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興鎮

百興鎮

百興鎮為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納雍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5004′至105022′,北緯26031′至26037′,東起碧波蕩漾的水公河,西與曙光鄉接壤,南與六枝特區交界,北抵曙光鄉攔馬牆。最高海拔高度大棕坡山頂,2117米,最低海拔高度岔河電站,1235米,相對高差是882米,平均海拔1572.8米。鎮政府駐地的海拔高度是1460米。

百興,原名白泥屯。位於納雍縣南面,距離縣城約50公里,地處織金、六枝、水城與納雍四縣(區)邊緣結合部,是納雍經陽長、出六枝、進貴陽的主要交通要道。

“百興”,原名“糯溪”,是彝族的古堡,又名“白泥屯”,素有“好個白泥屯,四條路口進”之美稱,後以“百廢俱興”之意而得名,是貴州西北邊陲璀璨的一顆明珠。百興鎮在縣城西南部,鎮駐地距縣城50公里,東經105度14分至105度18分,北緯26度13分至26度35分,東連織金雞場,西接本縣曙光鄉,南面與織金雞場鄉相鄰,北面與六枝特區牛場鄉接壤。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1個村民組171個村民組,145個自然村寨,居住著11716戶39459人,有漢、苗、彝、布依、回、南京、菜家、仡佬、穿青等8個民族或族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興鎮
  • 別名:白泥屯
  • 行政區類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轄19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857
  • 郵政區碼:553309
  • 面積:96平方公里
  • 人口:37000餘人
  • 氣候條件:大陸季風氣候
自然氣候,地理環境,行政區劃,鄉鎮經濟,古蹟傳說,地域歷史,補懂,斷藤橋的故事,卡門傳奇,

自然氣候

百興鎮
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460米,年平均氣溫13.8℃,降雨量1230毫米,無霜期264天。土壤肥沃,質地疏鬆,小區氣候獨特,適宜玉米小麥水稻洋芋烤菸、蔬菜等農作物生長,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僅僅以農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帶動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糧食連年豐收,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欣欣向榮,鎮容鎮貌煥然一新,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地理環境

全境多山,峰巒迭起,溝壑縱橫,流水切下,山高坡陡,岩溶地貌較為發達,地下河流各處皆有,位於百興腹地的汪家河,猶如一條白練,蜿蜒曲折地匯入納雍河。鎮內人文景觀較多,有千年白果樹,路家翰林墳,布依族風情,苗家歌舞,謝家埡口碉群、石階,蔣家魚洞大峽谷,出水洞,老街大洞,補懂(補洞)大穿洞,大棕坡自然保護區等。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庫區在百興境內,2013年築壩蓄水,具備很好的旅遊開發條件。
地下礦藏豐富,已知的有煤、粘土礦、硫鐵礦等,尤其以無煙煤儲量大、煤質好,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等特徵,已探明煤炭儲量達10.8億噸以上,是電廠用煤供應地之一。目前,年產45萬噸的德科煤礦正在建設之中。
全鎮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日照天數265天,年均降雨量1250毫米,無霜期264天,屬大陸季風氣候。盛產玉米、小麥、馬鈴薯,適宜於烤菸、蔬菜、油菜、魔芋、辣椒、茶葉、柑桔等經濟作物生長。
林業、畜牧業基礎較好。全鎮有林地19422.3畝,森林覆蓋率為13.5%,以杉樹為主。有草場2.2萬畝,此外還有大片土坎可以利用,農副產品較多,青粗飼料豐富,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

行政區劃

現全鎮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71個村民組,13396戶44214人,每平方公里460.5人。
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570畝(習慣畝),其中:水田1025畝,人均耕地面積0.52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3420元。居住著漢、苗、彝、回、布依、白、蒙古、仡佬等民族。
全鎮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8747人,占總人口的87.76%;少數民族人口為5467人,占總人口的12.24%。其中苗族1753人,占少數民族數的32.06%;彝族1105人,占少數民族數的20.21%;白族54人,布依族712人,回族26人,其他少數民族1817人。
苗族主要分布在苦李科村埡口村大龍井村、坐窩底村、陳家寨村;彝族主要分布在坐窩底村、陳家寨村;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新街村塘上村水頭上村大坪地村
回族分布在新街村、苦李科村、水頭上村、大坪地村、德科村;
白族分布在汪家壩村、大濫壩村、苦李科村、坐腳村、老街村、大龍井村、楊家寨村、水頭上村、坐窩底村。

