碥石集:二十一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

碥石集:二十一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

《碥石集:二十一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第5集)》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第五期“全國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高級講習班”講稿薈萃,載錄了鄧鐵濤、焦樹德、路志正、任繼掌、朱良春、顏德馨、乾祖望、謝海洲、張琪、陸廣莘、張燦卿、吉良晨、周仲瑛、唐由之、張掌文、詹文濤、石仰山、羅金官、何炎粱、靳瑞、褐國維等二十一位全國著名中醫掌家數十年積累的臨床經驗和診治疑難雜病的診療專長,包括各種現代疾病和疑難病症的防治法則、經驗方藥、診療心得和醫案舉隅等,集中反映了這些著名中醫掌家的掌術思想,是當代名醫臨床經驗和掌術思想之集大成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碥石集:二十一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484頁
  • 開本:32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 作者:鄧鐵濤
  •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8043844, 978721804384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碥石集:二十一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第5集)》對於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掌工作者來說,一書在手,猶如名醫親臨指導。

作者簡介

鄧鐵濤,男,1916年10月生於廣東省開平縣。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會名譽理事,廣東省衛生廳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廣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中醫研究院客座教授,遼寧中醫學院名譽教授,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載入世界名人錄。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曾榮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然。鄧鐵濤教授擅治心血管疾病,並擅於運用中醫脾胃學說論治西醫多個系統的疾病以及疑難雜症,如重症肌無力、萎縮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硬皮病、風濕性心臟病、紅斑狼瘡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著述、主編及編寫的論著18部,發表論文80多篇。專著有《學說探討與臨證》《耕耘集》《鄧鐵濤醫話集》。主編《中醫學新編》《中醫大辭典》《實用中醫內科學》等。1986年開始主持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重症肌無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課題,成果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然,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圖書目錄

寄語21世紀青年中醫(代序)
鄧鐵濤
論中醫診治非典型肺炎
胃痛與消化性潰瘍的辨證論治
焦樹德
“治未病”學術思想淺談
成方活用
路志正
火郁證治探討
胎漏、胎動不安的辨治
任繼學
時疫病毒腹瀉
真心痛救治
伏邪探微
腦髓述要
朱良春
淋證(泌感)治療經驗
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套用
顏德馨
治療內科急症的思維演繹
治療內科急症的臨床經驗
乾祖望
今天我們學的不是本領而是走路
我的治喉病法則
謝海洲
論痿證
五遲五軟治驗
痹證診治談
治痹三要四宜
張琪
脾胃病證治經驗
十棗湯、大陷胸湯、大黃甘遂湯臨證化裁套用一得
陸廣莘
從中醫學出發思考問題
中醫辨證論治的證候反應動力學
張燦王甲
《石室秘錄》的學術特色
《傷寒論》、《金匱要略》方之組合與套用
吉良晨
中醫養生與精氣神
失眠與不寐
周仲瑛
中藥新用拾遺
診余瑣話
唐由之
從“氣血”論治某些眼底難治病
學習《秘傳眼科龍木論》的點滴體會
張學文
顱腦水瘀證及小兒腦積水的診治
從幾則醫話和處方談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詹文濤
截斷法在中醫危重醫學中的套用
傷寒溫病學說在危重醫學中的套用
中醫防治難治病的思路與方法在新世紀將大展宏圖
石仰山
石氏傷科理傷續斷散論
論損傷血瘀及其治療概述
羅金官
羅氏正骨手法秘訣
骨質養生與四季治療
何炎棠
淺談活血化瘀法
靳瑞
弱智四項治療弱智兒童2530例臨床和實驗研究
栩國維
臨證見解
中醫皮膚病辨證綱要

