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寧自動步槍(白朗寧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一般指本詞條

白朗寧自動步槍(英語: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簡稱:BAR),是美軍在20世紀上半葉使用的一種自動步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裡面,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白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為制式武器,優先迅速投產,被命名為“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裝備美國軍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朗寧自動步槍
  • 外文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 設計師約翰·白朗寧(John Browning)
  • 原產國美國
  • 口徑:7.62毫米(.30 英寸)
  • 彈藥:.30-06 Springfield
  • 空槍質量:7.25 kg (15.98 lb) (M1918)
  • 槍機種類:長行程導氣式活塞、開放式槍機
  • 發射速率:500–650 rpm
  • 槍口初速:860 m/s (2,822 ft/s)
  • 有效射程:548米
  • 供彈方式:20發彈匣
  • 衍生型:見“衍生型”
  • 研發日期:1917年
  • 生產日期:1917年–1940年代
  • 服役期間:1917年–1960年代(美國)
發展歷史,設計原因,投產,裝備,發展,設計原理,衍生型,使用範圍,使用國,參與戰爭,

發展歷史

設計原因

美國在加入一戰前少量試用過一些外國和本國設計的機槍,但官僚主義的低效率和缺乏實踐的軍事理論研究,這些試驗都沒有結果。結果當美國軍方高層在1917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後才發現,面對這種以機槍火力為主的塹壕戰,他們手上只有670挺M1909哈奇開斯機槍、282挺M1904馬克沁機槍和158挺柯爾特M1895機槍,經過反覆論證後他們認為必須儘快重整軍備。但在這以前,抵達法國的美國遠征軍由於武器彈藥嚴重不的足,只能由法國和英國補充部分裝備。法國人送來的M1915紹沙機槍發射8mm勒貝爾彈,彈藥不能夠與美軍步槍通用,而且問題過多,但由於遠征軍只有這種武器可以供步兵推進時抵肩射擊或腰際射擊(行進間射擊),而其他機槍太重而無法伴隨步兵在向敵人戰壕推進中使用,因美國遠征軍只能夠不暫時忍受這種武器。
其實早1917年初,約翰·白朗寧就帶了兩件新設計的自動武器到華盛頓親自進行示範,有一件是一種水冷式重機槍,而另一件就是可以供步兵在行進間抵肩射擊的自動步槍,這兩種武器的口徑都是.30-06。
新式武器的公開展示時間是2月27日,地點是在國會山前面的空地上。有包括軍事高官、國會議員、參議員、外國政要和媒體記者共300多人的觀看,白朗寧對這兩種武器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示,這兩種武器的表現令觀眾印象深刻,於是他很快就得到政府發出的武器訂購契約。
美國陸軍軍械官員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對這兩種武器作了進一步的試驗,然後在1917年5月正式決定採用這兩種武器。但為了避免產生混淆,彈鏈供彈的水冷式機槍被命名為M1917白朗寧機槍,而彈匣供彈的“機關步槍”故意命名為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因為在19世紀10年代還沒有流行“輕機槍”這個單詞,在英語裡對彈匣供彈、重量輕的連發武器是叫作為機關步槍(machine rifle)。

投產

由於遠征軍急需新武器以代替彈藥不通用和故障率高的紹沙輕機槍,在1917年7月16日,柯爾特公司就得到一份12,000支BAR的生產契約,可獲得白朗寧的專利並獨家生產BAR。但當時柯爾特公司正在全力滿足英國陸軍的維克斯機槍生產契約,只得要求推遲BAR的生產,同時設法擴大了在康乃狄克州梅里登的新工廠。由於迫切地需要新武器,在柯爾特公司再次拒絕立即投產BAR後,美國陸軍就把溫徹斯特武器公司指定為新的BAR主要承包商。溫徹斯特公司在作生產準備的同時,技術人員也協助完成了BAR的生產型設計,這個生產型與原型的最大區別是拋殼方式由向上拋改為向右拋。
然而由於BAR直到1918年2月還沒有開始投產,在陸軍的多番催促後,溫切斯特急急忙忙地啟動了BAR的生產線,當第一批生產的1800支BAR交付時,被發現許多槍的部件不能顧互換,生產暫時停止,直至改進生產工序,使武器完全符合要求。溫徹斯特獲得一份25,000支BAR的契約,他們在1918年6月再次全面投產這種武器,當月就交付了4,000支槍,在7月又交付了9,000支。
當溫徹斯特公司進入滿負荷運作時,柯爾特公司和馬林-羅克韋爾公司(Marlin-Rockwell)也開始投產BAR。不過馬林-羅克韋爾所獲得的BAR契約是為比利時政府生產。當這三家公司一起生產時,日產量達到706支BAR,至一戰結束時共交付了約5萬2千支BAR,在1918年至1919年間,又生產了102,125支BAR,其中柯爾特生產了16,000支,溫徹斯特生產了47,123支,馬林-羅克韋爾生產了39,002支。