鄉鎮經濟

納雍電廠的建設投產,五輪山煤礦的開工建設,也有效地拉動了百興鎮公路建設、運輸業的健康發展。目前,全鎮19個村已全部通公路,171個村民組有165個組通了公路。
流經本鎮的納雍河屬支流流入烏江水系,“黔中樞紐”工程已在納雍河流域測設規劃壩區,流域內建有裝機容量275千瓦、400千瓦的小水電站各一座;今年德科、陳家寨兩個村農網改造已納入規劃,年底結束後全鎮實現同網同價,轄區高、低壓輸電線已併入南方電網。
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規劃區程控電話管道鋪設工程一期已裝機1000多門,2005年10月1日開通寬頻網,移動通訊覆蓋全鎮19個村;全鎮電話覆蓋率達100%。
煤炭是百興的一大支柱產業,已探明儲量達10.8億噸以上,且煤質好,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等,是電廠用煤供應地之一。目前已成功引進水城、貴陽等地老闆投資建了石煤洞、順風、滑石板、麻柳塘等煤礦,解決了近千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
百興鎮其它產業的發展也很迅速,據統計,現在該鎮有企業及個體工商業662個,其中農業7個、加工業230個、建築建材業8個、交通運輸業164個,批發零售貿易業235個,旅遊飲食服務業122個,其它企業6個。
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33億元,第一產業1.02億元;第二產業0.97億元;第三產業0.34億元;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44%、42%、14%。金融運行平穩,信用社存款餘額1640萬元、貸款餘額2378萬元。
2007年大牲畜存欄12380頭(匹),出欄3462頭(匹);家禽存欄86671(羽),出欄84664(羽)。

古蹟傳說

地域歷史

白泥屯就是納雍的百興鎮,因有白泥坡出白泥故名,總面積 96 平方公里。三面環水,納雍河由陽長鎮 ( 海子羊場 ) 經海座、彭家渡口、卡門、蔣家岩繞屯向東南流至大轉灣織金、納雍、六枝特區三縣交界處與岔河匯入烏江。四圍河谷深切,峭壁萬仞,只有四條路口,過去東、西、南三面須船渡才能進入屯內,唯東北一條旱路可通。是宣慰使安坤建立的阿扎屯 ( 水城 ) 、馬龍屯 ( 六枝特區 ) 等十八屯之一。屯上田土肥沃,糧食豐饒,是早年水西的囤糧之所。在以那田壩 ( 百興鎮 ) 建有倉廩,由十二宗親之一的歸宗支系沙氏經管。因其地形險要,歷史上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時,順德夫人奢香曾來此避亂,清初這裡是水西戰爭的主戰場。民國末年,國民黨反動軍、警、憲、特聚集於此,企圖負隅頑抗,未得逞。本文著重講的是水西戰爭在白泥屯上留下的古蹟和傳說。

