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夾竹

白夾竹

又名蓉城竹,白夾竹主幹高6—18米,直徑約25毫米,莖環及籜環均甚隆起。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等省。俗稱:毛竹、綿竹、灰斑竹、灰竹、粉竹等。白夾竹的特點和地方產量白夾竹四季可伐,蟲蛀絕少且生命力較強,任何冷濕之地,栽種即活,成活率高達98%。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蓉城竹
  • 拉丁學名:Phyllostachys bissetii ( McClure )
  • 別稱:淡竹、金華竹、釣魚竹、蓉城竹、龍竹(四川灌縣)、四川剛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亞科竹亞科
  • 剛竹屬
  • :白夾竹
  • 分布區域:四川省大竹縣、湖北、安徽、浙江、江蘇。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竿高5-6米,粗約2厘米,幼竿深綠略帶紫色,被白粉,節間上部疏生直立的細柔毛,微粗糙,老竿綠色或灰綠色;最長的節間約2.5厘米,壁厚4毫米;竿環隆起,略高於籜環。籜鞘背部暗綠至淡綠,並微帶紫色,先端有時有乳白色縱條紋,被白粉,竿下部的籜鞘有時在背部具柔毛,無斑點或在上部有稀疏至密集的極其微小的斑點,邊緣生纖毛;籜耳常存在於中、上部的竿籜上,小形乃至較大而呈鐮形,或可無籜耳,綠色或綠帶紫色,繸毛少數至數條或有時缺;籜舌拱形或截形,寬於籜片基部或在無籜耳時則籜舌的兩側明顯露出,紫色,高1-2毫米,邊緣生纖毛;籜片狹三角形至三角狀披針形,深綠色或深綠色帶紫,直立,平直或波狀。末級小枝具2葉;葉耳及鞘口繸毛通常存在,但易脫落;葉舌中度伸出;葉片長7-11厘米,寬1.2-1.6厘米。筍期4月中、下旬。
白夾竹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丘陵及平原

分布範圍

產浙江、四川。1941年由四川成都伴隨大熊貓而被引入美國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美國。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及陝西秦嶺等地。

主要價值

園林套用:園林綠化用
其它用途: 竿作柄材或篾用,筍食用。竹材堅韌,專用劈篾,編結竹器。

繁殖方法

對土壤比較疏鬆, 肥力較高的竹林,採用種類調整和齡組調整兩種方法。種類調整適用於樹木及藤蔓較多而呈散生分布的林分,方法是秋冬及早春清除林內全部藤蔓、灌木以及嚴重壓迫竹林的喬木,個別珍貴樹種應予保留,保證竹子占絕對優勢,但每公頃應保留 3 一 5株喬木樹防雪災。齡級調整適用於樹木較少,白夾竹占絕對優勢,而老竹過多的林區,按照砍小留大,砍四留三,砍密留稀,砍低留高的“四砍四留”原則採伐。同時,改造土壤,提高林地質且即土壤改良法適用於土壤板結,老鞭過多,勞力充足的地方,分帶狀和塊狀改造兩種。帶狀適用於土層厚薄比較均勻且坡度較平緩的殘敗竹林。改造與補植新育相結合即補植法,主要適用於喬灌木呈團塊分布或林中空地較大的竹林。方法是清除喬灌木等,按白夾竹造林技術進行補植和撫育管理。首先砍除雜灌、清理林地,在秋季用全墾、穴狀或水平帶狀整地。 栽植後要加強幼林撫育、 管理,直至鬱閉成林,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鋤撫刀撫 1 次,清除雜草,中耕培土,抗旱施肥,封山育筍,防止山火。白夾竹在生長過程中,常受到多種病蟲的危害,特別是筍期病蟲害嚴重,直接導致退筍,影響竹筍上林成竹,降低白夾竹的產量和質量。因此,筍期病蟲的綜合防治是白夾竹整個防治過程中的關鍵和重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