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奇安

盧奇安,古希臘諷刺散文作家。無神論者。又譯琉善。出生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境內的薩莫薩塔城。

基本介紹

  • 本名:盧奇安
  • 所處時代:古希臘
  • 出生地:敘利亞境內的薩莫薩塔城 
  • 主要作品:《真實的故事》、《盧奇安對話錄》
  • 身份:諷刺散文作家
基本信息,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社會評價,主要思想,影響,

基本信息

他的父親是一個貧苦的手工業者。他年輕時曾被送去學習雕刻,後來致力於研究演說術,曾在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等地週遊和講學。在演說術方面取得相當的成就之後,他對這種職業感到失望,轉而研究哲學。約公元 165年以後,他在雅典居住過一段時間,晚年移居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曾任本城的法官,卒年不早於公元 180年。相傳他的作品多達84篇,其中《盧奇奧斯》等近10篇,一般認為是偽托。

人物生平

盧奇安生活在羅馬的奴隸制度開始衰敗、但羅馬帝國仍然保持著表面平靜的時代。當時希臘的宗教、神話、哲學和各種文學體裁,甚至古典時代阿提卡方言都在復興,詭辯派思潮廣泛流行。而在羅馬帝國統治下,演說術脫離生活,失去了過去所具有的社會政治意義,單純追求藝術性和趣味性。盧奇安早期的作品,如《喪失遺產的人》、《蒼蠅頌》等,完全處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之下。《演說術教師》在他的創作道路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從此以後,他繼承古典時代的遺產,把哲學對話和希臘舊喜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主要體裁──喜劇性的諷刺對話。這個階段的作品有《宙克西斯》、《論房屋》等有關美學的評論性著作和《普羅米修斯》、《神的對話》、《海上的對話》等以諷刺希臘諸神為中心內容的對話。以貧困和人的尊嚴為主題、注意心理描寫的《妓女的對話》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作品。在探索哲學信條的過程中,他寫成他的最成熟的作品,如《冥間的對話》、《被盤問的宙斯》、《伊卡羅墨尼波斯》、《夢》、《提蒙》等。在這些作品中,他譴責當時的社會制度;各派唯心主義哲學的欺騙手段以及宗教迷信、為富不仁、暴力政治、社會的不平等、道德的墮落等成了揭露和批判的對象,正面人物則多是貧苦的勞動者和自由思考的哲學家。從《尼格里諾斯》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把羅馬作為萬惡的中心來描寫的傾向。盧奇安深受公元前 3世紀昔尼克派哲學家墨尼波斯的影響。他借墨尼波斯之口,指責各式各樣的哲學家“讚美鄙視財富,自己原來卻牢牢地被捆在財富上”(《墨尼波斯》)。在他的心目中,逍遙派哲學家“自私、熱衷於爭辯”,柏拉圖派哲學家“傲慢,愛好虛榮”,斯多葛派哲學家“貪婪而兇狠”(《赫爾摩提摩斯》)。很多作品都表明作者曾贊同昔尼克派學說中的民主性傾向,但他也毫不寬恕那些簡單地理解昔尼克派觀點、僅僅利用它的表面特徵謀取私利的人(《出售哲學》、《昔尼科斯》)。後來他轉向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在《演悲劇的宙斯》這篇對話里,他讓一個伊壁鳩魯的追隨者把斯多葛派關於神和神創造世界歷史的學說駁得體無完膚。他在後期的著作《亞歷山大》中,讚揚伊壁鳩魯創作了“所有的書中最美好的書”。作為一個無神論者,盧奇安敵視所有的宗教,不論是沒落的多神教還是新興的基督教。《佩雷格林之死》被看作研究早期基督教歷史的重要文獻。《應該如何寫歷史》是對當時為數眾多的歷史著作的反應,他在這篇論文中表示反對因襲和摹仿,反對不必要的修飾和誇張,提倡尊重事實。他的散文風格清新,語言生動,充滿戲謔成分。

代表作品

盧奇安主要代表作品是《真實的故事》。在《真實的故事》中,盧奇安越過大西洋去旅遊,經歷了一連串令人難以置信的歷險,如人被吹入月亮上,在大鯨魚的肚子裡生活了近兩年等。他在一開頭寫這個故事的時候說,那些喜歡講天花亂墜的故事的人不真誠,明明是假的事要說成是真的,但他說“我覺得奇怪的倒是,他們寫這么些謊話,怎么不怕別人識破。於是我的虛榮心也翻上來了,總想也留點東西給後世,講故事的自由總不能單單我沒份兒吧”,他於是就開始“老老實實講假話”了,他讓“讀者大可不必相信”,這顯然是把自己的責任降到最低的表現,就像給小孩子講童話但還殘忍地告訴他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殘忍。想想吧,假如不知道是假的故事,月亮國和太陽國打仗還是挺有趣的。 這篇《真實的故事》在基督教一統歐洲大陸前年間都是禁書。文藝復興以後,很多人的創作都受到他的影響:托馬斯·莫爾、埃拉斯穆斯、拉伯雷、伏爾泰、斯威夫特、菲爾丁,其實甚至西班牙的塞萬提斯以及後來的魔幻現實主義也能看到盧奇安的那些影子。
《真實的故事》對後世文學影響很深,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直接受它的影響。(“True History influenced greatly uponthe later literature - - - - Gulliver ’sTravels by English writer Swift wa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it . ”)——《盧奇安對話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

社會評價

盧奇安對不合理的現實持批判態度,希望在更加公正的基礎上改造社會。他同情貧苦人,理解奴隸的悲慘遭遇,卻也把種種惡劣品質加到奴隸們身上(《提蒙》)。他譴責富人和權貴,有時卻又站在他們方面說話;他批判過去的宗教、哲學和藝術觀點,注意羅馬帝國的意識形態的危機,但卻看不到導致這種危機的深刻原因。從整體來看,他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手工業者和貧苦農民的利益和願望。

主要思想

盧奇安是個無神論者。盧奇安說,如果有神存在,人間為什麼如此混亂?神如果值得崇敬,宙斯為首的希臘眾神何以如此滑稽可笑。他們互爭地位,彼此打架,他們胡亂戀愛,互相爭風,這個神把那個神捆起來,那個神把這個神派去做奴隸,他們實在一點兒也不神聖。
由於他諷刺宗教,尖銳地提出了當時存在的種種社會問題,他的作品遭到很多人反對。基督教作家傳說他誹謗基督,被一群狗扯成碎塊而死。然而,許多手抄本和注釋本的存在說明他有過不少追隨者。

影響

他影響過拜占廷的諷刺作家,後來又影響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很多重要思想家和作家,如埃拉斯穆斯、托馬斯·莫爾、莎士比亞、伏爾泰、歌德等人。馬克思高度評價他的《對話》對希臘諸神的喜劇式的諷刺。恩格斯稱他為“古代的伏爾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