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廟景區

真武廟景區

真武廟景區由廟灣古城和興國寺兩大塊構成。自2009年12月動工,於2011年6月22日舉行竣工典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真武廟景區
  • 地理位置:阜寧縣老城區
  • 占地面積:42.3畝
  • 總投資:1.5億元
廟灣古城,興國寺,建設情況,景區歷史,景區各樓宇介紹,

廟灣古城

廟灣古城由古城門樓、縣衙、夫子殿、卻金亭、通濟橋、古街等構成,秉承明清時期的徽派風格,融入江南園林建築,粉牆黛瓦,木門格窗,結構嚴謹,古式古香,雕樑畫棟中充滿傳統風格,木雕回紋里滲透著古典氣息。

興國寺

興國寺現占地16.23畝,經統一規劃,保留保留原正殿三間,新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藏經樓、法堂、寶塔及客堂、齋堂、僧寮等設施。

建設情況

真武廟景區建設是阜寧縣委、縣政府自2009年以來實施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由興國寺擴建和廟灣古城興建兩部分組成。其中,興國寺擴建工程主要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和四大菩薩殿等12項單體建築,雕樑畫棟、飛檐層疊,凸顯明清建築風格。廟灣古城興建工程占地21.3畝,建築面積6908平方米,建有迎薰門樓、縣衙、夫子殿、卻金亭、三官殿橋、古街、城門樓、牌樓、門廳等仿古建築,古色古香,呈現出古典徽派建築風格,是阜寧歷史文化的縮影。

景區歷史

阜寧在隋唐以前稱黃浦,到了北宋時因真武廟建在射陽河的拐彎處,古阜寧稱叫廟灣,在明朝成歷二十三年時,由漕撫李戴建造城池,人們就把阜寧的城池叫著廟灣古城了。
早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57年,阜寧地方百姓在官員的帶領下,在現阜寧城的東邊二十里處的蛤蜊港,也就是阜城鎮的合利社區,發生過一次激烈的戰鬥,阜寧軍民打敗了來犯的倭寇,取得平倭大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政府出兵救援,要求沿海一帶的重鎮設防,此時,駐節阜寧的漕撫李戴便向當時的淮安府申請築城一事。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正是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掠奪的時期,此時的阜寧是鹽業重鎮,為防止倭寇的搶劫,當時主政廟灣的漕撫(就是當時在阜寧管理鹽業漕運的官職,)率領阜寧的地方百姓,築土壘牆,建成的阜寧城。當時的阜寧城周長是725丈5尺,東西長220丈,南北長110丈,城牆高1丈6尺。當時的城牆牆址厚5尺,城牆頂厚只有1尺。後來經過不住的修建,到了清雍正九年也就是公元1731年,離今天280年前,阜寧設縣,改廟灣鎮為阜寧城。到了乾隆四年,當時的知縣王連壁向淮安府申請銀兩,大修阜寧城,並在城外專門設立窖場,燒制城磚,建成了純磚頭砌成的阜寧城。後來由於戰爭和年久失修,到了民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23年阜寧城池被拆掉,用出賣城牆磚的錢興辦學校。歷時327年的廟灣古城從此不復存在。
許多文人雅士在登臨城樓時,吟風弄月。其中最著明就是明代詩人李長科在此曾寫過的一首詩。裡面有這樣兩句“射湖南去綠波長,入望蒼煙更渺茫…..欸乃數聲天地遠,卻疑此境是瀟湘”。
現今廟灣古城內的樓宇,這是按照古阜寧城的建築形式進行建設的。古阜寧是鹽業的重要產地,許多徽商是做鹽生意的鹽商,他們以揚州為大本營,在阜寧建築豪宅。所以,在古代阜寧城裡留下了許多徽派的建築。

