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柯(紅椆)

杏葉柯

紅椆一般指本詞條

杏葉柯,是殼斗科喬木,春夏季抽出的新枝及嫩葉背面密被黃棕色卷柔毛,秋後毛全部脫落。雄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花序軸密被柔毛;雌花每3朵一簇,有時兼有單朵散生。殼斗近圓球形,全包堅果,呈不連續的環狀;堅果的果壁比殼斗壁稍厚,堅果頂部被微柔毛。花期3-9月,果次年8-12月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杏葉柯
  • 學名: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山毛櫸目 Fagales
  • :殼斗科 Fagaceae
  • :柯屬 Lithocarpus
  • :杏葉柯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變種,文獻來源,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2米。春夏季抽出的新枝及嫩葉背面密被黃棕色卷柔毛,秋後毛全部脫落。
杏葉柯
葉厚革質,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2.5-4厘米,萌生枝的葉長達20厘米,寬達9厘米,頂部長漸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全緣,有時少數葉片的頂部邊緣淺波狀,側脈每邊10-14條,中脈的下段在葉面微凸起,支脈不明顯或隱約可見,嫩葉乾後葉面常有油潤光澤,成長葉的葉背有較厚的蠟鱗層,帶灰色;葉柄長1-2厘米。
雄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花序軸密被柔毛;雌花每3朵一簇,有時兼有單朵散生。殼斗近圓球形,徑2-2.5厘米,全包堅果,小苞片三角形,或多邊形,通常與殼壁融合,呈不連續的環狀,較幼嫩的殼斗,其上部的小苞片仍為三角形或四邊形且其頂部不與殼壁貼上。
堅果的果壁比殼斗壁稍厚,厚1.5-2毫米,果臍占堅果的絕大部分,堅果頂部被微柔毛。花期3-9月,果次年8-12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100-2 300米常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常為上層樹種。在台灣阿里山上有高達40米、胸徑達2.1米的老年大樹,其最適生境為海拔500-1 000米的坡地。模式標本采自台灣阿里山。
種下等級
b.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 var. praecipitiorum Chun
生境
生境: 常綠闊葉林中, 林中
海拔下限
200
海拔上限
8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內分布
福建省, 台灣省, 海南省, 廣西自治區, 中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中部及南部、福建南部、廣東東南部約北回歸線以南地區、海南。

變種

崖柯(變種)陡崖杏葉柯(海南植物志)
var. praecipitiorum Chun in Acta Phytotax. Sin. 10: 208. 1965; 海南植物志 2: 350. 1965.
葉緣的上半部有波浪狀鈍裂齒,稀偶兼有少數全緣葉,側脈每邊13-18條。花、果期與杏葉柯同。
產於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海南。生於海拔800-1 2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為高大喬木。模式標本采自海南東方縣。
采自海南的材料,其樹皮暗褐色,粗糙,不規則片狀脫落,內皮紅褐色,聚合射線甚明顯。木質部的心邊材區別明顯,心材紅褐色,材質堅重,屬一類材,其氣乾密度為0.88克/立方厘米。

文獻來源

中國植物志 第22卷, 10. 杏葉柯 紅椆、嶺梅(海南島),杏葉石櫟
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Hayata, Gen. Ind. Fl. Form. 72. 1917; A. Camus, Chenes 3: 654. 1954, Atlas pl. 377, f. 22-32. 1948; Li, Woody Fl. Taiwan 89. 1963;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1: 427. 圖854. 1972; 台灣植物志2: 81. 圖 219. 1976. ——Quercus amygdalifolia Skan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506. 1899. ——Pasania amygdalifolia (Skan) Schott. in Bot. Jahrb 47: 660. 1912. ——Synaedrys amygdalifolia (Skan) Koidz. in Bot. Mag. Tokyo 30: 188. 1916.
10a. 杏葉柯(原變種)圖版29: 2-4
var. amygdalifoliu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