方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和打動了億萬人的心,彰顯了黨中央著力踐行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他強調:抓民生也就是抓發展。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各方面工作,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他強調: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要充分認識中國安全和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抓緊快乾,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這條主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習近平同志特別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的重要使命。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民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就不是社會主義。脫貧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必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同志時刻牽掛著貧困地區民眾的生活,多次到貧困地區調研指導,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確保到二○二○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指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現在,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民眾的熱切期盼。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努力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五位一體”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關鍵在於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這是該書第七部分的內容。
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擔負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經過不懈努力,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民族復興前景越來越光明。在這個時候,決不能“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習近平同志號召全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大幕已經拉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的艱巨任務落在這一代人肩上。現在,正是咬緊牙關的時候,是屏息聚力的時候,是比拼意志的時候。他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軍,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勇於擔當,人民民眾要增強主人翁意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擰成一股繩,以必勝的信心、昂揚的鬥志、紮實的努力投身新的歷史進軍。他動情地說:六十多年前,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一定要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要增強本領,提高解決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能力。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取決於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現在,中國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分工日趨複雜、形態更加高級、國際國內聯動更加緊密,對黨領導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很多同志還缺乏做好工作的本領,存在“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現象,習慣於用老思路老套路來應對,蠻幹盲幹。習近平同志指出:領導工作必須有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善於學習、善於重新學習,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努力成為經濟社會管理的行家裡手。只有全黨本領不斷增強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要充分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靠實幹把既定目標變為現實。“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幹,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幹。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持一張好的藍圖乾到底,切實幹出成效來,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幹部幹部,乾是當頭的,既要想乾願乾積極乾,又要能幹會幹善於乾,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要解決“為官不為”的問題,更廣泛更有效地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黨組織對待幹部,既要嚴格管理,又要熱情關心。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幹部,真正把那些想幹事、能幹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秀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激勵他們更好帶領民眾幹事創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要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運用,要求領導幹部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要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習近平同志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是他系列重要講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書中,習近平同志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和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都作了明確回答。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第一位的是要學習好習近平同志的這些重要思想,落實好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重大決策和部署上來。

出版信息

書名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9787507344875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6-6-1

作品影響

《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入選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幹部教育局向黨員幹部推薦第十二批學習書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