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井

石炭井

石炭井街道辦事處,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市境北端、賀蘭山北麓,隸屬於石嘴山大武口區

石炭井原為石嘴山市下轄城市區,曾稱石嘴山市第三區。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更名為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管轄原石炭井區城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炭井街道辦事處
  • 隸屬石嘴山市大武口區
  • 明代稱號:“上迭里口”
  • 物產資源:太西煤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狀況,社會文化,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石炭井地處賀蘭山北麓,明代稱這裡為“上迭里口”,蒙語音譯為產石炭的地方。民間稱此為石炭溝,1941年改今名。原為平羅縣轄地。
石炭井在秦統一六國前,即長期為北方少數民族遊牧之地。
秦朝建立後屬北地郡,漢朝時又屬廉縣。而後自三國至十六國時期,長期被少數民族占領。
北魏時屬薄骨律鎮,西魏時屬靈州普樂郡,北周屬懷遠郡,至隋朝時期歸屬靈州懷遠縣。
在宋、西夏、元分別統治的時期,同屬定州。
明朝置“平虜(平羅)守御千戶所”,當時石炭井地區有多被稱之為“上迭里口”(蒙古語)。
清朝時期屬平羅所,後又置平羅縣。
民國時期,該地區挖煤者越來越多,故被民間稱之為石炭溝,石炭即為煤之意。
1941年寧夏建設廳廳長李翰園視察此地時,更名為“石炭井”。1958年為保證酒鋼的煤炭供應,國家開始投資建設石炭井礦區。
1959年1月,“代開煤田建井公司”成立,管理石炭井礦區事務。當年5月,寧夏和內蒙古勘清了界限,石炭井地區劃歸寧夏平羅縣轄。11月,在石炭井建立了區一級的縣轄鎮,轄石炭井、大蹬溝、清水溝和大武口公社。
1960年7月,在此成立了平羅縣大武口鎮,駐石炭井。
1963年,大武口鎮劃歸石炭井管轄。
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石炭井設立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鎮裡派出機構。
1970年,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分出,撤銷街道辦事處,組建為石嘴山市石炭區。
1973年6月,石炭區更名為石炭井區。8月,銀北地區成立,石炭井區劃歸銀北地區直管。
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石炭井區劃歸石嘴山市管轄,改為石嘴山市第三區。
1981年,第三區更名為石炭井區。石炭井區轄新華北街、新華南街、白芨溝、溝口等4個街道。(*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石炭井區轄4個街道。總人口:60389人;各街道人口: 1.新華北街街道:21338人;2.新華南街街道:11811人;3.白芨溝街道:19139人;4.溝口街道:8101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更名為石炭井街道辦事處。

自然資源狀況

太西煤
太西煤被譽為寧夏的“黑寶”,在國際上被稱之為“煤中之王”,與著名的越南鴻基煤齊名,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寧夏和越南有儲藏。這種優質無煙煤屬珍稀煤種,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等優良品性,是目前國際市場上賣價最高和最搶手的煤種。
太西煤含灰分低,僅8.54%;含硫分低,僅0.3%;含磷分低,不到1%;而發熱量高達每克7900大卡。煤質超過北京、陽泉、焦作、晉城等無煙煤,居全國之首,可與世界有名的無煙煤--越南鴻基煤媲美。
馳名中外的"太西煤",以寧夏汝箕溝、白芨溝、大豐礦所產最佳。不僅大小、形狀都加工成一個規格,而且烏黑晶亮,觸之不染,燃之無煙。既是理想的化工原料,又是國外古式高級住宅壁爐的上等燃料。
太西煤的用途很多:可以直接用於冶金高爐噴吹,每噸太西煤可代替焦炭1-1.8噸,經濟效益十分理想,太西煤粉直接噴入高爐,每噸可折合煉焦原煤3.25-4.25噸。由於太西煤中有害雜質甚少,而且發熱量高,是理想的鐵礦粉燒結燃料。由於太西煤低硫、低磷、鈣化學活性、高塊煤率的特點,可以代替焦炭用於化肥廠生產。太西煤還可以作原料生產碳素製品、電石、活性炭;太西煤還是淨化水質的理想材料,可以代替高價進口的水質淨化劑;太西煤作原料製成的炭質吸附劑,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進行的田間小區實驗中,取得了罕見的防治效果,達98.2%。目前世界上合成尼龍用的載體活性炭大都以果殼為原料,價格昂貴。採用太西煤為原料的載體活性碳已經通過小實驗鑑定,降低了載體活性炭的成本。
太西煤燃燒的時候無煙、無嗅、無味、火力強,是理想的民用燃料。海外一些國家的居民家庭就是把這種塑膠袋裝的煤塊連同塑膠袋一起,直接放進壁爐里燒火取暖的。太西煤如今已經遠銷到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香港地區,海外富翁以能燒到太西煤而自豪。
石炭井

