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雞壩鄉

石雞壩鄉

石雞壩鄉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因鄉境內白水江中有一巨石酷似報曉雄雞而得名。開發較早,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據考古發現,石雞壩哈南村有馬家窯文化遺址,石雞壩鄉位於文縣西部,白水江中游。東連石坊鄉,南鄰鐵樓鄉,,西與四川省九寨溝縣草地鄉接壤,北靠馬營鄉。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11公里,面積178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56%。鄉政府駐地安昌河,距縣城30公里,海拔1240米。交通便利,省道東青公路穿越鄉境直通四川九寨溝、松潘、平武等縣,縣鄉道安中公路從境內而過直通馬營、中寨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雞壩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939
  • 地理位置:甘肅省隴南市
  • 面積:10588人
  • 人口:10588人
  • 方言:隴南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隴南成州機場
  • 火車站隴南站
  • 車牌代碼:甘·K
簡介,行政區劃,自然狀況,自然資源,水利建設,水利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建設發展,經濟發展,發展構想,地圖信息,

簡介

石雞壩鄉,位於文縣西部,白水江中游。東連石坊鄉,南鄰鐵樓鄉,西與四川省九寨溝縣草地鄉接壤,北靠馬營鄉。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11公里,面積178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56%。鄉政府駐地安昌河,距縣城30公里,海拔1240米。 .

行政區劃

全鄉轄11個行政村(石雞壩、陶家灣、朱元壩、插柳山、水磨溝、沙渠、邊地坪、哈南、岷堡溝、薛堡寨、新關),42個合作社,31個自然村,2437戶,10588人。坐落在岷堡溝里的薛堡寨村是一個藏族村寨,有藏族同胞548人。全鄉耕地面積16124畝,其中水田814畝,水澆地10335畝,旱地4975畝,梯田4138畝,經濟林果1800畝,黨參1959畝,農民人均耕地1.54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284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685.6萬元,糧食總產32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03公斤,人均純收入1000元。

自然狀況

全鄉地貌"一江一河兩條溝,山巒起伏兩邊走",荒山坡陡。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黃豆、洋芋、蕎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核桃等。當地自育白楊樹,為優良樹種。鄉境內盛產的大米,因稻田多為山溪灌溉,米質優良,歷史上曾為貢品。朱元壩一帶山坡"鹽土"多,農家飼養的羊舔食鹽土,羊肥肉鮮,在文縣一帶頗有名氣。
境內為文縣土石流滑坡多發區,水土流失嚴重。1989年8月上旬,連日暴雨過後,新關村對面山崖大面積滑坡造成交通中斷、人員傷亡的危害,一位去九寨旅遊的法國女郎在此香消玉損。邊地坪村、朱元壩村因山體滑坡整村搬遷。郭家坡、沙渠一帶滑坡也越演越烈。

自然資源

水利建設

白水江、中路河穿境而過,此外還有岷堡溝河、哈南河等溪流,水利資源十分豐富,為水電開發和農業灌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石雞壩大渠始建於60年代,哈南和平渠始建於70年代,澆灌耕地面積均在1000畝以上,為文縣"十大水渠"之一,此外還有岷新渠、毛過渠等水渠。1993年至1995年,在隴南地委主要領導親自抓點帶動下,石雞壩鄉實施萬畝水澆地工程,。
經過三年艱苦奮鬥,全鄉民眾集資和投工折合人民幣達到232萬多元,投勞18萬多個,建成44項水利工程,新增水澆地5525畝,加上原有水澆地4812畝,全鄉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0335畝,成為隴南地區第一個建成萬畝水澆地的鄉,人均達到1畝水澆地,促進了全鄉糧食生產。

水利資源

境內的白水江、安昌河、岷堡溝河、哈南河,均有修建電站的良好壩址。白水江畔的柴門關電站裝機 萬千瓦,馬尾墩裝機1.2萬千瓦。安昌河水量穩定,落差大,也有多處建修電站壩址。裝機容量9000千瓦、總投資6000多萬元的安昌河水電站,由省水電公司多經公司承建,始建於1999年,鑿通了2000多米長的引水隧洞,2002年竣工發電。裝機容量630千瓦的民營電站哈南水電站,總投資230多萬元,1999年建成發電。位於岷堡溝口的岷興小電站,裝機容量800千瓦,總投資300萬元,2001年10月建成發電,建設工期僅13個月。