裝備

BAR是在1918年7月開始運抵法國的,第一個接受這種武器的是美國陸軍第79步兵師。BAR第一次投入實戰是在1918年9月13日,約翰·白朗寧的兒子范·阿爾文·白朗寧少尉也在當時的戰鬥中使用他父親設計的武器向德國人射擊。
儘管BAR投入戰爭的時間很晚,但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影響,被廣泛使用在默茲-阿戈訥進攻戰中,而且給予了盟友很深的印象。法國也訂了15,000支BAR以取代極不可靠紹沙機關步槍。

發展

一戰結束後,BAR又進行了多次改進。第一次重大改進結果是定型了M1922輕機槍,該槍於1922年少量生產並裝備了美國騎兵。在1926年時,對BAR的護木作了改進,降低了護木上方的高度,使槍管更多地暴露在空氣中,以加快散熱。當美軍採用新的172格令.30-06口徑M1步槍彈後,BAR的瞄準也要重新設計,以適應新的彈道。在當時,柯爾特公司還生產了一些半自動型的BAR。
鑒於BAR連發射擊時不容易控制,在1937年開始對BAR進行第二次重大改進,該改進型後來被美國陸軍定型為M1918A1並予以採用。新的M1918A1增加了輕型兩腳架,使它更像輕機槍。不過M1918A1隻生產了很少的數量,而且有部分M1918A1是由原來的M1918改裝而成。
對BAR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進是在1938年開始時,當時歐洲戰雲密布,美國軍隊再研製輕便的班用輕機槍已經為時已晚,所以決定再次改進BAR。這種BAR的最終型號在1939年被定型為M1918A2,並在1940年被正式採用。
最初的M1918A2是由部分舊的M1918、M1922和M1918A1轉換而成。當美國加入二次世界大戰後,BAR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於是政府找了IBM公司和新英格蘭輕武器公司(New England Small Arms Corp)作為M1918A2的生產承包商,這兩家公司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168,000支M1918A2。
M1918A2是“貨真價實”的輕機槍它主要用在第二戰。恰巧美國軍隊的步兵班需要班組支援武器,採用為班用自動步槍,每排3支用來構建火力支撐點,讓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儘管對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重量有些偏重,步兵對這種自動步槍十分信任:“在任何情況下使用都很少發生意外和出現故障,即使在叢林地帶作戰它也能達到所期望的衝擊侵徹力.在二戰期間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戰爭期間共有20萬支BAR交付軍隊。 韓戰期間BAR恢復生產共生產了6萬支。
白朗寧自動步槍是美國軍隊在二戰和韓戰中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實際上它扮演著輕機槍的角色。一方面20發彈匣容量限制了火力持續性,一方面持續射擊會燒灼槍管,而且槍管無法快速更換,這些妨礙它扮演真正輕機槍的角色。
1950年代末,發射7.62×51毫米NATO標準槍彈的M14自動步槍M60通用機槍列裝美國軍隊後,白朗寧自動步槍退出現役。

設計原理

白朗寧自動步槍口徑為0.30英寸(7.62mm),發射0.30-06步槍彈,由裝於機匣下方的2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採用導氣式原理,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槍彈擊發之後,一部分火藥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活塞連桿及槍機框後退,槍閂離開閉鎖槽,整個機體後退,實現槍機開鎖。開鎖後的槍機框帶動槍機後退,並壓縮復進簧,而拉殼鉤將空彈殼從彈膛內抽出,彈殼底部碰撞退殼板而將彈殼拋出,直到槍機框與緩衝器相撞,後退完全停止。如扣住扳機不放,復進簧帶動槍機框及槍機前進,槍機的推彈凸筍從彈匣內推出一發槍彈進入彈膛,槍機復進到位,槍機框繼續前進,槍機後部上抬進入機匣內的閉鎖槽完成閉鎖。當閉鎖時,槍機框繼續前進而撞擊擊針擊發。繼續扣住扳機,又開始下一個循環。槍機匣用一整塊鋼加工而成,所以外觀上顯得粗壯結實,拉機柄在機匣左側,表尺為直立式。槍管膛口安裝圓柱形消焰器
白朗寧自動步槍原理圖白朗寧自動步槍原理圖
白朗寧自動步槍構造簡單,分解結合方便。雖然原來設計是作為單兵自動步槍,可由單兵攜行行進間射擊,進行突擊作戰,壓制敵方火力,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於它的重量(重7.5公斤)不方便攜行,並且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使全自動射擊時難於控制精度。因研製太晚,在一戰結束時只有少量的白朗寧自動步槍服役,但是它仍然以可靠性好堅固耐用受到前線士兵的歡迎。
美國軍隊評價它是:在任何情況下很少發生故障。到1919年末共生產了10萬支BAR。

