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腸炎

【別名】:細菌性腸炎,腸炎
細菌性腸炎
【類別】:消化內科
【症狀】:細菌性腸炎:發熱、腹瀉、糞便有粘液或膿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里急後重感,即使後仍有餘便未盡的感覺,這時應當服用抗生素。
【病理】: 病因。
【治療方法】: 可用抗生素,在用藥前要到醫院做大便常規化驗,細菌培養,以便根據生長細菌的種類選用恰當的抗生素。 100KG魚內服大蒜素,地錦草,穿心蓮500g,食鹽200g,連用3天可以防治。
【原因】:黴菌性腸炎多發於營養不良或長期套用廣譜抗生素的小兒,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少數可達10次,為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有粘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大便鏡檢可見真菌抱子和菌絲,糞便培養可有真菌生長。病程多遷延,治療也比較麻煩。治療黴菌性腸炎應採用以下方法。 (l)立即停用所有廣譜抗生素。 (2)服用抗黴菌藥物。如制黴菌素每日5~10萬/千克體重,分3次服;克霉唑每日20~60毫克/千克體重,分3次服,其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偶可有手足麻木白細胞減少等;龍膽紫每日 l~2毫克/歲,口服,伴有鵝口瘡患兒先用3%蘇打水漱洗口腔後,再用1%龍膽紫塗口腔,每日2次,一般治療2~3天可痊癒;克霉靈每日20毫克/千克體重,分2次靜脈滴注。 (3)調整腸道正常菌群藥物。如回春生每次 l~2粒,每日3次,口服;米雅每次0.5~l克,每日3次口服;乳酶生每次0.3~0.9,每日3次日服。還可服用葉酸培菲康、促菌生、媽咪愛等。 (4)支持療法。伴有營養不良兒要加強支持療法,可少量輸血漿或入血白蛋白、小兒胺基酸、小兒脂肪乳等。伴有貧血者可反覆少量輸鮮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