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為仁

粦為仁一般指本詞條

憐為仁(William Dean,1807—1895年), 美浸信會向華僑以及在中國本土傳教的先驅之一,著名布道家、教師和翻譯家。道光十四年(1834)被指派為暹羅華人宣教士,次年抵達曼谷,建立了華僑浸會。道光二十二年(1842)移居澳門,後遷香港,道光二十三年(1843)組織了華人浸會,並在香港從事各類傳教活動多年。鹹豐四年(1854)返美。同治三年(1864)再度到香港,光緒十年(1884)返美。1895年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他曾先後組織了5個教會,這些教會又產生了若干個自養的小教會。在香港傳教時用潮州話編了一本英華語彙,曾在英國出版過在華傳教史等著作,涉及基督教各宗派的活動情況,很有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本名:憐為仁(William Dean)
  • 別稱:粦為仁、憐
  • 出生時間:1807年
  • 去世時間:1895年
  • 主要成就:曾先後組織了5個教會
  • 主要職業:美國傳教士
個人生平,翻譯聖經,主要作品,相關人物,

個人生平

1807年,憐為仁出生在美國。後被按立為牧師
1834年春天,他同瑪蒂爾達·科曼(Matilda coman)結婚。 受美北浸禮會的委派,7月2日,憐為仁偕同夫人登上“克什米爾號”(Cashmere)從波士頓起程前往暹羅,同行的還有一批赴東方的傳教士。12月5日,他們來到奄哈士[注釋: Amherst,即今天的吉坎眉。一一譯註],在此停留了一個星期。再次起程時,同行之人有所減少。一個星期後,他們抵達檳榔嶼。同當地的傳教士相處了數日後,他們繼續前行,四天后船抵新加坡,憐為仁夫婦在此下船等待季風轉向。
1835年3月5日,憐為仁夫人去世,留下了他們襁褓中的女兒。喪妻後不久,憐為仁在同樣來自浸禮會的瓊斯(Jones)先生的陪伴下,帶者一個由他們負責照顧的六歲孩童喬治·博德曼(George Boardman)乘上一艘小船,前往幾英里外的海面上尋找即將返回美國的克什米爾號。 他們不但沒有找到船,反而遭到了馬來海盜的襲擊,瓊斯先生差一點溺水身亡,憐為仁也受了重傷。憐為仁開始在新加坡學習漢語,當季風轉向後,他乘坐一艘阿拉伯船前往曼谷。那一年的12月,他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教會,並且為最早皈依的三個中國人施洗。
1837年7月,憐為仁因身染疾病被迫出海航行。
1838年初他來到澳門,3月27日,他在那裡同寄住在郭實臘家中的巴克小姐(Miss Barker)結婚。不久以後,他回到曼谷繼續査那裡從事傳教工作,直至1841年因健康原因前往中國為止 。
1842年他們到澳門後,憐為仁將家人留在當地,自己前往廈門舟山考察。10月下旬,他們移居香港。
1843年3月29日,憐為仁夫人因患天花而去世。 5月28日,憐為仁在該殖民地成立 了一個新的中國教會,並為說潮州方言的中國人建立 了一個新的傳教站,憐為仁還出席了該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香港召開的傳教士大會的所有會議,他和裨治文博士一起受命在8月25日的會上就希臘單詞Baptizo”一詞的中文譯名發表了意見。 在9月1日會上的報告中,他們表示將不再建議用任何譯名來表達該詞,解決的方法是,繼續翻譯工作,等譯本完成後,每一派部可以提出自己的譯名。1844年底,憐為仁離開香港回到美國。
1846年10月,他同咖笠頓牧師夫婦(Rev. Clopton)、啤士夫婦(Rev. G.pearcy)以及詹克思(Jencks)夫婦一起乘坐“科荷達號”(Cohota)返回中國。
1848年9月,憐為仁到上海進行了一次短暫的考察,後經乍浦前往寧波,最後回到香港。
1850年2月22日,憐為仁作為美國政府代表團代表約要夫· 馬里士他(Joseph Balestier)的翻譯乘坐美國船“普利矛斯號”(Plymouth)前往交趾支那和暹羅考察。
1851年,憐為仁獲得了美國的神學博士學位。
1854年他回到美國,在此之日,他已同一位在暹羅差會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女士結婚。由於健康受損,他感到無法再回到中國,因此於1857年辭去了浸禮會的工作。然而,他最終還是恢復了健康,並再度回到傳教事業中。
1864年11月,憐為仁和夫人以及全家經由巴拿馬和加利福尼亞返回香港,途中乘機遊歷了廈門和汕頭。在香港傳教期間曾用潮州話編纂《英華語彙》,其英文著作豐富,論述包括各宗派在華的傳教事業。
1865年,他回到曼谷的傳教站,在那裡工作。
1884年返美。
1895年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翻譯聖經