衍生型

M1918
BAR一戰期間及一戰後的生產的最初版本。
一戰中的BAR彈匣挎包一戰中的BAR彈匣挎包
M1918型是一種可選射擊方式的自動步槍,採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工作原理,導氣裝置在槍管下方。機匣是由一整塊鋼機加工而成。拉柄位於機匣左側。槍機採用偏移式閉鎖方式,開膛待擊。保險/快慢機柄位於機匣左側,分別有保險“S”、單發“F”和全自動“A”三檔。武器槍管是擰進機匣前端的槍管節套上,不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供彈具為20發雙排盒形彈匣,據說還研製過40發容量的防空彈匣,但從1927年後就已經全部撤裝。槍管長24英寸,槍口上安裝有柱形消焰/制退器。槍托為木製,機械瞄具由柱形準星和表尺組成,射程裝定從100碼至1500碼可調。BAR的原本設計中包括有刺刀,但這刺刀卻沒有大量生產,所以極為罕見。刺刀使用時是安裝在消焰器下方。
由於BAR是為步兵行進間射擊而設計的,據說BAR曾配發過一種專門的子彈帶,右側有個金屬“杯”,可將槍托底部插入嗎,以便射手能更輕鬆地實現“行進間射擊”。BAR配的彈藥攜具有兩種,一種是主射手用的挎包形式,左、右肩各背一個,每側有3個彈匣袋,兩個挎包共可攜帶12個彈匣。另一種是“副射手”用的,為腰帶形式,有4個彈匣袋,每個彈匣袋中可裝入2個彈匣,同時還有4個彈藥袋可讓攜帶8個春田步槍的橋夾。
M1918 BARM1918 BAR
M1922輕機槍版本
M1922輕機槍是對M1918 BAR的第一次重大改進,在1922年少量生產,主要裝備了美國的騎兵。M1922輕機槍的特點是安裝有重型槍管,槍管表面帶有散熱筋,在槍管節套上安裝了一對可調節長度的兩腳架,槍托底部增加了一個單腳架,槍托底板上還有鉸接式的支肩板,以便全自動射擊時,使槍穩定在肩膀上。
M1922 BARM1922 BAR
M1918A1
1937年,美國對M1918進行改進,裝上兩腳架,命名為M1918A1。
M1918A1M1918A1
M1918A2
M1918A2是從1938年開始研製的,1939年定型,1940年裝備部隊。與其他BAR相比,M1918A2最主要的改進是取消半自動發射功能,並在槍托上安裝了一個降低射速的緩衝裝置,通過快慢機上選擇兩種不同的全自動射速。當快慢機選擇原來的“F”檔時,為300~450發/分的低射速,當選擇原來的“A”檔時,為500~650發/分的正常射速。
M1918A2 BARM1918A2 BAR
此外,又採用了一個新的兩腳架,腿架底部帶防滑板,新的兩腳架安裝在槍口裝置上,而非導氣箍上。由於這個兩腳架和消焰器很容易拆卸,所以許多美軍士兵往往把它拆掉,把M1918A2當作真正的自動步槍而非輕機槍使用。
折掉兩腳架的M1918A2折掉兩腳架的M1918A2
其他的細節改進還包括在扳機護圈前增加了金屬導棱以方便輔助快速更換彈匣,護木形狀和尺寸都作了改變,槍托下又增加一個單腳架,表尺也作了改進以適應新的M2步槍彈更平直的彈道,射程裝定從100碼至1600碼。另外還增加了刺刀座,不過幾乎沒有BAR射手會真的給它裝上刺刀。
到了1942年,M1918A2的槍托由木製改為玻璃鋼製。在戰爭中後期,又在槍管上增加了提把。
當M1918A2服役了一段時間後,軍械人員開始收到大量關於後坐緩衝器頻頻出現故障的報告。經過調查,發現這是由於士兵維護保養M1918A2的時候都是槍口向上地豎直擱在地上,結果槍油和火藥燃氣殘渣都聚到後坐緩衝器上。此外,與M1加蘭德不同的是,M1918A2的導氣箍沒有使用不鏽鋼材料。由於當時的軍用彈藥發射藥具有腐蝕性,在潮濕環境下使用時如果不經常進行維護,導氣箍就很容易生鏽。軍械人員總結出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定期分解維護。
wz. 1928
波蘭在二戰期間特許生產的白朗寧輕機槍。
Wz. 28Wz. 28
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在1939年後生產的M1918 BAR修改版本,出口波蘭,並在波蘭特許生產,芬蘭也有採用。
改用7.92x57mm步槍彈(8毫米毛瑟彈);加裝手槍式握把。
