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個類型轉變為另一類型的有序的演變過程。可分為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與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落演替
  • 含義:一個優勢群落代替另一個優勢群落
  • 劃分:原(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
  • 基質劃分:旱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定義,群落演替的特點,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基質的性質,旱生演替,水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過程,意義,

群落演替的定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群落髮生演替的主要標誌: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逐步被另一個群落替代。
**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個物種取代另一個物種是指優勢取代。如形成森林後,喬木占據優勢地位版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
**演替的最高階段受無機環境的限制。惡劣的條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達到最高的森林階段。

群落演替的特點

1.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程。它往往是連續變化的過程,是能預見的或可測的。
2.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覆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
3.演替使群落的總能量增加,有機物總量增加;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群落的結構越來越複雜。
4.頂極群落是演替達到的最終穩定狀態,頂極群落並不是絕對穩定的,而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相對穩定狀態。

群落演替的原因

1.環境不斷變化,,位群落中某些物種提供有利的繁殖條件,而對另一些物種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
2.生物本身不斷進行繁殖、遷移或遷徙。
3.群落內部由於生物的生命活動造成內部環境的變化。
4.生物種內和種外間關係不斷發生變化。
5.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因此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因素。

群落演替的類型

初生演替

起點:從來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了的原生裸地
基本環境條件:無有機質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舉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裸岩上發生的演替:裸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 森林階段
淡水水域裡發生的演替:開敞水體→沉水植物階段→浮葉植物階段→挺水植物階段→濕生植物階段→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階段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可認為是由原生演替發展途中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後成演替系列(subsere)。
起點: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後所形成的次生裸地
基本環境條件:有大量有機質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響因素:自然因素、人類活動
舉例: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棄耕的農田上發生的演替: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叢→喬木林

基質的性質

C.F.Cooper(1913)根據演替發生的性質,將植物群落分為旱生演替(xerach succession)和水生演替(hydrarch succession)。

旱生演替

以裸岩等陸生植物為基礎發生的演替叫旱生演替,演替從乾旱缺水的基質上開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生物群落的形成過程,其演替系列依次為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和森林階段。

水生演替

在水體或濕地中發生的植物群落演替稱為水生演替,演替開始於水生環境中,但一般都發展到陸地群落,如湖泊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轉變過程,其演替系列依次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階段、浮水植物階段、挺水植物階段、濕生草本植物階段和陸地中生階段。

群落演替的過程

群落演替的過程可人為劃分為三個階段:
(1)侵入定居階段(先鋒群落階段)。一些物種侵入裸地,定居成功並改良了環境,為以後侵入的同種或異種物種創造有利條件。
(2)競爭平衡階段。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勢物種定居並繁殖後代,劣勢物種被排斥,在相互競爭過程中共存下來的物種,在利用資源上達到相對平衡。
(3)相對穩定階段。物種通過競爭,資源利用更為充分有效,群落結構更加完善,有比較固定的物種組成和數量比例,群落結構複雜,層次多。

意義

在自然界裡,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現象,而且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們掌握了這種規律,就能根據現有情況來預測群落的未來,從而正確的掌握群落的動向,使之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草原地區應該科學的分析牧場的載畜量,從而做到合理放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