高德譯本:1848年浸禮會從泰國曼谷請來了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傳教士高德(Josiah Goddard),準備對馬士曼譯本進行修訂。高德從新約開始翻譯,各書均隨時分卷出版:1851年在寧波出版馬太福音,計32頁;1852年在上海出版約翰福音,計28頁;1852年在寧波合併出版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計145頁;1853年在寧波由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出版新約全書,計251頁。新約全書發行多次,後經羅梯爾修改,於1883年在上海再版。高德原想修訂全部聖經,但因健康問題未能完成。舊約部分只譯了創世記(1850年在寧波出版)、出埃及記、利未記等卷。其它都由羅梯爾和憐為仁翻譯,1866年在香港出版舊約全書,1868年出版《聖經新舊遺詔全書》,稱“高德譯本”。

主要作品

中文
1.《祈禱神詩》(prayers and Hymns),22頁; 曼谷;1840年,該書使用歐洲紙,雙面印刷,無頁碼,無書口題名,開篇是一簡短的公共禱告文,之後是私人禱告文,再是主持文和兩篇普通持告文,最後是32首讚美詩,每首部用羅馬字母標音。
2. 《奉勸真假人物論》(Exhortation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True and False),該篇內容包括: 一篇序言、 一篇關於偶像虛妄的專題論文、 一篇討論人和其他物種之間區別的小文以及一篇關於教徒行為的文章,分別於1845年和1847年在寧波重版,共6頁,1847年還在中國南方重版,共9頁,在這一版本中,作者自稱“潮州教會的鄰居”,1849年在香港重版,共12頁,作者署名“為仁者”;此版於當年在廣州重版,共7頁,該篇還以《棄假歸真》為名在香港出版了較小開本的版本,共8頁;此版同樣也在廣州印刷,共5頁。
3. 《馬太福音傳注釋》(Matthew' s Gospel with Notes),廣州;1849年。
4.《使徒言行傳》(Acts of the Apostles),57頁;香港;1849年,這是憐為仁翻譯的新本子。
5.《真道入門》(First Steps in the True Doctrine),40頁;1849年,該書由一系列關於《聖經》各種不同主題的短文組成,並以《舊約》和《新約》所載歷史的大事年表為附錄。
6.《創世傳注釋》(Genesis with Notes),香港;1851年,此為《創世記》的夾注本,作者還撰寫了序言,署名“為仁者”。
7.《出麥西傳注釋》(Exodus with Notes),96頁;香港;1851年,該書形式同上一作品,也有一篇序言,作者署名“為仁者”。
英文
8.First Lessons in the Tie-chew dialect(《潮州方言初階》),4開本; 48頁;曼谷;1841年,這是廣東潮州人所說的方言,而絕大部分曼谷中國移民的祖先部來自潮州。
9.The china Mission(《中國差會》),包括各個教派在中國的傳教歷史以及已故傳教士傳略,12開本; vI+396頁;紐約;1859年。

相關人物

憐為仁夫人
西奧多西婭·安·巴克(Theodosia Ann Barker)是埃徳蒙·H.巴克(Edmund H. Barker)的女兒。1819年3月29日,她出生在英里的塞特福特(Thetford),家中還有一個姐姐,由於父親在文學界有一定地位。西奧多西婭幼年多得益於父親的指導,從13歲到16歲,她在布拉康戴爾(Bracondale)的寄宿學校學習。該校是由子利·科克·海特[注釋:英國詩人 一譯註]的住子們負責管理,並由詩人的母親所辦之協會資助。17歲時,西奧多西婭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宗教性上部已顯得成熟,因而成為了東方婦女教育促進協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她在英國時就已開始在塞繆爾·基德牧師的指導下學習漢語,1837年8月10日,西奧多西婭乘坐“哈森號”(Hashemt) 呂開格雷夫森德,該年年底抵達澳門,她寄住在澳門郭實臘的家中,同時繼續學習漢語。1838年3 月27日,同憐為仁牧師在澳門結婚,自此西奧多西婭陪伴她的丈夫輾轉各地,直至1843年3月29日去世為止。
憐為仁夫人的中文作品:
《以來者言行紀略》(story of Elijah),該篇節選自《舊約》,分16章講述了提斯比人以利亞的生平事跡,作者自署“為仁女士”,1841年在新加坡重版,共13頁,1849年在香港出版了修訂本,共20頁,作者署名“為仁之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