補懂

補懂形如臥虎仰天長嘯,位於百興鎮東的埡口村石埡口。原是火著則溪與隴垮則溪的分界,隴垮有一支系住在洞的右側,遺址尚存。
這裡群山起伏,重巒疊嶂,懸岩絕壁,亂石嶙峋。大中坡,海拔 2152 米,是百興境內高峰,橫斷東北的觀音山蜿蜒南下至蔣家岩,全長 10 公里。古時,這一帶森林覆蓋,山路崎嶇,虎、豹、豺、狼出沒,獐、雞、兔、鹿群聚。若不是親身到過,誰也不會相信在這白雲深處的高山之巔會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洞穴。
明洪武十六年 ( 公元 1383 年 ) ,貴州都指揮使馬曄尋釁鞭笞奢香夫人。欲以此激叛當時的水西土司,然後出兵鎮壓,以達到消滅四十八部其地之目的。奢香夫人識破了馬曄的險惡用心,以大局為重,忍辱負重,制止各部造反。回水西後,即到臥這經隴垮 ( 張維普灑 ) 至糯溪罵衣 ( 百興鎮 ) 避難。補洞位於崇山峻岭之中,隱蔽安全,且隴垮、歸宗皆管錢糧,供應不愁。奢香夫人就帶著人馬到洞內駐紮,與屬下籌劃方略,面對當時情景,她慨嘆:“此身無所寄,補洞待明天。”明洪武十七年 ( 公元 1384 年 ) ,奢香接到水東女土司劉淑貞的信,便返水西城上京告狀。因奢香夫人在洞門高築石牆,後人便稱補洞。奢香在補洞居住時,便修築從隴垮經晏家沖、唐衣垮、水公河、 鳩 臥、大箐埡口、羊權路、老街至糯溪罵衣的驛道,全長 30 公里,至今仍存遺蹟。
石埡口是緊靠補洞左側的一道石樑,高 7.5 米。清康熙三年三月 ( 公元 1664 年 ) 吳三桂進軍水西,與宣慰使安坤在水城阿扎屯激戰之後,安坤退守白泥屯,在東、南、西、北四條主要路口建關、設卡。依險拒敵。補洞乃一天生的藏兵處所,與之相連的石埡口是屯東要隘,在埡口上建關,稱為卡門。卡門高 7 米,厚木柵做門扇,卷洞半圓,上有垛口,兩側依山勢起伏高低築牆,高 5 米,厚 1.5 米,青石砌就,形似“長城”。北面接欄馬牆高屯哨所,南面直抵納雍河邊上的蔣家岩頭。又將補洞加固,把原有的牆垣拆開,重新由洞門至洞內築石牆三道,間隔百米。三道牆中間均有長方形柵門,鐵鎖,釘鐵皮。派重兵屯於洞內,輪換守卡。
在洞頂修營盤一座,僅洞背右面一條石階小路通其上,只能容一人單行,十分險峻。補洞卡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今天你若登上補洞頂上的營盤極目遠眺,納雍河、水城、六枝特區的牛場、鐵蓋梁子盡收眼底。
補洞不僅是一個古蹟,且洞內地下景觀奇特。全洞大小景觀計一百零八處,其中上岔兩層,下岔三層較為特出。
上岔朝北直通觀音山,進入第一層,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個大沙壩,中有大塘一口,微風過處,泛起碧波,右面的塘坎上有一道青石樑,上有鐘乳石柱 18 棵,高者 4 米,矮者 3 米以上,高低不齊,直徑均在 0.5 米左右,如竹筍,發白光,為潭邊石林。進入一長方形石門,走完一個長 10 米的小山洞即到第二層。這一層是一個平壩,壩中間有一小譚,直徑約 10 米,潭內水色碧綠。清澈如鏡,微波蕩漾,寒氣逼人,如投石其中,有若琴鳴,餘音繚繞於洞內,經久不息。
下岔朝南,有陰河可發電。
第一層:高 70 米,寬 120 平方米,圓石鋪滿地上,珠光粼粼。右邊石壁上有一高 4 米的石像,手中抱著雨傘,身著長衫,下面擺上被微風吹起的皺褶,生動形象,儼若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畫卷。
第二層:平地正中有一直徑 4 米的圓台,台中有 1 米高的石像一尊,形如“老叟”,白髮銀須,身略前傾,手拄拐杖。“老叟”前面有兩個小石像,高 0.3 米,綰髮髻,雙手合十如善財童子,頭微低似在向“老叟”拜揖,形態逼真,為童子拜壽星。
第三層:岩漿順著山勢凝結成的一道石樑。石粱上的鐘乳石如一隻老虎,眼、耳、口、鼻分明,頭、腚、腳、尾活現,匍匐於石樑之上,似欲長嘯,令人驚奇。
補洞周圍有 53 個坡頭,是百興鎮改革開放後興辦起來的鎮辦林場,面積四千多畝,種著 130 多萬株白楊松杉,為一個人工培植的森林。埡口村補洞村民組 30 多戶人家的竹籬茅舍,掩映在綠樹叢中,水繞山環,寂靜清幽。