文摘

一、脾胃虛弱證
脾胃虛弱證多見於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等。臨床表現呈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大便溏,食少納呆,四肢乏力,短氣倦怠,舌潤口和,或舌淡苔白潤,面色咣白,脈象沉弱等。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消化不良可加神曲、麥芽、雞內金、焦山楂等;如以泄瀉為主者,脾胃虛弱,健運功能減弱,飲食消化遲滯,舌白苔滑潤,脈濡,宜用參苓白朮散等。筆者臨床經驗,凡泄瀉日久,多見口乾舌紅少苔,為傷陰之候,宜在健脾止瀉藥加葛根、烏梅、訶子等。葛根有鼓舞胃氣上行之功能,且有生津作用;烏梅酸澀,斂益脾陰,助脾之運化,為治療腸滑泄痢之要藥;訶子苦,酸澀,斂陰生津,澀腸斂肺,治久瀉久痢,故對泄瀉日久傷陰最為適宜。筆者擬益陰健脾飲,治泄瀉日久傷陰,見舌紅少苔,口乾咽乾等。
藥用:白朮20g,生扁豆10g,生山藥20g,茯苓10g,五味子10g,葛根15g,烏梅15g,訶子肉15g,甘草10g。
2001年3月治一李姓學生,男,13歲。患結腸炎,日泄瀉3-4次,溏稀如水樣便,腹痛,口乾,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身體消瘦乏力。經腸鏡檢查未發現器質性變,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曾用健脾止瀉藥則咽痛口乾,用黃連、黃柏等苦寒藥則腹痛泄瀉加重,求治於余,根據上述脈證為脾虛日久耗傷陰液,予上方加白芍15g,服藥七劑,腹痛泄瀉、口乾、咽痛俱減輕,連續三次複診服藥21劑而愈。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等,症見脘腹脹滿,食少納呆,或胃脘痛,泛酸,或口吐清涎多唾,舌滑潤者,屬脾胃陽虛,用六君子湯加公丁香、砂仁、炮姜以溫脾陽,較原方效果尤佳。

後記

為了繼承和“搶救”各地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更好地培養和造就中醫事業接班人,自1999年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別在長春、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後舉辦了四期“全國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高級講習班”,並將歷次名老中醫們的講稿彙編成冊,取名為《碥石集》,已出版了四集。去年冬月,我們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委託,承辦“第五期全國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高級講習班”,擬編輯出版《碥石集(第五集)》一書作為該學習班的教材。我們邀請全國著名老中醫前來講學並向他們徵稿,很快得到了回應,僅在短短的數lO天內,就收到了來自全國21位著名中醫學家的來稿40餘篇,內容涉及內、外、婦、兒、骨傷、針灸、五官等不同學科。本集所載醫家皆是醫壇之一代耆宿,數十年來不遺餘力地奮戰在臨床、教學、科研第一線,學識淵博,著作華身,-臨床實踐經驗尤為豐富。他們為培養中醫事業後繼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故而聲譽卓著,更為後學所敬仰和稱頌。綜覽諸名醫之著作,深感他們理論功底深厚,學術精湛,經驗豐富,且獨具匠心,各有特色。字裡行間充滿了名醫們啟發後學、振興中醫的強烈責任感。
本書在編纂過程中,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中醫藥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各位名老中醫的弟子們也給予了大力協助。主編鄧鐵濤教授親為本書作序並題寫了書名,應鄧老的要求,廣東省中醫院的楊志敏和林琳兩位後學撰寫了中醫藥防治sARs的論文,一併附錄於本書之後,在此謹致感謝!
本書出版之際,群賢齊聚羊城,識交師友,深自欣幸。

序言

中醫之振興靠人才,靠2l世紀的棟樑之才。若從終身受教育的角度出發,今天的青年中醫如何成為棟樑?過去有句話:“秀才學醫,籠里捉雞。”中醫藥學是一門多學科相結合的學問,它既是自然科學,又包涵社會科學。文、史、哲是中醫學的基礎,故具有文、史、哲學問的秀才,容易成為名中醫。例如一代宗師岳美中先生,原是一位國小教師,未讀過醫校,唯讀了一段時間不長的中醫函授,岳老卻是周恩來總理九次派到歐亞等國為其領導入診治疑難病的中醫專家。特別著名的是為印尼總統蘇加諾治腎病,保存了他的腎,療效卓著,使世界醫學家驚嘆不已。
我有一位碩士生,錄取之後報到之前,暑假期間指定她背誦《古文觀止》幾十篇,報到後讓她定時對協助導師講解這些文章,以提高其自學古漢語之水平和領會背誦的興趣與好處,為繼續自學古漢語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打下了“文”的基礎。初步結果顯示這位學生的文章寫得比較流暢和有文采。古漢語是中醫學基礎的基礎。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蒙受不少國恥,受盡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燒、殺、搶、掠!作為中國人對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必須細讀謹記,才會奮發自強。中醫的近代史也是一部使人心酸的學術史!必須熟知,以史為鑑才明白中醫學術興廢繼絕的責任之重大。把歷史的重擔變成動力,沒有這種動力的人,會視中醫藥的存廢與己無關,就不會堅決為中醫之振興貢獻自己的一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