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貓尾木(紅樹林植物海濱貓尾木)

海濱貓尾木

紅樹林植物海濱貓尾木一般指本詞條

海濱貓尾木(學名:Dolichandrone spathacea (L.f.) Seem. )是紫葳科貓尾木屬植物。常綠喬木,高5-20米,樹皮灰色至深褐色;小枝粗壯。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具2-6(-8)花,花梗粗壯,花萼綠色,花冠初時綠色,開放時白色,喇叭狀,冠筒上部外面有腺體。蒴果筒狀而稍扁,下垂,通常稍弧曲。

分布於自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等熱帶地區,在中國的海南東海岸和廣東湛江有分布。生長於海岸內灘和河口的積水地,也可在完全不受潮汐影響的陸地生長。

海濱貓尾木是優良的海岸防護林樹種,可作為一種園林綠化樹種在公園、景區和行道上廣泛套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海濱貓尾木為常綠喬木,高5-20米,樹皮灰色至深褐色;小枝粗壯。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具2-3(-4)對小葉;小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6厘米,寬3-7厘米。
總狀花序具2-6(-8)花,花梗粗壯,花萼綠色,筒狀,長4-8厘米,開花時近軸的一方分裂近達基部,呈佛焰苞狀,先端鈍,具反折的短尖頭,尖端外面具有紫色的腺體花冠初時綠色,開放時白色,喇叭狀,冠筒上部外面有腺體。蒴果筒狀而稍扁,下垂,通常稍弧曲,長25-50厘米,寬約1.8厘米,成熟時分裂成2瓣;種子多數,具木栓質的翅,長方形。海濱貓尾木的1年生袋苗,平均苗高為0.65米,平均地徑為0.90厘米;2年生幼樹平均高為1.29米,平均地徑為3.80厘米,平均冠幅為100厘米×109厘米;3年生幼樹平均高為1.83米,平均地徑為7.16厘米,平均冠幅為219厘米×199厘米。

生長環境

海濱貓尾木生長於海岸內灘和河口的積水地,也可在完全不受潮汐影響的陸地生長。土壤多為灰黃色潛育土性明顯的砂土。海濱貓尾木喜光,稍耐陰,樹性強健,生長迅速,喜高溫、濕潤氣候,不耐寒。當1月最低溫為6℃,平均溫為15℃時,海濱貓尾木基本無凍害,芽受害率在10%以下。表明海濱貓尾木耐寒能力較強,在不遭遇特大低溫雨雪災害的前提下能安全過冬。

分布範圍

海濱貓尾木分布於自印度馬拉巴爾海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新喀多尼亞島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海南東海岸和廣東湛江
海濱貓尾木花海濱貓尾木花

繁殖方法

海濱貓尾木果實於7月初成熟。果皮為褐色,成熟的果皮可自行開裂。種子千粒重50-60克。採用沙床播種催芽,7天后出土,待苗高5-10厘米時將苗轉入營養袋(12厘米×15厘米)內培育。營養土由紅壤50%、土雜肥5%、火燒土15%、細沙30%混合而成,並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栽培技術

苗期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苗期需一定的蔭蔽條件,可採用遮陰網(遮陰度50%)遮陰。袋苗定植於高潮灘中,種植規格為4米×4米。定植前後按規範操作技術進行整地、澆水。

病蟲防治

海濱貓尾木在苗期易患猝倒病,莖基部產生水漬狀病變,病部縊縮,擴展後猝倒。所以,應及時拔除病苗,同時噴灑濃度50%利菌克WP10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3-4次。苗期還會有蚜蟲、綠鱗象蟲等危害幼嫩枝葉、頂芽,可用濃度2.5%敵殺死乳油5000-10000倍液、濃度20%速滅殺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濃度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噴灑,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主要價值

海濱貓尾木是優良的半紅樹樹種套用到紅樹林消浪林帶體系建設中,為中國華南的生態環境建設發揮作用。海濱貓尾木不僅是優良的海岸防護林樹種,而且樹姿挺拔,花大而美麗,蒴果形似貓尾,可作為一種園林綠化樹種在公園、景區和行道上廣泛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