景區各樓宇介紹

望波樓。明代詩人李長科描寫射陽河的詩句“射湖南去綠波長,入望蒼煙更渺茫”。此樓臨射河,取名“望波樓”。
會賢樓。古阜寧有射湖八景,文人雅士相聚阜寧,吟風詠月,取名“會賢樓”。
新豐樓:取射湖八景中“新豐酒帘”的典故,古阜寧豐橋市場非常繁華。
定海樓:古阜寧小南門為定海門。
晴雲軒:此樓單體較小,取“海市晴雲”典故。
熙春軒:和晴雲軒相稱,意為春日陽光明媚。
含翠軒:單體較小,周邊有常綠樹映帶其間。
關月樓:取古阜寧“關月潮聲”的典故。
鹽運樓:阜寧歷史上鹽業發達,鹽運使駐節阜寧
曲瀾樓:阜寧歷史上東臨大海,河道縱橫,有“曲港回瀾”景觀。
射湖閣:射陽河古稱射陂,人稱射湖,多少文人雅士為射湖吟詩作文。
文淵樓:古阜寧文化昌盛,興教育人。此樓靠近夫子殿,故取文化淵博之意。
玉帶樓:廟灣古城有玉帶河。
觀海樓:古阜寧城東城門叫著觀海門。
藝文樓:抗戰時期,陳毅在阜寧創辦湖海藝文社,和阜寧廣大士紳組成抗日統一戰線。
江淮樓:阜寧有江淮樂地的美稱,新四軍曾創辦江淮銀行,打破敵人經濟封鎖,改善了根據地民眾的生活。
文峰樓:古阜寧八景中有“文峰夕陽”一景。
拱辰樓:拱辰是古阜寧的北城門,辰指天上的日、月、星,拱辰樓在古城內的北面,故取名拱辰樓。
臨水軒:面前有小溪,溪上有通濟橋,故取名臨水軒。
靜香軒:取心靜茶香的典故,古有靜香書屋,現在這裡用做文物陳列,故取名,靜香軒。
崇禮門:阜寧自古人文薈萃,文教昌盛,崇尚禮儀,勤勉上進,取名:崇禮門。
黃浦橋:古代阜寧在隋唐以前稱為黃浦,所謂黃浦就是淡水和海水交匯處的高地。當時,古阜寧在隋唐以前是射陽河的入海口,人們便此處稱為黃浦了。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座小橋叫著:黃浦橋。
新豐橋:在清康熙年間,阜寧的新豐橋集市非常繁榮,來往客商特別多,在集市周邊的小酒店也隨之多了起來,古阜寧八景中有“新豐酒帘”一景。新豐橋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兩座小橋所跨越的河道叫玉帶河。它小巧彎曲,像古代官人環在腰間的玉帶一樣,叫著玉帶河。
連線城門到縣衙的這條路叫著:迎薰路。因為古阜寧城叫著迎薰門。
靖淮路的典故是古代的阜寧城西大門叫靖淮門。由於古代黃河奪淮入海,阜寧常受水災,阜寧百姓個盼淮水安瀾,所以叫著靖淮門。
翰林路:是連線東門到夫子殿的一條路。古代阜寧人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
杏壇路。靠近夫子殿,用孔夫子當年在杏壇誨人不倦的典故命名。
平倭街: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阜寧軍民打敗倭寇,取得平倭大捷:並在阜寧的城皇廟中設立平倭碑。故用平倭命名。
城廂街:清朝滅亡之後,阜寧城一度稱為城廂鎮,所以,用一條街道的名字記述這段歷史。
卻金亭:是為了紀念明朝嘉靖年間的兩淮鹽運使而建的。兩淮鹽運使范聰為官清廉,惠及百姓,他調任四川任參政使時,非常貧困。阜寧百姓為感謝他造福阜寧,就籌款相送,范堅決不收,地方百姓就在原古阜寧鹽課司南的鹽市口為他建了一個亭子叫卻金亭
通濟橋:是明朝期間阜寧鹽岡河上的一座橋,原來的橋是一座純石頭橋,由48塊大石頭和96塊小石頭砌成,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天,由於海潮的作用,這座橋的拱正好呈半圓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