BAR在比利時開始生產後,波蘭在1927年12月10日與FN公司簽訂了一份契約,由FN公司為波蘭軍隊生產10,000挺口徑為7.92×57mm毛瑟彈的輕機槍,這種輕機槍其實是在柯爾特R75(1925年推出的商業型BAR)的基礎上,但根據波蘭軍隊的稍作修改的BAR變形槍。被波蘭軍隊採用後,該槍被正式定型為 “1928年型7.92mm白朗寧輕機槍”(7,92 mm Ręczny karabin maszynowy Browning wz. 1928),或稱為rkm wz.28。wz.28輕機槍與M1918 BAR相比,主要的改變有手槍形握把、兩腳架、開放式V型缺口照門,並槍管稍為延長。
後來經過授權後,wz.28輕機槍被允許華沙的國營步槍廠(Państwowa Fabryka Karabinów)生產,但與原來FN生產的wz.28相比,稍有一些細節上的修改,例如新的機械瞄具。直到二戰爆發時,wz.28輕機槍一直是波蘭步兵和騎兵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在1939年時波蘭大約共有20,000支wz.28輕機槍。
納粹德國蘇聯瓜分了波蘭後,波蘭軍隊的武器也被兩者瓜分了。德國把wz.28輕機槍改名為IMG 28(p)輕機槍,裝備二線部隊並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而蘇聯紅軍也在二戰期間使用了一些繳獲的wz.28輕機槍。
在1930年代中期,波蘭的輕武器設計師 Wawrzyniec Lewandowski 以wz.28為基礎改進了一種用於飛機自衛的wz.37航空機槍,這種航空機槍的主要變化包括把射速增加至1100發/分,並消除了槍托,在機匣後方安裝了鏟形握把,槍管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但更重要的一項改變是新的供彈機構。因為20發彈匣的火力持續性實際不適合用作航空機槍,所以wz.37的供彈機構是安裝在機匣上方的一個91發彈盤。這種機槍在1937年被波蘭空軍正式採用,並命名為“1937年型觀察員機槍”(karabin maszynowy obserwatora wz. 1937)。大約一共生產了339挺wz.37航空機槍,被安裝在PZL.37中型轟炸機和LWS-3 Mewa偵察機上。
wz.37航空機槍wz.37航空機槍
wz.1928
wz.1937
全槍長
1110 mm
槍管長
611 mm
空槍重
9.5 kg
7 kg
彈匣容量
20 rds
91 rds
理論射速
600 rpm
1100 rpm
FN M1930
Fabrique Nationale生產並裝備比利時軍隊,改用7.92 x 57毫米毛瑟子彈(8毫米毛瑟彈),又稱為FN BAR Type D;裝上手槍式握把;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就是用此型號。
FN公司在1920年代從柯爾特獲得在歐洲生產和銷售BAR的權利,最初生產的是Colt1925型(R75)的仿製型,不就FN公司開始改進他們自己的BAR型號。在1927年12月,FN與波蘭簽定契約,為波蘭生產10,000挺7.92mm口徑的wz.28輕機槍,這是FN正式生產的第一批BAR改型。
到了1930年,FN推出Mle 1930型輕機槍,這是FN在wz.28的基礎上改進,並採用了白朗寧的弟子塞弗所設計的具有兩種射速的擊發機構,使該輕機槍可選擇較快或較慢的全自動射速。FN Mle 30輕機槍主要有兩種口徑,分別為7.65mm和7.92mm。Mle 30輕機槍的主要客戶是比利時軍隊,另外在1940年2月又賣了一批給芬蘭,此外還生產了數千支分別賣給了智利和衣索比亞
中國也是FN Mle 30輕機槍的主要客戶之一,在1933年上半年就採購了5000挺,到1937年已經進口了9148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又訂購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過滇湎公路一共運往內地7412挺FN Mle 30輕機槍。
