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漢語詞語)

知事(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知事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zhī shì,指通曉事理;中華民國初期對縣一級最高行政官的稱呼。語出《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事
  • 外文名:sensible
  • 拼音:zhī shì
  • 注音:ㄓㄧ ㄕㄧˋ
  • 詞性:名詞
  • 同義詞:知縣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1) [county magistrat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初期對縣一級最高行政官的稱呼。
(2) [sensible]∶通曉事理;懂事。

引證解釋

1.通曉事理;懂事。
漢·劉向列女傳·梁夫人嫕》:“天子感悟,使中常侍掖庭令雜訊問,知事明審。引見,對上泣涕,賞賜累億。”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商小姐見兄弟小時母子伶仃,而今長大知事,也自歡喜他。”
清·李漁《意中緣·悟詐》:“到底是老人家知事。”
2.主管事務。
《管子·戒》:“於國有所不知政,於家有所不知事,必則 朋 乎。”尹知章註:“若皆知之,則事鐘於己,將不勝任而敗。朋能有所不知,故可以移政。”
3.官名。地方行政長官的名稱。宋時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稱為權知某府或某州或某縣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明清徑稱縣級地方行政長官為知縣,民國改知縣為縣知事,省稱知事,後又改知事為縣長。
郭沫若《黑貓》六:“府縣的知事那時都還是舊人,知府姓李,是雲南人,和城內一家姓李的豪紳認了同宗。”
4.官名。明清時代的屬官名。明清之廉訪司、通政司按察司鹽運司等及各府皆置知事。
5.僧職名。掌管僧院事務。後稱為住持。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本朝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總稱主首。而 宣和 三年禁稱主字,改曰管勾院門,同管勾院門事,供養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至 建炎 初,避御名,並改曰住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