斷藤橋的故事

安宣慰斷藤橋,說的是水西宣慰使安坤夫人祿華於猴兒關計架藤橋,破敵取勝的一段傳奇故事。
祿華系烏蒙土司後裔,安坤妻,康熙十三年 ( 公元 1674 年 ) 助清平叛,功封柔遠夫人,頗有軍事才幹,水西戰爭爆發後,她隨營策劃軍務,助安坤指揮部下與吳軍周旋。安坤退守白泥屯後,在前敵指揮建關、設卡、築牆、修閘布防,祿華則坐鎮糯溪罵衣以那糧倉掌管糧草。
猴兒關地處屯北正面防守的要衝,是百興、陽長、河溪三條大道的交叉路口,上有瀑布飛流直瀉,如銀簾倒掛。下有直徑約 30 米圍圓的小石潭一口,潭水清冽。河溪小河由東向西流經關前匯入劉家渡口,對面是營盤坡,兩岸箐深林密,樹枝藤蔓交叉覆蓋於其上。關的右側背面在要隘處依山設卡,乃從北面進入白泥屯上之“咽喉”。水西軍一到白泥屯,安坤立即集重兵於關上,加固圍牆,增設垛口,置火藥大炮、擂木滾石,嚴陣以待。
吳三桂過水城穿大箐由納雍河上游抵母河段的彭家渡口進入納雍海座,紮營於羊貓山,隔河溪小河與猴兒關對峙,敵對雙方,旗鼓相望。
形勢緊逼,安坤遂集眾將於糯溪罵衣商議迎戰之策。祿華提出,吳軍來勢洶湧,銳氣方剛,不可與之正面交鋒,宜用計方能破敵取勝。安坤依其言,隨命祿華全權指揮。祿華當即召部將阿五、阿於二人密授機宜,要他們在一夜之間於猴兒關與營盤坡的岩上打眼,隔河拉上藤索,將繩頭扣牢於兩邊岩眼之內。在兩岸交叉的藤蔓上搭一座浮橋,用泥土蓋上,使敵人不易察覺。同時挑精兵在岩眼處埋伏。此外。在羊角上捆燈籠,晚上把羊子趕到藤橋上,點上燈籠火把,擊鼓吹角誘敵。何五、阿於二將依計而行。入夜。關上燈籠火把亮如白晝,鼓角齊鳴。吳三桂在海座羊貓山大營觀察,疑水西軍偷襲,即命大隊人馬出擊,倏忽衝到橋上,聞關上三聲炮響,才知上了當,但撤退已來不及。這時伏於岩眼處的水西軍,一齊動手,揮動斧頭、刀、鋸砍斷藤索,吳三桂的人馬皆墜入橋下死於水中。相傳吳三桂的胭脂馬也墜入潭中淹死。《大定縣誌·平水西逸事》記述“把總王乙及三百人鹹墜岩死”。
戰後,猴兒關前屍橫遍野。後來,由地方里、甲將兩軍陣亡的將士骸骨在麼哥營安埋,人稱萬人墳。
昔日雄關要隘而今已變通途。
李瓊瑤、尚崇俊有《詠猴兒關》詩云:
高飛瀑布瀉銀濤,倒掛藤蘿千萬條。
峰嶺崔嵬升碧漢,層巒聳翠達青霄。
千車負運煤千噸,二水川流關二橋。
牛馬豬羊集市上,鼎新開放喜今朝
欄馬牆與觀音閣