社會文化

石炭井與賀蘭山精神
現在已經併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石炭井,地處賀蘭山腹地,為銀川平原天然之屏障。蒙語稱這裡為“上迭里口”,意為“產石炭的地方”。後來,前來挖煤的人漸多,稱這裡為“石炭溝”。1941年正式稱為石炭井。1960年,這裡成立石炭井礦務局。1970年10月成立“石炭區”,1973年6月改稱“石炭井區”。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石炭井已成為新興的煤炭工業區,並因出產“太西煤”而享譽國內外。 元代以前,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在此屯兵打仗。明代蒙古韃靼等部越過或占據賀蘭山多次侵擾寧夏境域,明廷不僅在此修築關隘,派兵把守,還經常與入侵的韃靼部落展開戰鬥。解放初期,叛變後第二次當土匪的郭栓子,以賀蘭山為巢穴禍害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集中8個步兵營、2個騎兵連和3個偵察連,以絕對優勢兵力,將郭栓子等在大峰溝內皇城生擒。後來又經過50多次圍剿,消滅了賀蘭山全部土匪。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全國備戰備荒,準備打仗,石炭井成為華北進入西北的戰略通道和西北地區的前沿,軍事地位驟然提升,一度成為寧夏駐軍最多、全國駐軍最密集的縣區之一。在當時加強戰備、準備打仗的狀態下,部隊一進山就投入建山守山的任務之中,條件極其艱苦。一次,一位母親到部隊看兒子,戰士請假到石炭井去接,因錯過了惟一的一趟班車,戰士硬是背著年老體弱的母親步行幾十里山路回到了駐地。後來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視察守山部隊,聽說此事後,潸然淚下,深情地說:“戰士可愛、可敬、可憐啊!”隨即特批駐賀蘭山部隊的數百頭毛驢列入軍事實力,每個連隊裝備一輛毛驢車。因為當時部隊拉水、接人、種地等活,幾乎都是由毛驢承擔的,戰士們戲稱為“驢吉普”。石炭井百里礦區不論是地方還是部隊,幾乎是男性的世界。部隊進山不久就作出了“幹部不準在石炭井地區找對象、結婚”的規定。這並不是因為“礦山兒女”不配做軍人的妻子,也不是幹部不願意迎娶她們,而是因為礦工給部隊提了意見,為了軍民團結和駐地的穩定,部隊在好多年裡都在不折不扣地執行著這條看起來似乎不近情理的禁令。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自治區組織了一個近百人的大型新聞採訪團參觀訪問石炭井。在坑道中,這些“最可愛的人”用鐵錘和鋼釺等簡單的工具,每天“挖山不止”,進行國防施工。當聽說不少官兵為了戰友的安危,爭先排除啞炮或頂住塌方的石塊,獻出了寶貴生命時,所有的記者和工作人員的心靈被震撼了,都流下了熱淚。1987年秋,賀蘭山暴發山洪,7名戰士為搶救被洪水困住的8名婦女、兒童時,兩名犧牲,他們被駐地民眾譽為“七勇士”。1991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寧夏部隊,揮筆題詞:“繼承延安優良傳統,當好賀蘭山衛士”。20多年中,幾代官兵以共和國軍人的忠誠和青春的年華,鑄成了賀蘭山鋼鐵長城般的屏障,近百名幹部戰士長眠在這裡。如今,官兵們培育出的 “賀蘭山精神”,至今在寧夏,乃至全西北部隊中弘揚。

行政區劃

石炭井街道辦事處(4個):保留文化街、新華街、雙橋街社區,將豐安街社區和紅光街社區合併成立新紅光街社區。
石炭井辦事處。東至賀蘭山山腳;南:寧蒙省界至91號界樁向東沿大幹溝—白香灣—小乾溝—韭菜溝溝口;西至寧蒙省界;北至惠農區與大武口區界線。
白芨溝街道辦事處(2個):保留大峰社區,將白芨溝社區和麻黃溝社區合併成立新白芨溝社區。
溝口街道辦事處(2個):保留翠柳社區,將綠洲社區和青屏社區合併成立新綠洲社區。
白芨溝辦事處。東:姚汝公路向北沿四道溝—水溝—水溝門—上峽子—下峽子—大風溝—大風溝溝口—賀蘭山山腳線—歸德溝溝口;南至姚汝公路;西至寧蒙省界;北:寧蒙省界至91號界樁向東沿大幹溝—白香灣—小乾溝—韭菜溝溝口。
溝口辦事處。東至包蘭鐵路;南:包蘭鐵路至二農場渠段以銀汝鐵路為界,二農場渠至110國道段明水湖農場農田與新民村農田之間的道路為界,110國道至賀蘭山山腳段以大武口沙溝北側的道路為界;西至賀蘭山山腳;北至惠農區與大武口區界線。
石炭井區位於石嘴山市市境西部、賀蘭山北麓。明代稱這裡為“上迭里口”,蒙語音譯為產石炭的地方。民間稱此為石炭溝,1941年改今名。原為平羅縣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