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涌社區

2002年,原福涌村、寮後村、金溪村三村合併為新的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涌社區
  • 辦公地點:設在寮後
  • 2006:改制為社區
  • 寮後古榕:該樹高14丈,樹冠覆蓋面2.4畝
基本概況,歷史古蹟,

基本概況

2002年,原福涌村、寮後村、金溪村三村合併為新的行政村。
福涌社區
原福涌村:北宋末年(1126年),宋宮梁仲卿偕子溪甫從石頭村(古村名,與今沙涌毗鄰,已廢)遷居於此,以其姓氏命名梁家基,仲卿身故,溪甫以村有河涌圍繞,易稱曲涌,後認為是福地,清道光初年改名福涌,沿用至今。
原寮後村:元代中葉,劉姓人從隆都雲漢(屬今沙溪鎮)遷此搭寮養鴨,因村在鴨寮後面,故名。1983年併入福涌鄉,1986年復分。
原金溪村: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李沛美、沛德兄弟倆等從隆都涌邊(屬今沙溪鎮)遷此建村。東倚梅嶺,南有陳薄坑溪水向注入石岐河,溪流狀似獸角,李沛美贊此乃“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之地,遂命名金角環。民國六年(1917年)易稱今名。1983年併入福涌鄉,1986年12月復分。

歷史古蹟

福涌“功建鐵城梁公祠”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此古建築是鐵城府為表彰梁溪甫及其四個兒子參與建城之功而建的祠堂。梁溪甫為良都福涌村人,是當時邑縣的能工巧匠,原香山寨官陳天覺建鐵城而選中梁氏為總設計師。1154年,五桂花香的鐵城建成,良都沙涌望族馬氏及其他縉紳認為梁溪甫及其四子建城有功,建議縣署在其家鄉建梁氏紀念祠堂,永遠表彰其功。“功建鐵城梁公祠”建祠已有845年歷史,祠門以石欄環繞,全祠以磨光的古青磚,石木頂樑柱,木桁瓦蓋結構,屬三進天井,耳廂唐宋建築風格;並集嶺南建築之精華,顯得莊嚴、深沉而富麗堂皇。整座建築物以磚雕、泥塑、陶瓷、木刻、花草及人物壁畫裝飾其內外,是良都地區保存較完好並具有很高建築藝術的古建築。
福涌社區
此古榕榮登“中華名樹”榜,樹幹圍8米,樹齡為400年,是中山現存的最大榕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