欄馬牆 百興鎮東北,距鎮上 4 公里處是一個深谷小壩子,三岔河水從壩子中間流過,東面有高聳的高屯與北面的三鍋樁森林覆蓋,大樹參天。三鍋樁因山頂有三個尖峰形似鼎足而得名。這裡是水西古蹟欄馬牆。也是安坤在白泥屯東北修來抵禦吳軍的主要險隘。《大定縣誌·古蹟志》載:“欄馬牆,在城西二百五十里,白泥屯宣慰安坤所築。”
欄馬牆橫亘於高屯與三鍋樁之間,康熙三年安坤命部眾用毛石壘築,石頭大者重千斤以上。欄馬牆長 200 米,高 5 米,厚 3 米,無石灰勾縫,有三道卷洞門。每道卷洞門之間,距離 60 米,中間一道略高,與兩邊卷洞門成“品”字形。下面修水門,用條石在兩邊河岸固定,再用厚木枋閘放人槽內,如吊橋一般,可升降堵水、放水。卷洞門、水門均用細鏨條石。
高屯上有一四方洞,可容百人駐紮。周圍築石牆,有柵門。有兩條路口,沿欄馬牆左邊一小道可通。還修築瞭望哨所。裡面放置擂木滾石,乃木石結構。敵人來時,將擂木滾石從高處放下,殺傷敵人。
吳三桂攻猴兒關失利之後,抽調一支人馬,突破欄馬牆攻入白泥屯,哪知安坤早已得報,加派兵力固守,吳軍至,雙方於關前展開激烈戰鬥。吳軍炮轟三鍋樁,岩墜山下,焚族一寨村民被壓死。安坤大怒,命軍士抽閘放水,淹死吳軍千餘人。
觀音閣 欄馬牆右面有一如幔帳的石壁,下面有一個形似雞罩的岩洞,可住幾十人。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在洞左的岩壁上刻“頭頂五落坡,腳踏三岔河。誰人識得破,金銀用馬馱”等字。右邊轉彎處有一蓬蘆茅竹,高丈余,常年青綠。距洞 6 米,離地 4 米的岩壁上,鐘乳石凝結成形如觀音大士的石像,端坐於蓮台之上。石壁左上方有一個橢圓形石洞,裡面石乳如一對鴿子,相互依偎,令人稱絕。
清光緒二十九年 ( 公元 1903 年 ) ,遊民周丙午帶 18 個人來雞罩洞駐紮,日偷夜搶,在白泥屯上騷擾,團頭胡云軒率眾用火攻將周丙午等 18 人活活悶死於洞內。那時鄉人迷信,認為周丙午凶死於此,會給地方上帶來不吉。光緒三十一年 ( 公元 1905 年 ) ,經商來欄馬牆定居的四川人張洪順出資修一座廟,罩住觀音石像,像一座依石壁而立的閣樓。此廟名觀音閣。閣前兩柱頭上,有對聯:
岩生紫竹林潤灑西天三月雨;廟似白鵲寺飛來南海一枝春。
從此,這一帶的人把觀音石像當“神”供奉,每年逢農曆二、六、九月十九那天,白泥屯上朝山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織金、六枝特區、水城等縣也有人從遠處趕來上香。有時趕廟會或旅遊觀光的不下萬餘人次,商販也在廟會期間來觀音閣擺攤設點。銷售商品,十分熱鬧。