礦產資源

境內新關、郭家坡、剪子坪一帶有岩金礦。新關金礦為文縣主要黃金礦山,金屬藏量12噸。1992年,建立全縣第一家股份制黃金企業--新關黃金開發有限公司,已累計生產黃金100多公斤。縣上還在縣城建起黃金冶煉廠,形成採礦、堆浸、冶煉一條龍。

旅遊資源

境內柴門關地處文縣與九寨溝縣交界處,兩縣以青龍橋為界。柴門關為文縣著名雄關,位於萬山眾中,是古陰平通往四川松潘的重要關隘。白水江自松潘流來,自柴門關流入文縣境內。關內山勢陡峭,懸崖連閣,棧道通徑,江水湍急。峭壁上刻有"秦蜀鎖鑰"四個字。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古為拒吐蕃入關的險關要隘,歷史上曾有征戰廝殺,如今成為漢藏同胞的友誼之關。柴門關東南有哈南寨,位置極為險要,坐落在白水江南岸,屬文縣四大邊寨之一,歷史悠久,明代此處建有規模較大的王鎮寨,東南西北四門齊全,城牆偉岸矗立,有寨牆遺蹟,曾立建一大古廟,名"哈南大佛寺",全銅鑄佛稱"祖師爺"。1958年大煉鋼鐵被毀。今該寨有390戶、1800多人口,與四川九寨溝縣草地鄉接壤,過去雙方曾因柴山和採金爭執,引起兩縣政府關注,如今關係逐步得到改善。

建設發展

石雞壩鄉上壩、下壩,是石雞壩的黃金地帶,沃野千頃,水豐地潤,發展農業條件優越。70年代末,村黨支部書記李應富帶領民眾發展集體經濟成績顯著,曾出席全國勞模表彰大會,鄧小平同志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狀。農村實行責任制後,全鄉也湧現出一批治窮致富的帶頭人,如新關村支方秀榮、朱元壩村支書李曼榮等。
1997年以來,石雞壩鄉利用毗鄰九寨溝和光照充足、灌溉、交通便利等優勢,在地縣領導的主抓和縣農牧局、財政局、扶貧辦、農行、信用社等有關單位幫扶下,在白水江畔石雞壩村發展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栽培蔬菜,面積105畝。其中,建成溫室112座, 75畝;塑膠大棚50座,30畝。還廣種冬播地膜洋芋,面積發展到1000畝左右。各類蔬菜年產量200多萬公斤,銷往縣城和九寨溝、四川廣元、綿陽、成都等地,為農民增收150多萬元。反季節冬春蔬菜已形成規模,成為全縣高效農業的亮點,並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帶動了全縣蔬菜發展。

經濟發展

在鄉黨委和政府領導下,石雞壩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均有發展。一、綜合經濟實力增強。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修梯田1600畝,新增水澆地1200畝。實施科技興糧,推廣良種,支柱產業有了新突破,經濟林果、冬春蔬菜開發成效明顯。三、基礎設施加強,修復岷堡溝大渠,興建4村6處人飲工程,東青公路改造一期工程完工,石雞壩國中教學大樓建成,移動通訊投入營運,11個行政村大多數社通電、通水、通電話。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元,比1998年的814元增加186元。全鄉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2輛、拖拉機120多台、電視機1000多台。移民搬遷新村正在建設之中。五、社會各項事業得到新的發展。六、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

發展構想

石雞壩鄉黨委和政府主要工作任務是: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著力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全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基本思路是:立足三大資源優勢(光熱氣候,水能,地下礦產),強化兩個基礎(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以公路、電力和市場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四個產業(畜牧業,經濟林果,中藥材,冬春蔬菜),推進三個發展(大工業,村辦企業,非公經濟),全力把握抓水、穩糧、興林、開礦、修路、辦電等6個戰略重點,努力形成以資源開發為龍頭,以糧食生產為基礎,以工業經濟和產業經濟為主體,以多種經營和第三產業為兩翼的具有石雞壩鄉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新格局。

地圖信息

地址:隴南市文縣四八四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