FN Mle 30型在中國FN Mle 30型在中國
不過在Mle 30剛推出後不久,塞弗就開始對Mle 30作進一步的改進,新槍在1932年定型,被重新命名為FN D型(FN Modele D,或FN Type D),“D”這個字母來自法語Demontable —— 意思是“可拆卸”,這是因為FN D型輕機槍的槍管有快速拆卸能力,方便射手迅速更換過熱的槍管。塞弗還重新設計了FN D型的機匣,使分解和組裝武器更容易。FN D型的另一個改進是增加了提把(早期的FN D型並沒有),及新的覘孔式照門。
雖然上述的改進使FN D型成為BAR槍族中最先進的,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都沒多少訂單,因此戰前FN D型產量極少。雖然納粹德軍採用了從波蘭繳獲的wz.28,但當德國軍隊在1940年入侵比利時後,他們卻不打算讓FN繼續生產FN D型,他們認為FN D型的一個嚴重缺點是不能像他們的MG-34那樣採用彈鏈供彈,因為,20發彈匣的容量實在太小了。
Belgium FN Model D (BAR)Belgium FN Model D (BAR)
二戰結束後,雖然FN D型仍然在生產,但訂單量還是太小。戰後的FN D型主要客戶還是比利時軍隊(但改為.30-06口徑),此外還有埃及軍隊(7.92mm口徑),但為數甚少,此外還有少量賣到南美。與二戰期間生產的FN D型時相比,戰後生產的FN D型增加了氣體調節器,所以從導氣箍上就能識別出二戰前還是二戰後生產的。
當北約在1954年選中7.62×51mm作為集團內的標準彈時,FN又在1957年設計了7.62×51mm口徑型,這種型號被重新命名為FN Modele D A1。
但這種彈匣供彈的BAR作為輕機槍的設計已經落後於時代了,所以FN D A1型也沒接到多少訂單。比利時軍隊裝備的FN DA1型是由原來的FN D型改裝而成的,幾乎沒直接生產新的FN D A1型。FN D A1型的另一個主要客戶是以色列軍隊。該槍是BAR系列中最後的輕機槍,FN在1967年後就只生產半自動的狩獵用商業型。
Kulsprutegevär m/21 及 m/37
瑞典的M1918 BAR修改型,改用6.5×55毫米“Schwedenmauserpatrone”子彈(瑞典毛瑟準彈)。
瑞典的M1918 BAR修改型瑞典的M1918 BAR修改型
手槍式握把及尖頭兩腳架;m/37 裝上可快速更換的槍管。最初由柯爾特生產,其後改為在瑞典埃斯基爾斯圖納的Carl Gustafs Stads Gevärsfaktori特許生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瑞典從柯爾特公司訂購了一批大約700挺按照瑞典要求生產的BAR,實際上這是以柯爾特1919型自動機關步槍為基礎進行改進,主要是把口徑改為瑞士的6.5×55mm m/94步槍彈,此外還增加了兩腳架和手槍形握把。在1920年,瑞典向柯爾特購買了生產權,由卡爾·古斯塔夫公司為瑞典軍隊生產,並把這第一種瑞典型BAR命名為Kg m/1921。這“Kg”是“KulspruteGevar”的縮寫,字面意思是“噴灑子彈的步槍”,其實就是“機關步槍”和後來的“輕機槍”意思。Kg m/21輕機槍與Ksp m/1914水冷式機槍(仿奧地利M07/12,也是卡爾·古斯塔夫生產)是瑞典軍隊的主要兩種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卡爾·古斯塔夫生產的Kg m/21大約有7500挺。
Kgm/21輕機槍Kgm/21輕機槍
和BAR一樣,Kg m/21也沒有快速更換槍管能力,分解維護也比較複雜。槍上有一組氣體調節器,有三個導氣量設定(“S”用於發射實彈,“L”為空包彈)。快慢機也有三個位置:P為半自動,A為全自動,S為保險。準星是典型的片狀,帶護環,表尺是覘孔式,射程裝定為200~1200米。雖然槍管不能快速拆卸,但備有野戰維護時更換槍管的工具和後備槍管。
芬蘭在冬季戰爭期間因為軍用裝備短缺,曾向瑞典購買了130挺Kg m/21輕機槍,而一些瑞典志願者到芬蘭參與了戰鬥,他們帶著204挺Kg m/21輕機槍,因此芬蘭在冬季戰爭中至少有330挺Kg m/21輕機槍。然而當德國占領丹麥和挪威後,使得瑞典人擔心會被入侵,趕緊把部隊組織起來,於是又向芬蘭要回了其中一批武器,和志願者,於是又有有105挺Kg m/21輕機槍回到瑞典。留在芬蘭的220挺輕機槍Kg m/21一直用到戰爭結束後仍在使用。所以Kg m/21也算參加過二戰。
