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訊息,覓使寄此二首

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訊息,覓使寄此二首

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訊息,覓使寄此二首
  • 創作年代:大曆元年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唐詩
  • 作者:杜甫
原文,注釋,作者簡介,

原文

亂後嗟吾在,羈棲見汝難。
草黃騏驥病,沙晚鶺鴒寒。
楚設關城險,吳吞水府寬。
十年朝夕淚,衣袖不曾乾。
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
風塵淹別日,江漢失清秋。
影蓋啼猿樹,魂飄結蜃樓。
明年下春水,東盡白雲求。

注釋

【鶴注】詩云“十年朝夕淚”,自天寶十五載避亂與諸弟相別,至大曆元年,為十年,當是其時作。
亂後嗟吾在,羈棲見汝難。草黃騏驥病①,沙晚鶺鴒寒。楚設關城險②吳吞水府寬③。十年朝夕淚,衣袖不曾乾。
(此章,兄弟別離,而致相思之(,) 意。草黃句,承亂後,自憐貧老。沙晚句,承羇棲,傷弟飄零。關城險,己不能往。水府寬,弟不可知。故久別悲哀而涕淚常流也。【顧注】詩云十年,而題曰三四載,蓋相別者十年,無訊息者三四載耳。夔峽最險,如設關城。三江震澤,水府甚寬。)
①孔融論:“馬之駿者,名曰騏驥。”②《枚乘傳》:深壁高壘,副以關城。《史記》:蜀伐楚,楚為扞關以距之。《後漢·郡國志》:巴郡魚復縣,有扞關。③《海賦》:“爾其水府之內,極深之庭。”
其二
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①。風塵淹別日,江漢失清秋②。影著啼猿樹③魂飄結蜃樓④。明年下春水,東盡白雲求。(次章,念弟遠離,而致欲訪之)意。
首聯,弟在江左。次聯,身在夔州。五六,客夔而想江左。七八,去夔而尋江左也。【邵注】定越州,言不在杭州,定在越州。風塵,指兵戈。《杜臆》:失清秋,謂淹別之久,又蹉過一秋矣。【趙汸注】盡字正應定字,惟傳聞莫定,故須盡歷雲水以求之。【顧注】古人望白雲而思親,公於手足之誼亦然。)
①《唐書》:杭州餘杭郡,越州會稽郡,俱屬江南西道。【邵注】杭州,即今浙江省治。越州,今為紹興府,在杭州東二百里。
②何遜詩:“淒清江漢秋。”③盧照鄰《巫山高》詩:“莫辨啼猿樹。”④《史·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陳藏器《本草》: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台,海中春夏間,依約島漵,常有此氣。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