卡門傳奇

加科和平村老虎洞下的大沖卡門,也是水西安坤在白泥屯上與補洞、猴兒關、欄馬牆一道修築的屯西要隘。在這一帶有著動人的傳奇。
七塊大石搭成的狗橋 卡門下面納雍河上游的抵母河段,是白泥屯西南納雍與水城、六枝特區的界河。這裡坡陡谷深,水勢急湍。十八羅漢山、大熊貓山、垛泥小尖山、鐵蓋梁子等山脈沿河西綿延數十里,山勢巍峨,挺拔雄奇,隔河聳峙於卡門之前,若站在老虎洞頂上遙觀,有若大將點兵。河上的鄭家渡口是水城、六枝特區通往白泥屯上的水上交通要道。安坤建立十八屯時修築驛道,正好從糯溪罵衣經卡門下鄭家渡口直抵水城阿扎屯,這條驛道往東北又可經猴兒關、歸宗納志、臥這過木空河通往明、清時水西首府大定城 ( 今大方縣 ) 的九層衙,是當時水西境內從東北到西南的水陸通衢。
那時鄭家渡口,是一個大轉灣潭,水深流急。驛道修築至此,安坤在此修一座石橋。
橋高 5 丈,長 16 丈,寬 1 丈 2 尺,請高手石工,一律用青石,每天上千人上工。不到半年,一座單孔石拱橋修架於羅漢山腳與大轉灣潭之間。當時,正要加橋尖石落成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衣著襤褸,手拄拐杖,鬚髮斑白的老人,向監工聲言他要踩橋。監工見老人形容憔悴如乞丐,心存鄙棄,說老人這副模樣不配踩橋。監工話音未落,老人忽然不見,頓時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河水陡漲,把石橋沖走。一時雨過天晴,水勢恢復如初,老人忽又出現在工地上,只聽他自言自語地說道:“人心不古,故遭懲罰,待我隨便撿幾塊石頭修座便橋給你們看看。”言畢,老人將手中拐杖一揮,一眨眼從四面飛來大小不一,形象各異,每塊重約數萬斤的七塊大石,相互依靠,平平穩穩地飄浮於原先架橋處的水面之上,石下清流嘩嘩,河水依然。老人又指著七塊大石對在場的人說:“我這座便橋不要說行人來往,就是狗也能從上面跳過。”說罷飄然而去,監工駭然,面面相覷。從此人們便將這裡命名“狗橋”。
後來,傳說是太白星君顯聖,從此經過的行人,都驚嘆這樣重的大石不沉河底而飄浮於河水之上,實非人力所能及,世所罕見。至今安宣慰修的石橋橋基尚存,兩岸還有當年打來修橋未被大水沖走的料石。秋冬雨水乾枯季節,行人確實從七塊大石上行走。 1981 年,水城王家寨的王德學、王祖發兩人籌資在此用鋼絲搭板橋, 1988 年將板橋改為鐵索橋,用吊斗拉滑絲溜渡,兩岸行人來往比以前又更方便。
石龍吐水 狗橋西面山上的十八個山頭,儼若十八個形態各異的大佛,人稱十八羅漢。傳說十八羅漢得知太白星君架橋的奇聞之後,一時興起,便乘著一條石龍來抵母河觀看虛實。見狗橋奇特非屬一般,深為嘆服。
的確,緊挨橋西的一堵懸岩,形如張著大口的龍頭,角、眼、須、爪,形象逼真,在離河面丈許處,有一股水桶粗細的泉水,如銀練,常年水色不變,正好從龍口裡直瀉河中,與抵母河水融匯,說是十八羅漢乘坐的石龍噴出來的唾沫,與狗橋相映成趣,蔚為奇觀,人們名石龍吐水。
夾鳳岩邊的犀牛水沿狗橋東岸直上 200 米處,有一面高聳入雲的石壁,傳說,遠古時候,有一隻鳳凰從遠方飛來站在石壁上,石壁突然分開把鳳凰夾死,人們稱為夾鳳岩。夾鳳岩右側的李家樹林是一座挺拔的大石山。形似一頭奮蹄揚威的牛,矗立在東面的河岸上。靠岸處有一個洞穴,往裡一直延伸,洞口有兩米高,深不可測。離地面 10 米處的牛頭上,分左右各有一個牛鼻子洞,洞裡噴出泉水,懸空飛瀉,如仙女散花。泉水不是同時由兩個牛鼻孔里流出,而是輪換吐水,左邊鼻孔噴七天,右邊鼻孔噴七天。輪流噴瀉,令人費解。
李家樹林上邊的加科和平,清時屬大定府嘉禾里八甲。樹林右側的河坡,是寨中常年放牛的草山,山上長著嫩綠的青草,還有化香樹小豆柴,河岸上全是蘆葦。相傳康熙年問,和平壩子的人放牛到河坡上,晚上放牛回家的時候,有一頭形如小牛夾雜在牛群之中,誰家也不敢認,後來還是里正 ( 古代鄉里小吏 ) 把這頭小牛和他家的水牛一起關進圈裡。寨民感到奇怪。第二天放牛的時候,大家都跟著到河坡上去看。哪知牛群一到李家樹林,這頭小牛一下子鑽進洞穴不見了。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頭犀牛,於是人們便把牛鼻子洞裡流出的泉水稱為犀牛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