瑞典為芬蘭生產的Kgm21瑞典為芬蘭生產的Kgm21
Kg m/21的主要缺點是槍管是固定式的,持續射擊時槍管很快就過熱,卻不能在戰鬥中立即更換。後來FN公司設計了可快速更換槍管的BAR——FN D型。 瑞典先是向FN購買了少量的FN D型試用,並把這些槍命名為Kg m/1935。然後在1935年,卡爾·古斯塔夫設計了一種新的快速拆卸結構,不是把槍管直接旋轉進機匣內,而是把槍管通過一組旋轉法蘭“扣”在機匣前的槍管節套上。經此改進後的新機槍被命名為fm/1935,意思是“1935年試驗型”。後來他們又給fm/35的槍管增加了散熱片,由此正式命名為Kg m/35。但後來又取消了槍管散熱片,而定型了Kg m/37輕機槍,並被在1937年開始進入軍隊服役。Kg m/37輕機槍與Ksp m/1936水冷機槍一起成為瑞典陸軍的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瑞典試驗型的Kg fm35輕機槍瑞典試驗型的Kg fm35輕機槍
由於Kg m/37的射速約每分鐘500發,這使它在全自動射擊時很容易控制。每挺Kg m/37配一根槍管、皮革背帶、兩個裝附屬檔案和備件的皮盒,每挺Kg m/37還帶有8個彈匣,可放在4個皮革彈匣袋中。
Kg m/37在槍管下方增加了氣體調節器,能適應該槍發射的所用彈藥,甚至包括空包彈。不過發射空包彈時,還配有一個專門的空包彈適配器,讓易碎的木製彈頭通過。空包彈適配器可擰到槍管上,但需要拆卸消焰器。
在二戰結束後,瑞典還曾試圖把Kg m/37改成彈鏈供彈,此試驗主要由卡爾·古斯塔夫負責,試驗中彈鏈供彈機構比較可靠,但沒有量產和裝備部隊。
Kg m/37在瑞典陸軍中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才被Ksp m/58(FN MAG)所代替。而Kg m/21也被瑞典炮兵使用到1971年。
Kgm/37輕機槍Kgm/37輕機槍
.303 British BAR
英國亦有裝備BAR,改為.303 British口徑,實際數量不明。
英國曾試驗過的.303口徑BAR英國曾試驗過的.303口徑BAR
HCAR
在2013年年底,俄亥俄軍械廠還推出了一種經過現代化改裝的BAR,稱為“重型戰鬥突擊步槍(Heavy Combat Assault Rifle,簡稱HCAR)”。
俄亥俄公司生產的HCAR俄亥俄公司生產的HCAR
俄亥俄武器公司是一家以生產軍用機槍的半自動改造型號而聞名的生產商,在第143屆NRA展會上推出了最新設計的HCAR步槍。名稱中的“HCAR”是英文“Heavy Counter Assault Rifle”的縮寫,意為“重型反突擊步槍”。該槍是在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目前只設計有0.30-06英寸一種口徑,公司計畫未來推出多種口徑的版本,包括7.62mm口徑等等。HCAR步槍槍管長406mm,槍管上設有多個橢圓形凹槽,既能提高散熱性,又能減輕質量,使得全槍質量僅5.4kg,比原型槍減輕了3.6kg。該槍採用30發彈匣供彈,膛口既可以安裝消聲器,也可以安裝消焰器,由於採用新型後坐緩衝系統,後坐力非常柔和。
HCARHCAR

使用範圍

使用國

巴西
高棉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埃及
古巴
德國
薩爾瓦多
芬蘭
法國
希臘
海地
印尼
以色列
寮國
賴比瑞亞
盧森堡
墨西哥
荷蘭
挪威
南越
巴拿馬
菲律賓
波蘭
南非
韓國
瑞典
泰國
土耳其
英國
美國
烏拉圭
哥斯大黎加
衣索比亞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奈及利亞
墨西哥
西德
印度

參與戰爭

巴勒斯坦內戰
柬越邊境戰爭
寮泰邊境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