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

社會學家

社會學家是一種觀察和分析社會的方式,他是一個研究者,進行一些研究來理解並解釋他所生存的這個社會,或其他社會。這要求他進行多年的社會學研究。社會學家是一種職業,就像Bourdieu, Passeron et Chamboredon所描述的那樣,他描寫、思考社會而且進行思考和分析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學家
  • 外文名:Sociologist
  • 創建人:孔德
  • 代表人物:奧古斯特·孔德、埃米爾·涂爾幹等
  • 研究主題:社會問題
  • 著作:人文類型、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
  • 作用:觀察和分析社會的方式
概念,概觀,學說,主題,代表,費孝通,

概念

社會學家是指從事社會學領域研究具有一定成績或者具有一定社會聲望的學者、專家或者專業人士。它的研究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相互關係出發,通過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以提供給社會各階層以參考。當今的社會學家已經從過去單一的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演變為兼顧和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在社會學家的眼裡,人往往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的整體而存在。
一般而言,社會學家的觀點和思維,往往不是以事論事,而是以事去闡述和研究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以及社會結構、功能、發生、發展的規律。

概觀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涂爾幹學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巨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Paul F. Lazarsfeld)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紮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鑑。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

學說

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在19世紀,三大社會理論分別是社會進化論、社會周期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它們現在被認為是過時,但是它們卻產生了新理論,像新進化論、現代化的社會生物學、後工業化的社會理論及多邊理論。
社會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複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巨觀社會結構。社會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係,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
跟客觀的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理論家很少使用科學方法及其他事證方式來證明論點。反而,他們面對非常大型的社會走勢時候都使用一些假說。可是,這些假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證明。這正是反對者所批評的重點。對於解構主義者及後現代主義者,他們更質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錯誤地承襲下來。很多時候,社會理論被認定為不可證明的。
可是,社會理論是構成社會學的最大部份。客觀的科學研究經常支持社會理論家的解釋。建基於科學方法的統計研究發現婦女和其他人雖然執行同樣職業,但是收入出現嚴重收入差距。這成為女權主義的複雜社會理論的大前提。總之, 特別是對於純淨的社會學的追隨者,社會理論曾有這樣的呼籲因為它的焦點從個體移到社會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們生活的社會力量。這社會學的洞察多年來都集中在學生和對現狀不滿意的人是因為它假定社會結構和樣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會群組所控制。這暗示了變動的可能性。這暗示了在社會底層的人士受到不該受的壓迫。

主題

社會學家一般研究下列主題:
群體組織方面:家庭-社區—鄉村-集鎮-城市-部落-民族-團體—文化..
群體與組織
家庭
鄰里
兒童遊戲群體
社會組織
社會制度方面:親屬-婚姻-經濟-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體育..
社會過程方面:合作-競爭-戰爭-改革-革命-社會輿論社會價值觀-社會一體化..
社會化
社會角色
規範與越軌
社會變遷
分層與流動
城市化
現代化
社會問題方面:就業-民族分裂-犯罪-環境污染-人口-移民-種族歧視-暴力—貧困..

代表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埃米爾·涂爾幹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齊美爾
威廉·薩姆納(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茲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劉易斯·科塞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
于爾根·哈貝瑪斯(Jurgen Habermas)
利奧塔
呂西安·斯費茲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

費孝通

費孝通(1910-2005)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1910年11月,費孝通出生於江蘇吳江一個重視學校教育的家庭,4歲進入母親創辦的蒙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
1928年,費孝通入東吳大學,讀完兩年醫學預科,因受當時革命思想影響,決定不再學醫,而學社會科學。
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當研究生,1935年通過畢業考試,並取得公費留學資格。在出國前,偕同新婚妻王同惠子前往廣西大瑤山進行調查,在調查時迷路,誤踏虎阱,腰腿受傷,妻子出外尋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費孝通傷愈後,回家鄉農村休養時,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
1936年,費孝通去英國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的中文名《江村經濟》,此書流傳頗廣,曾被國外許多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列為學生必讀參考書之一。
1938年回國後,費孝通繼續在內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農村、工廠、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社區。出版了調查報告《祿村農田》。
1944年,費孝通訪美歸來後不久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曾任清華大學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及譯文《文化論》、《人文類型》、《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